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醉游木瓜涧五

再说木瓜涧一战,卢龙军大败晋军,爆出了个大冷门,这让刘仁恭在意外之余,名气和地位都骤然猛升,俨然加入了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李茂贞等逐鹿天下的群雄行列。

刘仁恭乐得都有点儿不知所措了,他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疏:“李克用大兴无名之师,出兵侵犯我卢龙,遭到我的正义抵抗,大破其党徒于木瓜涧!我认为,对李克用这样的害群之马,不能姑息,建议朝廷任命我为统帅,调集天下藩镇,讨灭李克用!”

奏疏送到华州,交给仍处于半囚徒状态的李晔。大唐天子原本唯一的指望就是李克用,得知这个消息很失望,自己得救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吗?混蛋!下旨:不准!

接着,刘仁恭又写信给朱温,向这位李克用的死对头,报告自己大败李克用的辉煌战绩。与李晔相反,朱温很高兴,特意上疏朝廷,请求对刘仁恭的功绩予以奖励。一来朱温不好得罪,二来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官位,李晔同意了朱温的请求,加授刘仁恭同平章事,使他当上大唐的名誉宰相。

两份公文发出去,没有拉到实际的赞助,只换回一个荣誉官衔,刘仁恭似乎感觉有点儿不踏实,于是他又给李克用写了一封道歉信。信上说:您对我大恩大德我一天也没敢忘,只因卢龙军民都不愿意听命于河东,所以作为他们的代表,我才迫不得已驱逐河东军队。一想起这些事,心里就十分不安……

李克用收到信,在惊叹刘仁恭脸皮的厚度之余,愤然回信说:“你现在也是一方节帅了,既要手持斧钺,掌控大兵,又要设政理民,立法执法。我想你在提拔文官的时候,也希望他们报答恩义,遴选武将的时候,也希望他们为你尽忠。可你自己就是个不忠不义之徒!怎么能指望别人的忠心?我看用不了多久,你的骨肉亲信之间就会自相残杀!那时你纵有干将宝剑,也再没有人可以托付!手持歃血的铜盘,也不会再有人相信你的誓词!”

李克用这个人挺神奇的,有时做的那事儿真是笨,但有时也会露一手神机妙算,比如这次就让他给说着了。此时是公元897年,距离李克用的预言应验,还有十年时间。

十年是段漫长的岁月,有这等待的功夫,我们不妨先撇开暂时已不是热点的刘仁恭,看看其他地方发生的故事。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钱镠等南方三镇组成的反杨行密同盟。那么,在对抗孙儒时,结成统一战线的杨行密与钱镠,是如何又变成敌人的呢?

双方交恶的导火索,得从钱镠的老领导,义胜节度使董昌说起。

自借钱镠之手干掉刘汉宏,使自己荣升浙东七州(越、台、明、温、处、婺、衢,另外控制杭、苏二州的钱镠,控制睦州的陈晟,虽不属浙东,但名义上也可算董昌的部下)之主后,董昌的日子,过得比天下大多数藩镇节帅们舒心惬意多了。

虽董昌在治理地方方面,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但他运气实在不错,一连几年,浙东外无强敌入侵,内无悍卒兵变,灾异不兴,风调雨顺。任别人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在浙东这一亩三分地上,白发渔樵们仍然可以一壶浊酒喜相逢,来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对比天下处处民不聊生的惨像,董昌突然发现自己太伟大了,真是治世的大能臣啊!

大越罗平一

但光用“能臣”一个词来形容,就足以彰显咱的伟大了吗?当然不够,董昌大人还是一位大忠臣呢!

由于中央的疲弱,当时的天下诸藩镇,包括长期被唐廷视作提款机的东南财源型藩镇,大多对向中央上缴贡赋都不再那么踊跃,那么积极。能少交就少交,能不交就不交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其中有一个藩镇例外,从来都是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向中央进贡的任务,那就是由大“忠臣”董昌领导的浙东。

据说当时在越州的码头上,每隔十天,就会有一批满载货物,向中央进贡的船队发出。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每次进贡的数量都非常惊人:包括黄金一万两,白银五千锭,越州产的上等绸缎一万五千匹,以及大量的其他土特产。

由于在下并不知道这里的一锭白银有多少两,也不知道那些土特产价值几何,但就算把这两项完全去掉,那么一年进贡的数量也有黄金三十六万两(按中国古代金银比价一般为一比十,可以折银三百六十万两),绸缎五十四万匹!

这已经是一个庞大到有些荒谬的数字,需知就是后来,统一了绝大部份汉人疆域,并且经济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唐朝的赵宋中期,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再加上给西夏的岁赐,最多时也才有银二十七万两、绢四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只及小小的浙东进贡量的零头!

苍天在上!为了保护他老人家赐给咱们的智商,请让我们一起默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过,史书中的具体数字虽然不可信,但董昌总是超额进贡的“先进事迹”还是基本可信的,这可以从朝廷的褒奖与时人的评价中看出来。

当然了,仅仅依靠正常的税收,小小的浙东是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让董昌当“先进”的。为此,董昌在自己的辖区内执行了税上加税、费上加费的刮地皮政策,颇有某个时代,让全国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来援外的豪迈风采。

不管浙东百姓怎么想,作为受益人,皇帝李晔和中央大员们对董昌还是非常欣赏,真希望天下藩镇人人都是董昌,这样的先进典型,不表彰哪成?只是除了有名无实的官位,大唐朝廷也没有多少东西拿得出手了,那就赏他些官吧。于是董昌的名义官位不断高升,身兼司徒(三公之一,正一品)、使相(不参与国政的名誉宰相),封陇西郡王。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董昌觉得,光让皇帝承认他伟大,那还不够伟大,要让老百姓也接受他的伟大,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接受他的伟大呢?董昌想到了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好办法:给自己建生祠。

祠堂,是中国古人心中最神圣的所在,一般用于祭祀祖先。如果正中间牌位上的那位大爷还健在,那这祠堂就是所谓的生祠。光说建生祠,董昌其实既不空前,也不绝后,如不久前,陈州的赵犨为感激宣武军的救援之恩,就在陈州为朱温建过生祠;而数百年后,为大太监魏忠贤建的生祠规模,更秒杀了一切前辈。但话又说回来,其他的生祠兴建者,多是出于感恩或拍马的需要,为自己的恩公或拍马对象所修,像董昌这样具有毛遂自荐精神的建祠者,似乎还是独一无二的。

董昌生祠的规格,与越州的大禹庙完全一致,但仅仅和上古圣君相等,咱们的董大帅就满足了吗?NO,董昌下令:今后民间的一切祭神、庙会等活动,不许去其他庙宇、祠堂,只能在他董昌的生祠举行!就这样,董昌利用自己是活人的优势,轻而易举地战胜了神仙界的一切竞争对手,成为浙东地区最最“伟大”的存在!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2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