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落平阳三
不过,太原真是个好去处吗?才走到渭北,这一群高级难民又迟疑了。的确,自李克用投唐以来,到目前为止,他的表现都是比较忠诚的,但再忠诚的表现也掩盖不了两个让人不安的事实:一、李克用不是汉人,非我族类;二、李克用手中那强大到吓死人的军力。
让李晔一行人迟疑的,不但有对李克用的不信任,还在于此时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选项:镇国节度使韩建的儿子韩从允来了,他是带着他父亲,请求皇帝驾幸华州的奏章来的。
一开始,李晔拒绝了韩建的请求,继续犹犹豫豫地鄜州前进,只是对韩建此刻表现出的忠心给予了褒奖,给他加授了如京畿都指挥使等一堆官职。但韩建毫不气馁,邀请皇帝到华州的奏章一封接着一封,不断送达。在大才子李巨川的生花妙笔下,每一封的措辞都那么忠义感人。
见到韩建这一份份情真意切的奏章,李晔心里的动摇终于越过了临界点:自己究竟该去太原,还是该去华州呢?在李晔上一次出逃的时候,韩建还是李茂贞、王行瑜的跟班,历史问题非常严重,而李克用,已经用上次勤王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忠贞,以此看来,还是去太原更好吧?
不,不妥,实力是不会说谎的,而意图则可能下一秒钟改变!如果去太原,以李克用之强大,只要稍生异心,大唐便万劫不复!而如果去华州的话,韩建仅有区区一州之地,兵微将寡,既使有篡权的贼心,多半也不敢有行动的贼胆吧?
思来想去,李晔更倾向于去华州,但仍然不敢轻易决断,于是想出一个很笨的办法:将韩建招到鄜州一见,看看他的诚意。论实力,韩建确实在此时的天下藩镇中排不上号,但如果说起演技,他虽然可能比损友王建,或者影帝朱温之流的大师们略逊一筹,但要糊弄李晔,也是绰绰有余了。
七月十五日,韩建到达鄜州,晋见天子,叩头流泪,光论面部表情的话,远比李克用更加“忠贞”:“如今天下跋扈嚣张的藩镇,何止一个李茂贞?离开关中,就能躲得过强藩的威逼吗?在当前情况下,陛下如果远离京城,远离宗庙社稷,前往遥远的边疆巡视,臣只怕圣驾一旦渡过黄河,就不会有回来的日子了!华州虽然兵力微弱,但战略地位重要,时机有利时,往西可以控制三辅(关中的古称),时机不利也可退回自保。臣在华州励精图治,奖励耕织,积聚粮秣,训练士卒,已有十五年之久(不知道是韩建认为李晔的算术不及格,还是他自己的算术不及格,韩建控制华州的时间不会超过十二年),西距长安也很近(一百六十里),愿陛下幸临,以便策划中兴的伟业!”
有李巨川的编剧,加上韩建的演技,这一幕戏,可谓表演的声情并茂,要肉有肉,要骨头有骨头,把李晔一行人听得也有一点点感动,那好吧,咱们就去华州。
七月十七日,李晔率领着众多的亲王、大臣等大唐中央政府的全体成员,以及数万扈驾的禁军来到华州,就像一大群自投罗网的囚犯,排着队钻进了牢笼……
帝落平阳四
不过,仅就目前而言,囚犯们还很难认出,华州会是关押他们的大牢房。因为韩建此时对天子的态度,还显得比较恭敬。比如他就把自己的官邸腾了出来,当作皇帝的临时行宫,自己则搬到城中龙兴寺办公。
就在同一天,李茂贞率军开进长安,他得知皇帝又从自己手心里溜走了,而且还是溜到昔日小弟韩建那里去了,心情很不愉快:就凭你小子那丁点儿军力,也配玩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生气,李茂贞决定放把火,舒缓舒缓情绪,于是长安城中,那些修复不久的那些宫殿再次化为了灰烬(后来李茂贞因此事得到一个很牛叉的绰号:“火龙子”,威猛度不逊“飞虎子”)。
不过,韩建这么千方百计地把李晔接到华州,是他真以为蜉蜓扇动翅膀就能够撼大树,螳螂举起前臂就可以挡火车,一个小市长操纵天子就能称霸天下吗?
在推测韩建的动机之前,我们先回头仔细看看,韩建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出身于忠武镇的军人世家,前期经历与他的老战友王建差不多,曾为杨复光组建的“忠武八都”之一,又当过田令孜的“随驾五都”之一,最后又被杨复恭外放到地方,当华州刺史。
站在天子的角度看,他肯定不是什么忠臣,但站在治下百姓的角度瞧,他却是一位难得的好父母官。华州是黄巢之乱中的重灾区,在韩建初上任时,民众逃亡,户口流散,一片萧条。面对困境,韩建“披荆棘,辟污莱,劝课农事,树植蔬果,出入闾里,亲问疾苦”,几年下来,华州被建设成为乱世中的一块绿洲,原先逃亡的百姓纷纷回来,公私仓库都得到了充实。民间开始传颂着“南成北韩”(南方有成纳,北方有韩建,都是当时军阀中,关心民间疾苦的代表人物)的说法。
可见,韩建的强项从来就不是什么争霸天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也知道金箍棒不是林妹妹玩的,将皇帝接到自己家,不是为了篡权,而是另有图谋。这个图谋很简单,也很直接,其实他的心腹谋士李巨川已经总结过了:“天子居华, 四方贡奉皆到此!”
所以八月八日,韩建“诚恳”地推辞掉了李晔让他主持朝政的请求,却以主人翁的姿态,传递公文通知天下诸藩镇:天子将在华州暂住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大家依法向中央缴纳税赋时,别去长安了,请将钱粮都运到华州来吧!
自然,等各镇的税赋送到华州后,有多少用于中央财政,有多少进了韩建的腰包,那就很可疑了。韩建不但精于内政,也善于理私财。只是贪占挪用中央税赋,就能让咱们善于理财的韩大帅满足了吗?No,韩建可不会忽视民营经济的伟大力量,他借着李晔在华州的事同时大打皇帝牌,宣传华州作为大唐中央所在地,将会带来的无限商机,大力招商引资,然后再重重柞取商业税。
双管齐下,使韩建的个人财富在李晔在华州的短短两年内,就膨胀到了九百万贯之巨,相当李克用因勤王之功所得巨额赏金的三十倍,或是宣宗朝时,大唐帝国中央一年的财政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