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闪亮登场】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正在柴荣准备找刘崇拼命的关口,赵匡胤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并迅速做出了决定。
赵匡胤马上找到了殿前禁军总司令张永德,指着西面的一处高地说:
“敌军骄傲轻敌,一战可破!将军手下均是神箭手,你可迅速率军占领西面高地,居高临下射杀汉军,而我则率两千轻骑,自东面冲杀,两相夹击,必能大胜,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张永德没想到赵匡胤在危急关头还能保持如此清晰的判断力,二话不说,立刻率军直奔西面高地。
紧接着,赵匡胤集结手下两千精锐骑兵,挥舞马鞭,振臂高呼:
“主忧臣死,主辱臣亡,如今皇上处境危急,正是我辈誓死效命,报答皇恩的时候,诸位勇士,跟我冲啊!”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赵匡胤身先士卒,以万夫不当之勇直冲敌阵,周军士气高涨,顿时号角齐鸣,喊声震天。
赵匡胤所率领的两千骑兵,如同一把锐利的尖刀,瞬间就将汉军撕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
张永德手下两千神箭手也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把汉军射得东倒西歪,抱头鼠窜。
汉军前敌总司令(前锋都指挥使)张元徽被后周军队团团围住,后周皇帝贴身侍卫(内殿直)神箭手马仁瑀一箭正中张元徽坐骑,张元徽猝不及防,被掀翻在地,后周殿前禁军右分队小队长(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手起刀落,可怜威名赫赫的北汉第一猛将就此丧命。
张元徽阵亡的消息令汉军军心大乱。
此时,老天爷也来帮忙,南风刮得又急又猛,迅猛的南风卷起漫天黄沙,吹得汉军头晕眼花,阵脚大乱。
汉军不光逆风吃沙子,还要吃刀子。
在赵匡胤的强力冲击之下,汉军终于抵挡不住,全军溃散。
历史在这一刻永远地镌刻下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赵匡胤!
胜利!胜利!胜利!赵匡胤立功了!赵匡胤立功了!
不要给北汉军队任何的机会!伟大的大周军的中后卫!
姜子牙、周公旦、郭雀儿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赵匡胤一个人代表了大周军队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伟大的赵匡胤!伟大的大周军的中后卫!大周军万岁!
【滑稽的结局】
被勇猛的赵匡胤冲得七零八落的北汉军队如潮水般退却,刘崇急忙挥舞红旗以示收兵,可是哪里收得住,汉军恨不能多生两只脚,就看谁比谁跑得快了。
对刘崇失望至极的杨衮看到周军强大的攻势,又气又恨,周军的勇猛,令他也是不寒而栗,于是率领一万契丹铁骑迅速撤退,脱离战场。
失去了外援的汉军,士气一落千丈,被周军追着屁股狂砍。
一直打到太阳下山,惊慌失措的刘崇好不容易收拾残兵据守一处山涧,才算赢得了一点喘息之机。
不过,“剩蛋老人”刘崇的噩梦还远没有结束,这次“蛋蛋”能不能保住也成了问题。
因为,后周的战略预备队到了!
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的万余精锐部队赶到了战场!
虽然,刘词路上遇到了逃跑的樊爱能和何徽,不过刘词并没有听信这两个胆小鬼关于周军已经大败,皇帝下落不明的谣言,而是马不停蹄,全速前进,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柴荣没有和刘词废话,只一个字:杀!
刘崇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又被刘词率领的万余生力军一顿爆k,再遭大败,不由得叫苦不迭,粮草辎重连着皇帝的行头一块孝敬了柴荣。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已经吓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刘崇骑着一匹契丹叔叔送的黄骝,在山间小道中迷了路,带着一百多残兵败将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战战兢兢地逃回了太原老巢。
这场战役最终有了一个滑稽的结局:
无数的北汉将士灰飞烟灭,可是,这匹马获得了最后的荣誉。
刘崇给黄骝修了一个五星级的马厩,镶金堆银,极尽奢华,吃的当然也是朝廷大员标准,伙食按照北汉三品官员伺候,刘皇帝还专门封了黄骝一个雅号—“自在将军”。
确实够自在的,住的比人都好,吃的比官都好,能不自在吗?不过这匹马它能明白吗?
套用小沈阳的一句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
【柴荣的怒火】
正在喂马的刘崇没有享受几天“自在”日子,立刻就听到了让他发抖的消息。
后周世宗柴荣打仗打上了瘾,居然一路北进,连下数州,已经于当年的四月直捣太原城下了。
刚刚逃回老窝惊魂未定的刘崇闻听此信,差点没急晕过去,看来,刘崇确实不如他的那匹马过得“自在”。
不过,综合当时的形势来看,柴荣若要一鼓作气拿下太原也绝非易事。
刘崇书虽然读的不多,但是“高筑墙,广积粮”的道理还是明白一点的。
在刘崇多年的苦心经营之下,不仅太原的城墙高大坚固,而且城中的粮草也储备得很足,撑个一年半载的自然不在话下。
而柴荣大军出征之时只是为了抵御汉辽联军的侵略,最初的战略意图仅仅在于保境安民,如今突然侵入对方的国土,并长驱直入攻取对方的都城,这是当初出兵的时候所没有预料到的。
由于深入敌国腹地,部队的补给线陡然拉长,因此,柴荣大军的粮草供应很快陷入了困境。
恰在此时,刘崇的契丹叔叔又出兵来救援大侄子了,契丹铁骑的出现给太原城下的后周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柴荣不得不分兵抵御契丹的进攻。
五月,后周大将兼柴荣的老丈人符彦卿率一万骑兵与辽军在忻口(今山西忻州)一带展开会战,符彦卿战败,猛将史彦超阵亡。
消息传来,军心动摇,而此时,周军在城坚墙厚的太原城下也屡屡受挫。
柴荣对此一筹莫展。
主忧而臣死。
赵匡胤见柴荣忧心忡忡,情急之下,亲自请战,身先士卒,率所部猛攻,在激烈的攻城战中,赵匡胤手臂被流矢射中,光荣负伤。
柴荣担心有所闪失,叫停了进攻。
帐下大将挂彩,太原坚固难撼,正面无法突破,侧翼又有威胁,如此局面,撤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于是,在围攻太原两个月之后,六月,柴荣终于决定班师回朝。
虽然,此战并没有一举攻克北汉都城太原,但是自从高平会战之后,北汉精锐之师损失殆尽,国家财力所剩无几,北汉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沦为了中原争霸的看客,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怪圈,再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北汉一国的国运由此注定。
那位吹过风、受过惊、迷过路、丢过魂的“剩蛋”老人刘崇经过这么一折腾,也就基本玩完了。
第二年的十一月,饱受惊吓的刘老头撇下心爱的“自在将军”升天了。
【高平之战的思考】
高平会战的意义不仅在于赵匡胤的闪亮登场,也不仅在于新君柴荣威望的确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场战争直接拉开了后周军事改革的序幕,并对后来有宋一代的军事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最终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局面奠定了深厚的制度基础,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认为的那样:高平之战是“治乱之枢机”。
可以说,大宋王朝的统一之基,实则发轫于此。
高平会战结束了,可是对于皇帝柴荣来说,留给他更多的却是思考。
樊爱能、何徽的临阵怯场,张永德、赵匡胤的临危不惧,马仁瑀、马全义的忠贞事主;
一千多降兵呼喊刘崇“万岁”的声音还是那样刺耳,而赵匡胤振臂一呼的呐喊也还是那样激动人心。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残酷的战争和严峻的现实让柴荣意识到,拥有一支忠贞不二、纪律严明、冲锋陷阵、敢打敢拼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
要实现自己平定四海,九合诸侯的伟大政治抱负,手里就必须拥有这样一支靠得住的军队!
于是,柴荣决定就从赏罚开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