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图强六
军事是李存勖改革的另一个重点。虽然在整个李克用时代,晋军一直是天下诸镇军队最敢打也最能打的一支,但他们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过于自由散漫,并为此打输过不少根本不该输的仗。
等李存勖上台,开始加强军队的训练,主要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纪律性训练,发布了一整套类似后世《作战守则》之类的规范制度。
例如:每当作战命令下达,军官将本部所承担的任务细化,并分配完毕后,每名士兵都要遵守自己的职责,不得做任务范围外的事,不得擅自交换任务,违者斩首!
行军途中,不得随意逗留,不得为规避风险而擅自改变路线,违者斩首!
分路前进,到预定地点会合时,要严格遵照计划速度行进,不得无故早到或迟到,凡令会合时间误差一刻以上者,一律斩首!
……
在这一堆充满了“斩”字的森严军令中,有一条最耐人寻味:骑兵在行军过程中,一律步行,未见到敌人前不准上马。毫无疑问,这条规定是为了节省战马的体力,但它牺牲了对于骑兵,尤其是轻骑兵而言最为宝贵的战略机动性,使得长途奔袭,大纵深迂回包抄等骑兵的经典战术变得无法实施,看起来应该是弊大于利。
如果李存勖的沙陀骑兵,像后世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那样,每人至少有两匹战马,多得有五、六匹,那么这条规定就纯属脑残!
李存勖肯定不是脑残,所以他这么做在下估计只能有两个原因。
一、晋军虽然以强悍的沙陀铁骑闻名天下,但他们此时拥有的战马数量仍是比较有限的,按李嗣源后来的说法看,也就在七千到一万匹之间。一般来说,按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可能会缺很多东西,但很少会缺马,只是沙陀人自东投大唐以来,已经在汉地生活了两三代人,其生活方式看来已经与当年生活沙陀碛的祖先毫无共同之处了。在农耕地区要养出合格的战马,就像在动物园里养企鹅一样,不但难度陡增,成本也比草原上高的多。
按说河东集团的地盘紧挨着塞北,就算自己养的马少了,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从北边的邻居那里得到战马补充。何况李克用就曾向朱温夸耀说:“阴山部落,是仆懿亲;回纥师徒,累从外舍。”以显示自己与塞北那些游牧民的关系有多铁。不过,现在契丹人已经在阿保机的领导下崛起于塞北,沙陀人的“懿亲”、“外舍”正陆续变成契丹人的小弟。而阿保机与李存勖之间,外表虽然经常装一装亲善,内心其实都把对方当成了未来的大敌,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他一定会给晋军使点儿绊子,阻止晋军扩充军力,尤其是骑兵力量的。
二、对战马临阵时体力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晋军拥有的骑兵,很可能多是人、马皆披重铠,以冲击敌阵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重骑兵。所以牺牲轻骑兵的优势对他们的整体战斗力影响不大。
河东图强七
不管怎么说,通过强化军纪,李存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晋军打造成一支不但敢于打硬仗,而且能够如臂使指,灵活操控的精锐武力。那么根据前面咱们的总结,接下来该做的事,就决不仅仅是让他们守住河东,保家卫国就行,而是要带着这支军队,主动出击,把战争打到朱温的地盘上去!
于是,李茂贞为掩护刘知俊攻朔方而送来的求援信,也正好契合了李存勖自身的需求。李存勖下令,将亲自率军南下攻梁,先锋部队,由大将周德威、李存审、丁会等率领,出阴地关(今山西灵石西南),先进攻河中的北面门户晋州(今山西临汾)。
不过,李存勖整顿军备后的第一次出征并不太顺利,虽然后梁晋州的守将已经不是两年前那个有些扎手的老将徐怀玉,但新换上的晋州刺史叫华温琪,也是个猛人。
(注:据《通鉴》记载,此时的晋州刺史是边继威,但在稍后的记载中,因防守晋州有功,得到朱温特别奖励的晋州刺史却是华温琪,明显前后矛盾。另外,在新、旧《五代史》中,都提到了华温琪守晋州之功,却完全没有出现过边继威这个名字。故边继威守晋州一说,疑误。)
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县人,据说身高七尺有余(按唐代的度量衡算就是2.15米以上,信不信由你),相貌魁梧,是位久经战阵的老兵,也是位在将来还会牵出不少故事的官场老油条,值得简述一下他颇有些戏剧性的来历。
这位大高个很小时便离家,投入黄巢的手下当童子军,在黄巢自称大齐金统皇帝的时候,年仅十九岁的华温琪就因功被授予了一个叫供奉都知的官职,勉强也算是朱温的老同事之一吧。
后来,黄巢在王满渡被李克用彻底击溃,部众星散,华温琪一路亡命,逃到滑州白马渡(就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的地方,也是后来朱温让几十名朝廷公卿集体喂鱼的地方),望着眼前滚滚黄河水,感到一阵绝望。他寻思着,以自己这身材相貌,跑到哪儿都容易被人认出来:哦,来了个黄巢余孽!与其被人抓住后砍头,还不自己如死了算了!
于是,华温琪心一横,就纵身跳进黄河。假如华温琪的消息稍微灵通一点儿,知道他的好多长辈同事,象什么李谠、霍存、张归霸,张言、王贤、葛从周等等,都已经顺利完成转型,当上唐朝的将军,不知会作何感想?这可真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偏去投!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天阎王爷偷懒,地府早早关门打烊了,华温琪投河后不但没沉下去,还被河水冲到岸边,为路人所救。
一次失败算什么?吓不倒咱们华大个子,他再接再厉,继续自杀。华温琪找了棵大桑树,在树枝上打个绳结,然后把脑袋伸进去,然只听“咔嚓”一声,他的脖子没事,树枝断了!连续敲了两次地府的门,都被小鬼赶了回来,华温琪终于相信,自己肯定是阳寿未尽,那就不再求死,给大齐殉葬了。
华温琪在民间一个同情他的农夫家躲藏了一年多,等到朱温的长子朱友裕在濮州招募壮士当兵,他才前往应募,辛辛苦苦地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