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修正的仁义 上
大概因为三国那段历史,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太大,很多人在提及其他乱世时,也常常将它们与三国作类比。
比如说吧,我就见过很多文章将朱温比作曹操,其实,这种观点很早就有了,其源头甚至来自朱温自己及其幕僚,如李振去劝王师范离开青州时,都称:梁王就是当今的曹公!毕竟在那个年代,曹操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还基本算是正面的。
粗略比较一下,两人的争霸史确实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在一个大朝代崩溃之后打出来的北方霸者;两人都身经百战,败仗打了不少,当然胜仗打得更多,军事水平大致处在同一级别;两人发迹的地点也都在今河南东中部,相距不到一百公里;给今天留下的一般形像也都是白脸奸雄。连本朝太祖都忍不住在读史之余,评点曰: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有了奸雄,自然也就有奸雄的对立面。所以辛弃疾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当一个奸雄对立面,应该满足哪些要求呢?罗贯中为刘备总结道:“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如果以这几标准来衡量,那么在唐末,其实最适合扮演正面领袖的人,并不是朱温第一号死对头,忠而不仁的李克用,而是五代开国群雄中,第一个去世的杨行密。在那个时代,。
在唐末最重要的四大军阀(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中,论单纯的战术水平,杨行密可能是垫底的,这一点和刘备差不多;杨行密是四人最得人心的领袖,在与孙儒的中前期争霸中,他的军队虽是屡屡战败,孙儒控制区的老百姓还是扶老携幼纷纷来投,这一点也给人想着当阳之败前的刘备;刘备给人最深印象的事迹之一,就是他如九命猫般屡打不死的逃命史,杨行密虽没有这么夸张,但也是五代创业主中,唯一一个大本营一度被人端掉,却还没有完蛋的军阀首领。
刘备和杨行密最大的强项,在于其能识人用人容人的人格魅力,既能招来大批能力超过自己的四方人才,并放手让他们各显其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他们来去自由。
比如说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刘备手下曾有一个重要谋士徐庶,因其老母为曹操所得,为了让徐庶能为母尽孝,竟送这个能干的部下去投奔自己的仇敌,传为一段佳话。
无独有偶,杨行密也有一个十分类似的典故,他手下有一名将军,名叫马賨,平日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作战十分勇敢,积功升至黑云都指挥使,也就是淮南第一号王牌部队的指挥官,以前朱延寿的位子。有一天,杨行密与马賨聊天,偶然问起他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兄弟,马賨才回答说,原来他是杨行密的对头之一,楚王马殷的弟弟。杨行密大吃了一惊,要换了朱温,这该是多好的人质啊?但杨行密没有起一丝一毫异念,反而亲自设宴于郊外,为马賨饯行,送他去湖南,与兄长团聚。
此后马賨见人就说杨行密的好,还劝马殷断绝与朱温的关系,转而与杨行密交好。马殷虽然在明面上拒绝了兄弟的谏言,但从此直至杨行密过世,湖南与淮南之间没有发生过冲突。
可以说,论人才政策,杨行密足以让王建输掉底裤;李克用除了能用自己最早的班底和义子外,基本上也就没其他人了;朱温到是也能招揽很多人才,但他对人才只能限制性使用,稍有猜忌,便举起屠刀。与之相比,杨行密的度量何其难得啊!
附文:修正的仁义 下
不过,这么说可能会有朋友不同意,刘备算什么东西嘛?经过今天一些翻案类文章的努力,早就将刘皇叔打造成只会哭鼻子摔孩子,而且阴险狠毒害死结义兄弟的大伪君子了!你还用杨行密去与他作比,不是贬老杨吗?
其实,只要采用相同的手法,历史上任何一个正面的政治人物,谁找不出一大堆黑材料啊?所以像什么《千古奸臣诸葛亮》、《岳飞劣迹一览表》之类的之大作,在下已经司空见惯,它们很多论点,也不是毫无史料依据,只不过在论证的时候使用一点儿技巧:先通过选择性地使用史料,再吹毛求疵地寻找污点,最后进行有倾向性的深度解读。
这几招一定有效吗?当然了,水至清则无鱼嘛,好人也得活在不那么好的世界中不是?尤其政治家这个职业更是深处数不清的利益漩涡之中,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你要想不留一丁点供人非议的话柄,那除非躲进深山中当隐士,别让人知道,什么事都别干。
所以,只要这三扳斧挥出,没有批不倒的英雄,在显微镜下,哪只手伸出来会没有细菌啊?一句话,只有尚未黑的,没有黑不了的!
比如说杨行密,就是因为不够出名,很少有人想到靠把他批倒批臭来哗众取宠,所以目前还没被黑的。但实际上,就唐末那个大水池子,可以说比汉末更加混浊,如果有人想把杨行密写成大奸大恶,那他随便翻翻书,就会惊喜地发现,这要比抹黑刘备更加容易的多了:像什么违法乱纪、杀害长官、结交奸臣、制造饥荒、谋害义兄、屠戮无辜……统统都找得到实例啊!
但如果没有这些“劣迹”,杨行密又怎么可能走到今天呢?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没有道德污点的杨行密会怎样?首先,他的第一步就迈不出去,将会被那个不知名的小军官打发到西北边陲,成为一粒无人知晓的炮灰;占据庐州后,他如果不讨好吕用之,进而讨好高骈,将会在第一时间被人灭掉;如果他在围攻扬州的时候,不忍坐视城中百姓饿死,那他就会被秦彦、毕师驿淘汰出局;如果他在发现田頵与朱温秘密相交,欲取其而代之的时候,去宣州与田老二推心置腹地谈话,那他不被干掉简直没天理吧……
总之,假如杨行密是这样一个道德“完美”的人,那他将一事无成,连成为第二个高仁厚的机会都没有。而正因为他不“完美”,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道德标准,他才能做出更多的事,成就一番大业。从而救更多的人,惠及更多的百姓。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时候的不道德,正是为了实现更大的道德。
这个道理当然不仅仅是对杨行密有效,而是几乎所有有为的政治家,都不得不遵循的理念,只是好象很多人并不明白其中的因果。
这就是在下所理解的杨行密,唐末群雄中行事与为人最接近刘备的人,一个被残酷时代修正过的仁义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