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徐门易嗣 十五

曾经在底层生活过几年的宋齐丘深知这些弊端,多次向徐知诰嚷嚷: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徐知诰于是颁布政令:凡天祐十三年(公元916年,即梁贞明二年,唐朝虽然已灭亡多年,晋、吴、岐三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使用唐朝年号)以前的欠税,一律免交;十四年的欠税可以等到丰年再补交。

但宋齐丘觉得这不过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大问题。他又建议徐知诰说:“国家财富的根本,在于百姓们耕田种桑生产出来的粮食、绢帛。而钱这种东西,既不从是地里长出来的,也不从是蚕嘴里吐出来的。向百姓收税,不收他们有的粮食、绢帛,却收他们没有的钱,这是在逼着他们舍本逐末,放弃生产,去设法赚钱。但如果大家都不去生产实物,钱又有什么用?”

接着宋齐丘提出一项惊呆了所有小伙伴的税改方案:“不如干脆取消丁口钱,至于其他的税种,也让百物交纳实物,不用再交钱。”不收钱了,统统改收实物,你知道会给税收部门的同志增加多少倍的工作量吗?

宋齐丘好象气不死广大公务员便不肯罢休似的,又加上了一段新方案中物与钱之间的折算标准:在收实物税时,全部按历史最高价估算,绢每匹折钱1700文,绸每匹折钱2400文,绵每两折钱40文。而此前交税被压低的市价通常是:绢每匹500文,绸每匹600文,绵每两15文!如果按钱做标准计,政府的主税收至少在短期内,将减少为原来的三、四分之一!

于是朝议哗然,愤愤不平者尖锐指出:如果实行这套方案,政府每年的收入将损失万亿!宋齐丘也不退让,反驳说:“国家虽然暂时失财,但财富留在了民间,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民间富,而国家穷的道理?”

徐知诰顶着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巨大压力,思索再三,拍板说:“这才真正是劝农的上策!”之后,徐知诰便以宋齐丘方案为基础,发起了以改善民生,拉动生产恢复为目标,重新用实物税代替货币税为主要手段的“顺义改革”(顺义为吴王杨溥的年号)。

古史中对顺义改革的评价极高,说由于新税法的施行,种田养蚕等基础的第一产业重新变得比较有利可图,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生产积极性。只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吴国境内几乎所有被战乱抛荒的土地,重新种上庄稼,成为良田,田亩之间到处可见为养蚕而种植的桑树、柘树,人烟稠密,鸡犬之声相闻,一个传统农业社会所能达到的太平治世,重现于江淮。吴国因此至少在经济上,实现了富足。直到两百多年后,南宋大学者洪迈仍忍不住称赞说:“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

无疑,税收由实物向货币过渡,才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反趋势而动的顺义改革,是一次制度倒退。但我们可以这么说:它是一次实事求是的制度倒退,它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至少在它推行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实做到了造福于民和提升国力的目的,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制度这个东西的两个特点:一、好制度不一定是先进的制度,但一定是与它所存在客观环境相适应的制度;二、一个制度,不管它制定时的初衷有多么良好,施行效果有多么显著,它都不可能一直好下去,当它已经由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变成桎梏时,就应该被改变。

徐门易嗣 十六

不过,有些事我们应该注意到。首先,宋人对顺义改革的赞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用享受江淮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不用承担改革时显然并不小的成本。当时的吴国可不一样,税制改革的推行,肯定会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吴国政府对其国内人力物力的动员能力明显下降。而当时仍处于群雄角逐的乱世,不是什么太平时节,吴国难道不会因此而一时在争霸战争中落后手吗?

其次,我们应该清楚,尽管当时徐知诰掌握了吴国的日常行政权,但吴国真正的一把手仍然是徐温。不管在徐知训,还是徐知诰坐镇扬州时,决定吴国争战杀伐的大权,始终由徐温牢牢把握。徐知诰、宋齐丘的改革,必然会砍到军费(而且徐温是出了名的不喜欢宋齐丘),如果宋齐丘提出的方案得不到徐温的同意,根本不可能执行!

这样问题就来了:一直负责吴国对外争战的徐温,时时需要大把花钱,怎么能够容许干儿子和他手下一帮手出招,来绑缚自己的手脚呢?除非,它实际上在某方面也迎合了徐温的需要。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即便徐知诰相对来说,是一位比较善良的政治家(但徐温显然不是),可作为一个政权的统治者,尤其是身处乱世的统治者,民生虽然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课题,但肯定不是他们最重要的课题。将蛋糕做大的利益虽然明显,但那需要长期投资,回报缓慢,不符合五代十国前期这种高强度乱世争霸的需求。

要如何解释以上这些矛盾呢?也许我们将目光由扬州这一隅之地移开,看到这一时期吴国及其周边更广阔的方方面面,会有助于帮我们找到答案。

在霍丘之战以后,吴国周边的邻居有这么几位:

北边是看起来非常强大,但正被李存勖打得焦头烂额,处于衰退中的后梁帝国。吴国与后梁虽然仇深,但后梁已自顾不暇,至少暂时构不成对吴国的威胁。但吴国如果要北伐,对于宿将精兵已逐渐凋零的吴军,到淮北的大平原上不一定是梁军对手,就算成功了,提前与强悍的李存勖晋军面对面,恐怕也非淮南之福。所以对北边,还是先不打的好;

东边是与吴国时敌时友,但总的来说,当敌人的时间远比当朋友长的吴越钱氏。吴越的实力虽弱于吴,但吴越军久历战阵,战力不俗,吴越王钱镠又是大浪淘沙中淘出来的第一代袅雄,老谋深算,很不容易对付;

东南面是王审知统治下的闽国。闽国实力较弱,但此时政治较清明,且据武夷之险,要攻打它也并不太容易。而且王审之也有自知之明,比较本份,虽然也曾接受后梁皇帝的号令,数次参与南方各国对吴国的围攻,但出工的次数多,出力的次数却一回也找不到,基本上就是拎着酱油瓶出去吆喝两声而已,不管它,它对吴国也没多大伤害;

西面马家的楚国因脱胎于孙儒武装,曾是吴国的死敌,国力与吴越接近,其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可观。在杨行密后期,以送还马賨的大度之举,双方的关系有所缓和,后虽有反复,但基本沿罗霄山脉一线划出了彼此的势力范围,谁要越过罗霄山攻入对方的主场,大多以失利告终;

所以徐温如果想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一次扩张领土的胜利,以便增加他在国内的威信,那么最佳选择,就是吴国最弱小的领居,南边的百胜镇。

徐门易嗣 十七

说起百胜节度使谭全播,可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一个好像没有野心的非典型乱世割据者。百胜军这支小势力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黄巢下江南时,那时,由于唐朝在南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受黄巢、柳彦章等反唐武装的扫荡,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民间武装便纷纷兴起,填补空白。其中有些是依附唐朝的,如钟传、董昌、钱镠等,但也有些是响应反唐武装,比如谭全播,和他的表弟卢光稠。

谭全播、卢光稠都是江西南康人,两人同为赣南豪杰,彼此不带沾亲带故,且私交极深。其中,谭全播有勇有谋,能力比较强,而且在江湖上已有一定名气;卢光稠相传是东汉大儒卢植之后,长得相貌堂堂,颜值比较高,但当时的知名度远在表哥之下。

黄巢北上,大唐天子沦为难民,在各地威信扫地,更无力在偏远的赣南重建秩序。见人心浮动,有心要借乱世改变命运的谭全播便对卢光稠说:“天下汹汹,这正是上天给我们崛起的机会,怎么能守着家中几亩薄田贫贱终生呢?”于是谭全播、卢光稠便竖起杆子,聚众起兵。赣南的江湖人士们听说是老谭大哥带头(起兵时谭全播五十一岁,卢光稠四十五岁),纷纷响应。

谁料人马聚到一起之后,已被众人默认的领袖谭全播,却将众小头目召集一起,问他们说:“现在大家聚众于此,是就想当一支打家劫舍的土匪呢?还是想干一番大事?”众人应:那还用说,大家跟着你,当然是想干大事了。

谭全播于是就接着说:“如果想干大事,那就得有一个好首领。卢公相貌堂堂,真不愧为我们的好主公!”众人听了,有点儿懵圈:不对吧,我们可是听说你老谭的名声才来入伙,谁认识姓卢的?不用说,大多不同意。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5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5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