【第三十九章将不可骄】
孟昶的死很突然,而另一件事情似乎更突然:刚刚平定的蜀国又造反了!
惹出这场祸端的罪魁祸首居然就是此次立下大功的伐蜀军总指挥:王全斌。
王全斌出身将门,小伙子从小力气就大,胆子也大。
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诛杀大将郭崇韬,引起了宫廷兵变,李存勖身边的勋臣宿将都逃得一干二净,只有王全斌等十几个楞头青仍然奋不顾身拼死保护。
混战之中,李存勖被流矢所伤,王全斌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扶到绛霄殿,直到李存勖伤重不治,王全斌才俯身叩拜,大哭而去,堪称:有情有义、忠贞事主的楷模。
也正是因为王全斌的忠诚、勇敢,赵匡胤才最终放心地将伐蜀重任交给了他。
王全斌最初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信任,仅用了六十六天,就平定了蜀国。
可是,自从他进了成都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蜀地之乱】
自认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王大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史载其“日夜饮宴,不恤军务,纵部下掠子女财货,蜀人苦之。”
总督察曹彬多次予以规劝,王大帅都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
如果光是吃吃喝喝倒还没什么,关键问题是,王全斌居然打起了军饷的主意。
大宋皇帝赵匡胤为了保证蜀地的稳定,命令王全斌将后蜀的降卒押往京城,而且给的待遇还很不错,愿意来京城的,每人发一万元(“钱十千”),不愿意来的,就发两个月的伙食补助(“加两月廪食”)。
后蜀的降卒有多少?
花蕊夫人的诗里写道:十四万人齐卸甲。
一人一万,十人十万,百人百万…
这么一算,王全斌何止眼红啊,连眼睫毛都红了!
于是,到可怜的蜀军手里就只剩下打酱油的钱了。
以王大帅为代表的宋军高级将领的胡作非为(曹彬除外),终于激起了后蜀军民的愤恨:爷爷的,当我们二等公民啊?!
乾德三年(965)三月,后蜀降宋的军队在被押往开封的途中,路经绵州(今四川绵阳),兵变毫无悬念的发生了,叛军民主推选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为主帅,号称“兴国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而此时,前任老板孟昶前脚才刚走。
如果在兵变之初,宋军果断采取措施,或许事情还有转机,因为叛军的主帅全师雄是被士兵赶鸭子上架赶上去的,史书对此记载的很明确:胁迫。
可是,事情又坏在了王全斌手上。
【将不可骄】
兵变的消息令王全斌手忙脚乱,仓惶之间,派遣骑兵总督察(马军都监)朱光绪前往招抚全师雄,没想到,这个朱总督察真不是个东西,居然把“招抚”搞成了“招死”,将全师雄全族予以诛杀,唯独留下全师雄的一个女儿,做了自己的小老婆。
红白喜事一起办,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
朱屠夫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逼上梁山。
得知消息的全师雄义愤填膺,从此抛弃幻想,决定死磕,遂自号“兴蜀大王”,设置中央机构、任命文武百官,开张营业,分庭抗礼。
叛军很快攻克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并占领灌口、新繁、青城等战略要地,屡战屡胜,兵临成都,四川境内十七州纷纷响应。
后蜀投降之时,共献出四十六州,如今三分之一多的地区复叛,形势十分严峻。
已经方寸大乱的王全斌完全没了主见,昏招迭出,很快他又想到了一个馊主意。
当时,成都城内还有二万七千降卒,王全斌害怕他们起兵呼应叛军,居然将手无寸铁的二万五千人全部诱到夹城之中杀掉,上演了一幕惨绝人寰的成都大屠杀。
看清了形势的叛军终于明白,对付这个捞钱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的王全斌,只能用四川麻将的四字真言伺候:血战到底!
于是,叛军更加坚定了作战的决心,各地兵变此起彼伏,王全斌无奈之下,只得向朝廷求援。
得知消息的赵匡胤,气得直跳脚,无可奈何之下,派遣丁德裕领兵增援。
最后,经过前前后后将近两年的折腾,蜀国境内的叛乱才渐渐平息。
一场六十六天的速胜,一场长达两年的乱局,王全斌交出了两份迥然不同的答卷。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将苑》
【皇帝一票否决权】
蜀国境内的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是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这场兵变留下的后遗症却一直延续。
毕竟,宋军在进驻成都之后的种种表现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
虽然,赵匡胤在事后做了很多的补救措施,比如免除赋税、兴修水利等等,但是那道疤痕却始终横亘在蜀人的心中。
而伴随着这种失落感,蜀地百姓自然对于大宋王朝亦缺乏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一有风吹草动,人心就易思变。
后来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是明证。
可见,得城池易,得民心实在是难啊!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正月,伐蜀军总指挥王全斌一行回京复命。
对王全斌失望透顶的赵匡胤,命令监察部门立刻启动调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