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光的末日 三
龙头岗一战,让燕军斗志大衰,刘守光一连好几个月不敢再主动出击,只是敦促所属各州县闭城死守,最大限度地延长抵抗时间,以等待时局的变化。
那怎么让时局发生有利于燕国的变化呢?随着朱温回去,接着又被儿子干掉,梁军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看来是指望不上了,刘守光只好去试试另一个邻居。他派了一个叫韩延徽的官员出使契丹,厚着脸皮向自己原先的仇敌阿保机求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县人,他的父亲韩梦殷先后担任过蓟、儒、顺三州刺史,他是一位能力比较优秀的官二代,韩延徽很早就得刘仁恭的赏识,年纪不大就加入了卢龙的中级公务员行列,任平州录事参军,兼幽州观察度支使,与前文提到过的冯道坐同一间办公室。另外,军事牛皮家张文礼(王德明),也是韩延徽的老相识。
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韩延徽有管、萧之大才,并最终当上了异族的一代元勋,但这不代表游说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件小Case。因为游说是否成功,主要不在于说客如何口吐莲花,而要看游说者的目的是否与被游说者的利益相一致,还有被游说者自己是否有坚定的主见,在面对各种忽悠时是否刀枪不入。
很不幸,阿保机就是这一只油盐不进的老狐狸,而且他正与自己的弟弟们掐得你死我活,内不安的时候如何攘外?此时出兵救燕并不符合阿保机的最优选项。
所以,韩延徽首次在史书上露脸,就碰了个鼻青脸肿。不但没能说服阿保机出兵救燕,反而连他本人,也因为学苏武保持气节不肯向阿保机下拜,被以“不向俺大契丹可汗卑躬屈膝磕头喊大爷”的罪名给扣留了,下放到基层喂马。
过了几天,据说是阿保机的野蛮女友述律平劝丈夫:“那姓韩的使臣持节不屈,是个贤人啊,干嘛要有意折辱他呢?”于是阿保机又赦免了韩延徽,并召他相见谈话。谁能想到,这次仅仅闻了几天马粪味的小小挫折,韩延徽就拜倒阿保机脚下,不再装什么大燕的忠臣了,从此心甘情愿侍奉契丹。也不知道他几天前对刘守光表现出来的“忠贞”是在自抬身价,待价而沽?还是他与明末的洪承畴差不多,就是个威武可以屈,贫贱可以移,富贵可以淫的伪丈夫。虽然刘守光确实不值得才智之士为之死。
此后,韩延徽在契丹与北方各族的战争中多献奇谋,并教契丹人修筑城郭,招揽汉人逃民,制定税收政策,明确君臣制度等,官一直当到南府宰相,封鲁国公,为契丹王朝的建立与正规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辽代大士族韩家的开山鼻祖。
让我们回到卢龙战场,刘守光给契丹人送去了一个未来的宰相后,自己的处境没有丝毫好转。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正月,燕国的顺州(今北京顺义)被周德威所率的联军攻克,蓟州(今天津蓟县)守将向联军投降。二月(朱友珪丧命的那个月),联军攻克了檀州(今北京密云)。三月,联军又攻克芦台军(今河北青县)、古北口、居庸关。幽州周边的城池、要塞一座座失守,刘守光的国都幽州显得越来越形单影只。
刘守光的末日 四
其实,在此之前,刘守光已经决定要投入自己最后一笔比较大的赌本,他派两大心腹之一的猛将元行钦,率七千兵马前往山后地区,欲招回“山后八军”,同时接应可能有的契丹援军,回救幽州。(《通鉴》中将此事放在联军攻陷古北口、居庸关之后,但如这燕山上的两大要隘都被联军控制,元行钦难道能用“穿山术”从“山前”飞到“山后”?)
何谓“山后八军”?我们先解释解释“山后”这个词。华北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其实是同一山系的两段,在它的南段太行山,呈南北走向,成为山西、河北两省的天然边界,北段燕山则拐了个大弯,渐变成东西走向,横亘河北北部,屏蔽着中原大地。
刘守光的燕帝国主体部份还是卢龙镇,卢龙镇在地理上被太行—燕山山系分割成两大部份:山系以南(或以东)这部份较大,有包括燕国的首都幽州在内的幽、顺、檀、蓟、平、涿、莫、瀛八州,被称作“山南”或“山前”;山系以北(或以西)这部份较小,包括武、儒、新、妫等四州,被称作“山北”或“山后”。
山后是燕国比较贫困的地区,但民风强悍,是不错的兵源地,对燕国的国防意义重大。它与晋国的代北之地紧紧相连,当初李克用灭李匡筹,就是从代北出发,先取山后四州,然后破居庸关,越燕山直取幽州。
前车可鉴啊!所以,等刘仁恭占据卢龙,背叛李克用之后,就尽了一切努力来加强山后地区的防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在山后设置了八个常备军镇,即所谓的“山后八军”。只是这八军的具体名称和驻地,今天已难以确考。我们能知道的,只是昔日被刘仁恭借刀杀人杀掉的高氏三兄弟的几个儿子,如高行珪、高行周等此时均隶属于“山后八军”。
不过,我们也知道,守株不一定能等来兔子,比如,李存勖发动的这次以灭燕为目的的战争,晋军就没有走山后这条老路,而是假道小盟友北平王王处直的义武镇,避开了“山后八军”这个坚硬的乌龟背,直接插入燕国虚弱的软腹部。这样一来,山后八军就像二战中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守军,成了无用的摆设。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俺刘守光国难当头,岂能让山后各军继续呆在驻地无所事事呢?
于是,元行钦到达山后后,马上把这些先前被浪费的战斗力使用了起来,以大燕皇帝刘守光钦差的身份,急调山后各军救援幽州。山后各军的表现倒不那么着急,高家第二代诸兄弟中最年长的高行珪,此时任武州(今河北宣化)刺史,得令后从武州磨磨蹭蹭地出师。不想李嗣源、李嗣本等晋军大将已率军越过居庸关,攻入山后,其中李嗣源部,在离武州不远的地方,正与高行珪部相遇。李嗣源一看是当年倒戈名将高思继兄弟的后代,便以大势所趋来劝高行珪:我知道高将军你们一门是识时务的俊杰,投降吧,别在刘守光那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我不知道当年高思继兄弟被害的真相是否已经泄露,如果是已经泄露,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比较合情理了:高行珪一箭不发,很爽快地献出武州,投降了晋军。李嗣源没有在武州停留,乘势再攻向山后的其他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