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图强十
杨师厚对周德威的晋州会战,算是以梁军的小胜而收场,但在同期康怀贞对刘知俊另一个战场,梁军就没这么走运了。
开始时,已经成为岐军大将的刘知俊北伐朔方,同周德威打晋州一样,也不太顺利。韩逊自知野战不是刘知俊对手,便收缩兵力,退保自己旷大本营灵州(今宁夏灵武)。韩逊在灵州经营已久,根深蒂固,也比较得当地人心。
于是刘知俊顿兵灵州城下,一连数月,攻而不克,而此时,他的老战友康怀贞,已经率领着后梁大军杀进岐国境内。
别看康怀贞因夹寨的大败,褪尽了身上常胜将军的光环,这次重装上阵,收拾昔日的手下败将岐军,仍显得神勇十足。康怀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压制住了岐国第二号实权人物杨崇本的军队,将他按进邠州(今陕西彬县)城中不敢出头。岐军野战部队缺席,梁军便乘机连克邠州之北的宁州(今陕西宁县)、衍州(今陕西宁县东南约三十公里处),再进一步北进,攻破庆州(今甘肃庆阳)南门,岐国庆州守将李彦广见势不妙,忙放下武器向梁军投降。
同时,梁军先头部队,已经侵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境内,假如他们再把泾州打下来的话,正在围攻灵州的刘知俊所部,就与自己的大后方岐国完全失去联系,变成深入敌境,四面被围的一支孤军了!
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继续攻打还很坚固的灵州就是大傻瓜了,所以刘知俊理所当然地撤退。不过,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刘知俊并没有惊慌失措地向正南方撤退,去保护泾州这个逃命的要道,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大胆地转向东南,去切断康怀贞的退路。
当年十二月底,朱温得知岐军已从灵州撤军,知道康怀贞西进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担心他不是刘知俊对手,便连下了两道诏令。一道命康怀贞紧急回师,一道命集结关中部队(主将可能是时任佑国节度使的刘鄩),进至长安之北的三原、青谷一线,接应康怀贞。
然而,朱温的反应,和康怀贞的脚步,都还是慢了半拍。刘知俊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他出人意料的大迂回急行军数百里,悄悄挡在了康怀贞大军回家的大道上。
等梁军退到邠州之东约五十里的三水县长城岭,士兵因既将回到后梁境内而警惕性稍有松懈之时,先已在此设伏等待的刘知俊之军突然从几处要害杀出,迅速将梁军切割包围,刚才还是一支大军,眨眼间变成了由主帅康怀贞,以及偏将李德遇、许从实、王审权等别统领的好几块,各军之间失去了统一的指挥!
开始时,各支被分割的梁军都有一个同样的想法:从东南方杀开一条血路,去与三原方向的接应军队会合,但刘知俊仿佛铁了心,一定要把老战友们往死里整,他将岭上所有隘口都牢牢控制,封堵得如同铜墙铁壁。已经被打乱了建制的后梁军队虽然为了逃命,一次次往上冲击,但却因协调不好,只是在岐军的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根本无法突破长城岭的山脊线。刘知俊指挥着岐军从四面围上,眼看梁军已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河东图强十一
生死关头,只见如一大群无头苍蝇般乱碰乱撞的康怀贞军中,一条大汉突然跃马而出,他手持一柄黑乎乎的长枪,用雷鸣般的嗓音大吼道:“还想活命的,跟我来!”
大家一看,都认出来了,他就是前文提到过一次,在梁军士卒中赫赫有名,绰号“王铁枪”的左龙骧军使王彦章。
王彦章,字贤明(另一说字子明),郓州寿张县(今山东梁山)人,出身比较低微,能够查考到的祖、父两代都是平头老百姓,等到王彦章发达后,他们才被追赠了一大堆官衔。
虽然这寿张的王家很可能穷到买不起鞋穿的地步,但在当时应该仍不属于最穷的人家,至少在那遍地饥荒的年代,王彦章身上看不到任何营养不良的的迹像,他刚刚成年时,就生得力大无比,骁勇绝伦。
据说,王彦章善使两柄枪头和枪杆都用浑铁铸成的铁枪,每柄都重达一百斤,比传说中武圣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还沉!而且要知道,这可是白纸黑字写在正史上的数字,不是什么“李元霸手持八百斤大锤”或“李存孝手持八百斤毕燕挝”之类可以随口乱盖的小说家言。至少在个人看到过的所有古史中,这是单人操持冷兵器重量的最高纪录!
由于有《残唐五代演义》之类旧小说的渲染,王彦章是五代同行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可能仅次于李存孝。在小说中,王彦章是唐末第二条好汉,武功膂力也仅次于李存孝。不过,在旧小说中第一与第二的差距,常常巨大得不像话,所以里边李存孝与王彦章交过一次手,只用了一个回合,就把正当水贼头目的王彦章给生擒活捉了。然后李存孝饶王彦章不死,王彦章失魂落魄,极没有面子地发誓说,只要李存孝在的一天,“某不敢反大唐!”
不过嘛,像《残唐五代演义》这种不上档次的三流奇幻小说(里面李存孝也就稍逊于“超人”而已,什么“蝙蝠侠”、“蜘蛛侠”、“美国队长”、“忍者神龟”之类的决不是他的对手),也就能给大家看个热闹而已,它与史实的距离,比从长安到大雷音寺的路程还远!
就拿王彦章这个人来说吧,首先,王彦章从未与李存孝交过手,真要单挑也不见得李存孝就一定能赢,至少在史书中他并没有一件比王彦章更牛叉的兵器。其次,论个人的气节操守和一身铮铮铁骨,王彦章其实都远在李存孝之上,更适合扮演正面人物。另外,王彦章也从没做过贼反过唐,他一出道就是响应官府的号召,加入大唐藩镇的正规军,至于他的大老板后来要篡唐,与他并无一毛钱关系。
可能因为天生神勇,王彦章的性格和李存孝有些类似,颇为自负,甚至是高傲,情商不太高。比如他去应募当兵的那一天,前来投军谋生的人有好几百,王彦章通过考核后,直接大大咧咧地去对负责招兵的军官自荐说:“就让我当这批人的队长吧。”此言一出,众皆哗然,既而纷纷大怒:这个穷小子是从哪条山沟草丛里钻出来?居然一来就想当我们的领导?你以为你爸是李刚?
王彦章转过身傲然冷对千夫指:“我天生雄壮,估计你们谁也比不上,给你们当头就是罩着你们!你们怎么还不领情,乱叫乱嚷的,看来不和你们分个胜负,你们不会服气。身为健儿,开口就说死不值得。这样吧,我就光着脚到撒满蒺藜的地上走三五趟,你们谁要做得到都可以试试!”
河东图强十二
蒺藜,本意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果实带刺,很扎手,不过好象还到不了让一大群粗猛武夫全都望而却步的程度,所以王彦章提到了蒺藜,可能还是人造的铁蒺藜。这是一种古今战争中都经常用到的防御小兵器,通常由四根金属尖刺焊接而成,不管如何随意抛撒出去,总会有一个尖头朝上,一般用于阻碍或迟滞敌人的行动。如果不小心踩到上面,就是马蹄也可以扎穿,就更别说人的脚了。
于是,大家都认为王彦章在吹牛,但王彦章马上拿出实际行动,让这些不服气的人看看:什么叫泰山不堆的,火车不是推的,牛逼不是吹的!他脱下刚刚领来的军鞋,走到蒺藜地上,来回遛跶了两圈,那茧子厚得如盔甲般的脚底板什么事也没有。这种表演光靠老茧肯定是不够的,王彦章的技巧可能和今天壮族的“上刀山”差不多,不过壮族生活在广西,大家没见过,因此众皆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