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宣召所有在京的大臣成了当务之急,终于,在当天下午四时许,在崇元殿(皇宫主殿)将原后周朝的文武百官凑齐了。
一切都在按照赵普导演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匆匆忙忙之中仍不免百密一疏。
改朝换代最重要的那块遮羞布—禅位诏书没准备!
赵普不由得冒出一身冷汗,这可是个要命的事啊!
让我们原谅他吧,毕竟人家造反也是第一次嘛,没有经验,可以理解。
不过赵普也不用担心,关键时刻,往往就是考验马屁精功力的最佳时机。
很快,一个人精跳了出来。
只见翰林学士承旨(秘书)陶谷面露得意之色,故作神秘之状,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摸出来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诏书,解了赵大导演的燃眉之急—若不是早有预谋,陶神仙岂能未卜先知?
接下来的事情就毫无悬念了。
禅位诏书宣读完毕,赵匡胤端坐龙椅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即皇帝位。
陈桥驿的黄袍正式换成了崇元殿的皇袍。
赵匡胤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皇帝!
而小皇帝柴宗训随即被降为“郑王”,当然,“顺便”还得搬个家,史载: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
三年之后,十岁的郑王又被迫搬到了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而这里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
公元973年,年仅20岁的柴宗训死于房州,死后谥号“恭帝”—恭顺从命的皇帝。
政治,远比你想象的要残酷!
不管怎样,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历史的车轮已经在新的轨道上缓缓开启…
【悟】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极,立国号宋,改元建隆。
一幅长达三百年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中国历史步入了辉煌灿烂的大宋王朝。
而这一年,赵匡胤仅仅三十三岁。
从一文不名的流浪汉到君临天下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
其蹿红的速度简直令人咂舌。
不过,失败有失败的原因,而成功自有成功的奥秘。
赵匡胤能获得成功,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我看来,赵匡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根于一个字:悟!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各种学术流派数不胜数,但是构成中国文化脉络主干的无外乎三家:儒、释、道。
自古以来,能得其中一家之真味者,皆被视为智者。
这三家各有各的理论基础,各有各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其中一点上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不约而同地强调一个字:悟。
释家自不必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而顿悟成佛,创立佛教。
可以说从佛教诞生的那一天起,其理论思想中就深深地种下了“悟”的种子。所以自古以来,佛教就强调“禅定”,而“禅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大彻大悟”。
那首有名的禅宗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佛教中顿悟成佛的思想主张,即“顿悟见性,即心即佛”。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开篇提笔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显然是在暗示:大道无名,不可言思。而参道之法,无非在于“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至于儒家,更是将人生的过程定义成一个悟的过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见,人生离不开悟。
而人和人之间有时差的也就是那么一点悟性,
不过,悟性这个东西实在是个难以把握的特质,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皆因这一个“悟”字,皓首穷经,饱餐风月,却终究难以捅开那层窗户纸,徒唤奈何。
具有“悟”这种特质的人,我们往往只能羡慕。
而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就偏偏拥有这种特质。
悟,伴随了赵匡胤的一生。
襄阳寺院,颠沛流离,人情冷暖,乃觉世事;
河中城下,投军从戎,纵横驰奔,渐习军策;
澶州营帐,旌旗招展,从龙奉命,方悟谋略;
陈桥驿畔,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立国开疆。
二十岁到三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十年,这十年赵匡胤经历了太多太多。
但是他并没有浑浑噩噩地度过!
虽然也有失败,也有挫折,也有悲伤,也有痛苦,但是,每一次赵匡胤总能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密码,从挫折中奋起前进的勇气。
在磨难与挫折面前,他选择了坚强,而在荣誉与胜利面前,他又保持了冷静。
在一步步坚定的前行中,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悟透了政治的精要!
其对军队的把握,对人心的控制,对局势的判断,对战略的筹划,无一不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正是赵匡胤善于悟、勤于悟的结果。
而让赵匡胤充分发挥这种特质的,无外乎两个人—郭威和柴荣。
如果说郭威是赵匡胤的启蒙老师,那么柴荣就是赵匡胤的大学导师。
作为五代第一明君,柴荣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人物的代表,放在今天,那是要上时代杂志封面的,而且铁定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
柴荣独到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政治嗅觉,进取的人生态度,坚毅的个人品格,勤奋的工作精神,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赵匡胤。
子曾经曰过:近朱者赤。
赵匡胤能得到当时两位最杰出人物的言传身教,并不断地学习、借鉴、融会、参悟,终于得成正果,这既是他个人的福分,也是历经战乱的黎民百姓的福分。
因为,自唐末开始长达一百余年的乱世很快就要终结了。
而终结者就是悟者—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