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九个月天子 十四

龙骧军众将一听,欢声雷动,个个高呼万岁,请求朱友贞发给兵器,即刻出发!

于是,一支充满激情的龙骧军队伍很快冲出了汴梁,向着洛阳,向着朱友珪的项上人头冲去!同时,朱友贞派出飞骑,抢在前面直奔洛阳,通知已在那里卧底的同党赵岩、袁象先,要他们接应龙骧军的行动。

二月十七日凌晨,起事的龙骧军冲到洛阳,没等朱友珪做出反应,城内的禁军便在赵岩、袁象先率领下发动兵变,两去兵变部队会师,很快夺取了洛阳城的控制权。然后,袁象先率数千精兵杀进皇宫,捉拿朱友珪。从睡梦中惊醒的朱友珪得知城中大乱,想调兵平叛,才发现叛军已经冲进宫来,他的命令连宫门都出不去了!

惊慌之下,朱友珪带着与他患难与共的皇后张氏,在铁杆心腹冯廷谔的保护下匆匆逃出寝宫,奔到北宫墙边,想翻墙出逃。可才来到墙边,就听到墙外也是一片喊杀声,中间还夹杂着“活捉朱友珪”、“别让朱友珪跑了”的声音!朱友珪等三人愣住了,显然,大势已去,就算能翻过这堵墙,墙那边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不知道在最后一刻,朱友珪是否后悔不该把韩勍派出洛阳?是否后悔为什么没有赦免龙骧军?是否后悔自己所信非人?但他肯定想到了一点:与其等被捉住之后,受尽屈辱而死,还不如现在自己了断吧!

朱友珪抽出宝剑,凑到了脖子边,但不知道他是怕疼还是怕死,那剑就是没有用力割下去。没办法,朱友珪只好对身边忠心耿耿的冯廷谔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杀了皇后和我吧!”朱友珪不会想到,十年后,当他的弟弟朱友贞面临着与他此时类似的处境时,也做出了和他几乎完全一样的决定。他们俩真不愧是亲兄弟啊。

冯廷谔泣不成声地接过宝剑,先杀了张皇后,又杀了朱友珪,最后挥剑自刎,为主君殉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只当了不到九个月皇帝的“二百五”天子朱友珪(朱友珪于乾化二年六月五日称帝,到凤历元年二月十七日死于非命,在位时间不多不少,正好二百五十天)就这样离开人世。关于他的失败,有一种挺传统的说法,说朱友珪一当上皇帝后立即骄奢淫逸,使得他人心大失。

不过,细察对那二百五十天相关记载,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个运动神经很迟钝的宅男,突然被放到一匹狂暴的野马之上,他惊恐万状地拼命抓着马鬃毛,在颠簸的马背上东倒西歪,几个回合后终于被烈马重重甩到了马蹄之下!在这过程中,我既没发现那宅男有过骄奢淫逸的喘息时间,也没发现他有过骄奢淫逸的实际案例。

其实,处在朱友珪当时那个位置,要威信没威信,要班底没班底,有点儿类似李存勖、柴荣初上台时的处境。但他面临的困难更加巨大,因为他还身负着弑父弑君之名,要想保住性命,保住皇位(这两者其实是等同的,保不住一个,另一个也就别想拥有),岂是仅仅靠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就能做得到的?

朱友珪唯一的生路,只有像李存勖、柴荣那样,像一个优秀的骑手,在登位之初,果断出击,亲率大军击败强敌,以战功威服部下。可惜,我从史书中看到的朱友珪,就是一个被逼到绝境时偶尔发了一次彪,其他时候都胆小懦弱,能力平庸的纨绔子弟,那样的答案,非他所能。烈马并不是一定没人能够驯服,只是能驯服烈马的人,一般不可能是四体不勤的宅男。

刘燕末日 一

皇帝朱友珪的脑袋,是那天深夜兵变禁军们最有价值的目标,但禁军士卒们也清楚,不论哪一次抽奖,拿到头奖的概率都是非常非常低的,所以更现实的目标,还是去追逐那些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什么的更现实些。须知这里可是后梁帝国的首都洛阳,多宫殿、豪宅、库府,住满了高官、豪商、富户,处处都有打劫的“商机”。

说起来,自从朱温确立他的中原霸权,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社会秩序之后,大兵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发财机会没以前那么多了,这回天赐良机当然不能错过。洛阳的所有禁军,不管是参与兵变的,还是没有参与的,据说多达十余万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对帝国的京城大肆劫掠。这一抢,就持继了一整天,直到太阳升起后又再次落下,洛阳城内的秩序才渐渐恢复。

那一天一夜,究竟有多少人家惨遭飞来横祸,已不得而知,但几位中央级高官的遭遇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宰相之一的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杜晓被乱兵砍死;另一宰相门下侍郎兼同平章事于兢、原朱温第二谋士崇政使李振都被乱兵砍伤,险些丧命!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比他们更有名的敬翔似乎平安无事,敬翔事先究竟对这次兵变知不知情,没人知道。

更让的搞不清的,是与朱友珪绑在一根绳上的韩勍的下落。在下能查到的所有资料中,在朱友珪死后韩勍就从史书上人间蒸发了,再也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蛛丝马迹。不过按常理推测,像他这样的核心要犯,不大可能幸免于难。

再说,确认朱友珪已经被干掉后,袁象先、赵岩带着传国玉玺再次来到汴梁,邀请朱友贞前往洛阳,继承大位。但朱友贞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汴梁经营多年,心腹班底多在汴梁,而对洛阳的影响力不足,不太愿意西上,钻进这些“功臣”们的势力范围,受制于人。

怎么办呢?朱友贞略加思索,拒绝道:“夷门(汴梁的古称之一),是太(和谐)祖皇帝创业的地方,位居天下冲要,北面可抗拒并州、汾州(河东之地的古称),东面可从大运河直达淮海(指杨吴)。何况国家的主要藩镇都位于东面,如今强敌还在,从东都命将出师,比较方便快捷,如果把都城定在洛阳,那路途遥远,太容易贻误战机,不是好主意。这样吧,诸公如果一定要推戴我为帝,那登基大典最好还是在汴梁举行,等将来消灭了贼寇,天下太平,我再回洛阳谒见先帝陵庙!”

朱友贞这段话既内藏心机,外面听起来又很有道理,让众人无从反对,于是,后梁帝国的首都再次由洛阳迁回汴梁。

数日后,朱友贞在汴梁登基称帝,改名“朱锽”(本文继续用“朱友贞”原名),成为后梁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史称“梁末帝”。当然,按照朱友贞的说法,他才是后梁的第二任皇帝,朱友珪只是一个“元凶”“庶人”罢了。“朱庶人”的“凤历”年号自然也不能再用,重新改称乾化三年,同时,朱友贞又给被自己杀死的朱友文平反,恢复生前的一切官职爵位。

然后,朱友贞又下诏遍赏功臣。如杨师厚由弘农郡王进封为邺王,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袁象先加特进、检校太保、同平章事等。不过,要论得到实惠最多的,还是那位最先劝朱友贞谋大事的赵岩,他当上了后梁的租庸使兼户部尚书,总管天下赋税(原本具有后梁特色的财政部“建昌宫”,在朱友文被杀后被撤销,其职能转由国计使张全义和租庸使分担)。有了这个天字第一号大肥缺,今后赵粉丝可以更轻松更方便的贪污挪用公款,更容易地向杜偶像看齐啦!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4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4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