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徐门易嗣 十四

由于以上原因,国家的铸币量一直赶不上市场交易的需求量,而且缺口越来越大。表现在物价上,就是渐渐由“物重钱轻”变为“物轻钱重”。但为了维持以两锐法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的基本稳定,国家又不能容许铜钱过度升值,否则大量只生产实物的民众,会因为交不起货币税而破产。

也许有朋友会觉得:铜钱又不是纸币,它不易磨损,古代经济的增长速度又没法与现代相比,即使每年投入市场的新增量小,但历年铸造加起来的保有量大,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需求缺口。可惜,另一个新生产业使这一假设不再成立。

因为铜钱的升值被官方限制在一定程度内,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渐渐产生了:虽然相较于谷物、纺织品等实物,铜钱在升值,但相较于系出“铜门”的其他“师兄弟”,像什么铜盆、铜镜之类,铜钱却在贬值。这种效应不断累积,到了后来,铜钱竟然成了最不值钱的铜制品,而且与其他铜器的差价十分惊人。

据《唐会要》记载,早在唐德宗统治末期,大臣张滂的上奏中就提到:每铸造一千个铜钱,要消耗六斤铜,而这六斤铜如果做成其他铜器,可以卖六千个铜钱!在如此巨大的差价面前,曾经困扰中国历代王朝几百年的,民间私铸恶钱现象完全绝迹,一个新兴产业:“销钱为器”,便应运而生。

所谓销钱为器,就是有相应技术的人(好在有这技术的人还不算多),将铜钱收集起来,熔化后重新制作成其他铜器出售,以赚取其中的差价。官府自然对民间这种做法深恶痛决,一再下令严禁,一经发现,就要严厉惩处!但你再惩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又如何可能完全禁得住?大诗人白居易曾感叹:“官家采铜铸钱,成一钱破数钱之费也;私家销钱为器,破一钱成数钱之利也。铸者有程,销者无限,虽官家之岁铸,岂能胜私家之日稍乎?”

因此,虽然每年有新铸钱流入市场,但市场上的铜钱总保有量根本不会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这种现象一直要持续到赵宋中期,因铜产量的猛增和纸币的发明,才渐渐消失。市面上铜钱流通量的严重不足,导致了钱帛共同,和前文曾提到过的“短陌钱”现象。同时也害苦了不具备“销钱为器”这门手艺的,绝大多数普通纳税人。

就徐知诰改革前的吴国来说吧。吴国原来的税收制度直接脱胎于两税法,但因军费开支巨大,不得不有所加重,主要分为“亩输钱”和“丁口钱”两项。

亩输钱是土地税,它将辖区内田地分成上、中、下三等,规定每年上等田每顷交钱两贯一百文,中等田每顷交一贯八百文,下等田每顷交一贯五百文。而且必须使用足陌钱,也就是每贯一千文不能短少。如果没有铜钱,也可以交纳市价相等的金、银代替,不再收取谷物和绢帛。丁口钱则是按丁收税,它的收取标准缺乏记载,但也规定只收钱,不收物。

这样一来,每到特定的日子,农民们就不得不将他们辛苦劳作的所得,送上市场,卖给大商人,换取不易得到的现钱,用于交纳赋税。无疑,那几天的农产品价格,肯定会被收购商们压得很低很低:反正价钱再低,你也非卖出去不可,不然你还敢抗税不成?于是,类似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就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上演。官府得到了便利,富商们积累了财富,受害者总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

中国历代古铜钱,图中可看出,唐以前的古钱一般比较粗糙,那些恶钱更是丑的没法看。从唐代开始,铜钱的铸造工艺有明显提升,毕竟国家收税要收钱了。但这也导致了铸造成本的提升,由于铸钱赔本,官府铸钱都缺乏动力,在两税法实行之后,平均每年铸钱只有十几万贯。

如果仅说个数字大家没有感觉,那举个例子: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名臣郭子仪,在晚年受到极大礼遇,一年的俸禄全部折成钱达二十万贯。也就是说,大唐后期每年的铸币量,就算其他什么事都不干,全部用来给郭老元帅发工资,也不够!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5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5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