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三川二
王宗侃是雅州(今四川雅安)人,同王先成一样同是蜀人(王宗裕、华洪都是王建的河南老乡,王宗瑶籍贯不详),多少还是有些乡土之情的,所以王先成这一席话,听得他悚然动容,满心悲怆,不知不觉间,王宗侃移坐至王先成跟前,请他再详细说说。
王先成看出有戏,于是再加一把劲,亮出杀手锏:“失民心还不是目前最紧迫的事,只怕再这样搞下去,大败已在眼前!而今围城各营,每天早上都要分派几百人出去‘淘虏’,黄昏时分才回来,这两个时间段都是营门大开,人来人往,几乎没有防备!幸亏到现在为止,城里还没有聪明人发现这个破绽,但假如他们觉悟过来,乘此良机发动突袭,我们岂能不败?”
至于偷袭的具体方案,王先成也想好了:先在主攻方向的城门内侧潜伏下一千精兵,等“淘虏”的人离开大营,就让一百弓箭手、一百发石车部队用远程火力压制营墙,调五百苦力背负沙石冲出城门,军营外的濠沟可被瞬间填平,一千精兵就可能直冲入营!至于非主攻方向的另外三面,城中守军只要虚张声势,制造出击的假像,短时间内不辩虚实的各营为了自保,必然无力支援其他营垒。杨晟的军队只要在一个营突击得手,就可以大力出击,将围城各营各个击破!
王宗侃在当时虽算不上一流名将,可也是身经百战,自然是识货的,听了这个计划,先是大惊,继而庆幸:还好坐在王先成身前的是自己不是杨晟,不然这样的事真有可能发生。“那王先生,我们该怎么办?”
见王宗侃下问,王先成慨然提出了七条建议,请王宗侃转呈给王建:
一、招安百姓;
二、禁止诸军“淘虏”;
三、设立招安营保护安置出山的百姓;
四、招安活动统一由王宗侃负责,其余将领必须服从;
五、将以往各营抢来的男女老幼送到招安营,让他们相互辨认,亲人团聚,各营敢有藏匿一人者斩首;
六、在招安营中设立九陇县(彭州州政府所在县)政府,处理民政事宜,并安排百姓子弟中强壮者入者,将他们的亲戚朋友招回来;
七、彭州的土地适宜种麻,百姓未入山前曾将很多麻藏在水里,现在可以动员他们拿出来贩卖,安置百姓和重建家园的经费就有着落了。
很快,王建看到了王先成的七条建议,大喜,下令全部接受,逐条实行。毕竟王建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当一个大土匪头,而是要做一方霸主,直至一国之君的。
第二天,王建的训令下达到彭州前线各营,这道训令的口气是异常严厉的,想想以前成都城中“张打胸”的事迹,各军令行禁止,竟没有一个人敢违抗,围攻彭州的王建大军,军纪几乎在一夜之间焕然一新。三天之内,原先躲藏在山中的百姓听说到招安营可以获得安全,纷纷下山来投,热闹的如同赶集。招安营迅速扩大,营内渐渐出现街道与集市,仿佛新建的城镇。
没过多久,百姓们发现,王建大军的军纪真的有了变化,即使不在招安营,也很少再碰到大兵出来抢劫虏掠、杀人纵火了,于是渐渐有人离开招安营,回到自己的家重操旧业。一个月后,招安营一空,百姓全都回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称霸三川三
但比起彭州百姓的重获生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王建的军队也终于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从一只匪军开始朝着仁义之师的方向渐渐转变。虽然在杨晟的顽强坚守下,彭州暂时还拿不下来,但拿下了民心,把能覆舟的滔天大浪,调整回能载舟的平稳水流,是王建更大的收获,也为王建即将开始的一统三川之战,打下了民意基础。
到了这个时候,杨晟既没有了外援,靠自己的力量解围更是天方夜谈,除了投降之外,只剩下了死!
难道要向忘恩负义,杀害恩主兼义父的王建投降吗?
不可能!杨晟以其刚直的秉性拒绝了一线生机,义无返顾地,带着彭州全城军民踏上了坚守到底的死路。出人意料的,只是这条通向死亡的道路竟会长达三年。
《锦里耆旧传》记下了这条死路途经的一个个站点:被围一年后,城中每斗米的售价涨到了五千文;被围第二年,粮价涨到每斗一万余文;被围第三年,城中粮尽,有钱也不再能够买到食物,后饿死的人,只能靠吃先饿死的人来维持残生……
但即使到了最后阶段,彭州城也没有出现大批守军的叛逃,孤城守卫者的抵抗依然在异常顽强。如果我们与此前的历史做一下比较,看看当初被围一年后(881年),每斗米涨到三万文的齐帝国首都长安,以及被围数月后(887年),每斗米就涨到五万文的淮南首府扬州,那就会发现,在粮食储备和公平分配方面,杨晟做到的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只是再巧的媳妇,也不可能把无米之炊一直做下去,末日还是一天天临近了。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五月(刘建锋、马殷袭占潭州,杀邓处讷的那个月),彭州守军的二把手,内外都指挥使赵章坚持不下去了,悄悄出城投降,但彭州的防御居然仍未崩溃。
见彭州城久攻不下,王先成又出了一个主意:在城下堆积土山,筑成龙尾道(曲折上升的坡道,形似龙摆尾,故名)直通城上。
好主意,王建下令依照执行,围城大军行动起来,上万立方的土石很快堆积到城下。饥饿疲惫的守军已经难以阻止城下的工程进度,只能眼睁睁看着城陷之日的到来。
五月十五日,王建的军队终于顺着人工堆城的斜坡冲上了彭州城头!不屈的杨晟率领最后的残部展开巷城,直至力竭,为王建部将王茂权所斩杀。只知道执着于道义,却不知良禽应择木而栖,贤臣当择主而适,终于让唐末的又一条好汉倒下了,田令孜、陈敬瑄死不足惜,只可惜了高仁厚、杨晟两位义士。
同样用生命见证信义的,还有杨晟的好友,彭州马步使安师建。他在城破后被俘,王建挺欣赏他的能力,打算留用为将,不料安师建坚决拒绝,只求一死:“我原不过一小卒,受杨司徒提拨之恩,早与他约定过,要同生共死!现在杨司徒已经不在,我岂敢苟且偷生?”
作为一个狡猾的乱世枭雄,王建早把良心踩到了脚底,道义这玩意儿是绝对不能由自己来实践,但很值得向手下人大力推广。于是,王建从安师建所愿,将其处斩,然后以厚礼安葬,并亲往祭之,树立为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