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光的末日 二
除了这几位政变的直接参与者,朱友贞还想到了另一位对他而言同样功劳很大,但有些另类的“功臣”,那就是让朱友珪弑父之名传遍天下的冀王朱友谦。他与朱友珪结仇,但与自己无怨,现在正是争取他回来的好时机。于是,朱友贞又派了使节出使河中,劝说自己这位名义兄长:王兄以前不向弑君逆贼屈膝,做得很对,不过我现在已经诛灭逆贼,拨乱反正,王兄也可以回归大梁了吧!
朱友谦不愧脚踩两条船的专家,他仔细一想:后梁新朱友贞的执政合法性明显要比朱友珪强,后梁的国力现在也还比晋国强,梁晋相争将来究竟谁胜谁负?看来还真不好说。而且,李存勖现在正从南线抽兵去支援卢龙战场,对自己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减弱,既然如此,那我还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好吧?
想到这,朱友谦像他的名字那样很友好很谦逊地向梁使表示:自己愿脱离晋国,回归大梁,重新使用后梁正朔称“乾化三年”。这样,朱友贞一登基,就取得了收回河中的重大胜利(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合法性,后梁帝国得以结束了朱友珪时期的严重混乱,至少暂时没有灭亡的危险了。
不过,在晋国方面的记载来看,朱友谦此后仍然向李存勖称藩,也学晋国一样还在使用大唐“天祏十年”的年号,与后梁方面的记载相矛盾。同时在两个主子之间游刃有余,朱友谦不愧一代骑墙高手。
再说李存勖之所以加大对卢龙战场的支持力度,是因为他看到了胜利的临近,当后梁的第二代皇帝梦碎洛阳之际,在后梁北面的另一位皇帝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原先,燕主刘守光用斧头和砧板排除重重阻力,终于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虽然没过多久,他就让周德威率领的晋军按在幽州城里狠K,但钻进坚城当缩头乌龟的刘守光并不太担心,他相信,朱温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救燕。
可谁能想到,他关于朱温会救燕的判断虽然是准确的,但对梁军有没有救燕能力的判断却是失误的。结果,朱温在蓨县失利,梁军败走了,不但没能把晋军赶走,反而还顺手牵羊,拐走了燕国的义昌镇。
求人还是不如求己啊。刘守光只得命大将单廷珪率一万燕军出击,以期打破晋军的攻势。这单廷珪是燕军的一员骁将,可能在幽州地区少逢敌手吧,自信心十分爆棚,有初生牛犊之勇,贵州毛驴之猛!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还没有名扬天下,就是缺少一次与强敌对阵的机会而已。
结果,当单廷规率部与晋军大将周德威部相遇于幽州东南的龙头冈时,他就像武侠小说中那种常见的楞头青一般兴奋地大喊:“今天我一定要活捉周阳五献上!”
随后,两军开战,单廷规一马当先,直奔周德威所在的方位。周德威一见一员燕将向他猛冲过来,竟也好像胆小似的转身欲走。单廷规大喜,一个冲刺,手持的长矛直逼周德威的后背。谁知就在矛尖即将追上后背的那一瞬间,周德威突然一闪身子,单廷规刺了一空,反因惯性作用冲到周德威的马前,周德威抽出铁楇,反手一楇将单廷规打落马下,生擒活捉,然后绑到阵前示众。
还在战斗中的燕军士卒,突见本方主将被五花大绑着出现在晋军行列中,顿时士气崩溃,慌忙后撤。就这样,龙头岗之战便以古小说中极常见,但在真正战史中很少见的主将单挑模式决出了胜负。晋军乘胜追击,燕军大败,阵亡三千余人。
看了徐兄的解释,感觉用词不太准确。五代的情况应该说是中央集权的重建,而不能说是皇权的强化。唐代中期以后,是一个地方实力逐渐强大,中央实力不断衰减,最终消融贻尽的过程。而五代则是成长起来的地方势力经过激烈的生存竞争,大鱼吃小鱼,最终打出新中央的过程,因此新中央重新确立对地方势力的优势,这从几个朝代的建立过程就可以看出演变的趋势:
最早的后梁、后唐两朝,是强大的藩镇依靠自身,百战而得天下;之后地方势力光靠自己已经不行了,所以后晋、后汉两朝,是藩镇借助强大外力的帮助得天下;再后地方势力虽然还存在,但已趋微弱,所以后周、赵宋两朝是中央武力通过兵变得天下。
但中央实力的提升,不能简单说成是皇权的提升,两者不能轻易划等号。徐兄自己也说:“要是皇权不强,军队早像李成桂的威化岛回师那样把瞎指挥让部队送死的宋钦宗推翻了。”可没想起来,后周与赵宋是怎么建立的吗?不就与李朝的建立异曲同工吗?不就证明了中央虽然强大了,但皇权不强吗?
还有比如,日本的德川幕府的建立,中央恢复强大,你能说天皇皇权强化了吗?今天共和国的中央更是强大,更与皇权毫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