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二安之乱十四

2021-041

这时,安重荣听到安从进已经起兵的消息,虽然他此时的处境不妙,但如果坐等安从进失败后再起事,那情况肯定只会更糟。于是安重荣只好硬着头皮,于当年十二月举兵反叛。

不出所料,原先信誓旦旦,说好一定会支持安重荣的吐谷浑、鞑靼、突厥、契苾等各部人马,此时竟然全部背弃了约定,连一个鬼影都没有出现!友军不至,仅靠安重荣本部,兵力明显不足,为了虚张声势,安重荣只好裹挟了境内的数万饥民,让他们掺杂在军队中以显得人多。不过这样一通操作下来,这支军队的平均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用来吓人,难以应付大战。随后,安重荣带着这支临时凑成的,拼多多式的乌合之众,以朝见天子的名义,南下直逼邺都。

安重荣造反的军报终于传至邺都,石敬瑭就像等待楼上的第二只靴子落地那样,为这一刻准备很久了,所以朝廷军队的反应非常迅速。石敬瑭立即下令,以天平节度使,妹夫杜重威为主帅,安国节度使马全节为副,前永清节度使王周为马步都虞候,统领着包括皇家禁军、藩镇军、契丹雇佣军等共计三十九指挥的兵力(五代时每指挥兵力不固定,大致在500人至2500人之间浮动,故杜重威的总兵力也没法确定,从不足两万到接近十万都有可能,个人估计应该不少于五万)迎击安重荣。

十二月十三日,安重荣与杜重威两军在贝州西面的宗城县相遇。看着对面精锐的朝廷大军,安重荣很清楚,革命不仅不是绣花,也不是购物,自己表面庞大的拼多多军团人数虽不少,真正能力战的却不多,如果一对攻,可能马上就会露馅。于是安重荣摆了一个防守型的偃月阵,坐待杜重威先动手。

所谓偃月阵,就是一个形似半月的军阵,弧面向前突出,步兵摆出密集队形位于中央,依靠厚度承受敌方的主要攻击。另外由于阵形密集,除非大败,士兵不容易逃亡,对于掺杂着大量菜鸟新兵的安重荣军来说比较安全一些。少量精锐的骑兵布置于月牙形的两翼,掩护步兵阵形的侧面,可根据战况伺机反击。如果熟悉西方战史可知,这与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的布阵颇为类似。

应该说,安重荣虽算不上什么名将,但好歹确实是员战将,与其相比,杜重威对于该怎么用兵,怎么打仗,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见对面摆了个阵形,想也不想就命令军队对敌阵发起无脑冲锋。有了杜重威贴心的配合,偃月阵的优点充分体现了出来,朝廷军队连冲两次,都在坚强的叛军阵形前撞了个头破血流,损失不小,进展却全无!

看着连连得手的叛军,杜重威有点儿慌了,就要下令全军撤退。好在朝廷军方面,不但军队质量高于叛军,石敬瑭配属给杜重威的将领素质,也远高于安重荣的手下。指挥使王重胤赶紧阻止了主帅的盲动:“临阵退缩乃兵家大忌,现在一撤就完了!安重荣的全军都在这里了,杜公可抽调精兵攻击他们的左右两翼,使他们的骑兵不能机动支援,我再率契丹雇佣军冲击他们的中军,他们一定支撑不住!”

杜重威也难得的展现了他仅有的一点儿优点:有时还是听得进行家的意见。于是朝廷军队没有撤,而是按王重胤的建议发起了第三轮攻势。调整方案后,朝廷军的表现有所改善,安重荣的偃月阵被压得稍稍有所后退,仍战况依然胶着。

当然,这件事只证明了杜重威的手下不错,尚未证明安重荣的手下不行。不过别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安重荣叛军中一个叫赵彦之的将领突然临阵倒戈,从而一举决定了宗城会战的胜负!

二安之乱十五

2021-042

这赵彦之本是安重荣的老战友,两人还是小军官时便意气相投,关系亲密,就只差着烧黄纸斩鸡头拜关二爷了。等安重荣混出头,高升为成德节度使之后,赵彦之就辞去自己在关西的职务,千里迢迢来投奔好兄弟。之后,赵彦之专门负责为安重荣广交亡命,招兵买马,为叛军扩充军力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资治通鉴》上说:凭借着与安重荣的交情和功绩,赵彦之自认为地位显赫,怎么也该在叛军中当个二把手才对!结果,等起兵了,赵彦之大失所望,他仅仅被安重荣任命为排阵使。

其实排阵使也并非不重要,这个职务负责演练军队,训练阵法,监督士卒作战,特别是让那些新兵蛋子们知道自己在战时该干什么,等安大帅一声令下要摆个偃月阵时,不至于站出个鸡窝阵。有些著名人物,如唐末的宦官名将杨复光,去劝降王仙芝时的职务就是排阵使。但不管怎么说,排阵使没有达到赵彦之的期待值,于是仅仅为了这点事儿,他就对老朋友安重荣大为不满,有了二心。

不过,以上只是古史的推测,并非赵彦之自己的解释。个人认为,他更可能是觉得安重荣已经赢不了,要为自己找条活路。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赵彦之是在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倒戈了!排阵使投敌!叛军顿时阵形大乱!安重荣更是大惊失色,在他眼中,不管有多少人背叛自己,赵彦之也应该是心如铁石,永远站在自己身后的好兄弟啊!

安重荣的自信心顷刻间崩溃了,他放弃了指挥,转身而逃。紧接着,就是叛军整体崩溃,各自奔逃,战场转为单方面的屠杀!朝廷军阵斩叛军一万五千余人,在接下来的追击战中,叛军又有两万余人被击毙或被冻死,侥幸没死的,自然也不可能再跟着安重荣,最后安重荣仅带着十余骑逃回镇州。

不过这一战中最扯淡的事,还要算赵彦之的结局。这位安重荣的“好兄弟”,因为在投降的时候穿着的那身行头太过华丽,配有大量的银饰,结果让朝廷的军士们见财起意,来个论功行抢,一刀就把此战取胜的最大“功臣”给剁了!将他的盔甲战马等瓜分一空!这也是为什么,赵彦之没有解释自己行为动机的原因。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安重荣大势已去,其所属的赵州又被朝廷军队攻陷,杜重威进军,将镇州团团包围。十多天后,也就是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正月二日,叛军中一个牙将为求自保,向朝廷投降,悄悄打开水门引导朝廷军队入城,镇州于是也被攻陷。杜重威入城后大开杀戒,又斩首两万余人!连那个打开水门帮助朝廷军队拿下镇州的牙将,也落了个赵彦之式的下场,杜重威借故杀了他,好将克城的功劳全部揽为己有!

安重荣自然更不可能逃脱,这位自诩兵强马壮有天子命的纠纠武夫,到了最后关头没有“天子死社稷”的自觉,被朝廷军生擒,随即被斩首。安重荣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反对向契丹割地称臣,并做出很多努力,试图北伐收复失地,虽未成功,但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位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安重荣所做的一切,全出于他想当皇帝的野心,所谓抗击契丹也好,收复失地也罢,都是口号喊得响,实际做得少,所以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

依笔者看,安重荣有野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因此就将他所有行为的动机全盘否定,恐怕也失之于简化。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野心家,都选择了给契丹人当狗这条道(虽然不一定当得上),如石敬瑭、赵德钧、赵延寿、范延光、杨光远,还有未来的杜重威、刘崇等等;而用抗击契丹为号召,来聚拢人心的,仅有安重荣、刘知远两位。这至少证明,在当时人看来,如果仅仅为了野心,向契丹人求助才是更有利的选择。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7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