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落平阳一
好了,既然朱温的征服和猎艳史暂告一段落,那么我们按照原计划,回头再来采访另一巨星李克用。
“您好,晋王殿下,您这次不战而退,莫非是害怕朱温?”“怕他?”李克用怒吼,“如果不是皇上有难,我才不会放过他!”这样啊,对了,这李晔同志怎么三天两头的老有难呢?
原来,李克用刚离开关中,李茂贞就如李克用预测的那样,暴露出他“反省”的深刻程度。既然李克用走了,“我李茂贞又回来了!”,那当然要组织一支强大的还乡团,对那些曾配合李克用,打压自己的关中藩镇们反攻倒算,同时扩张自己的实力地盘。
山中无老虎的感觉是比较爽的,关于李茂贞在关中,如何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的种种英勇事绩,在下就不详述了(主要是说细了我也不知道),只简单说一下他取得的成就:
李茂贞首先拿下的是河西。公元895年底,李茂贞让他的部将胡敬章当上了河西节度使。但这是一笔糊涂帐,此时的河西镇辖区有多大?之前的主人是谁?在下都查不到。
李茂贞还乡团最大的受害者,还要算在百年后建立了西夏王朝的党项李氏(原拓跋思恭一族)。原本凭借着助讨黄巢、朱玫、王行瑜三次机遇,党项李氏已发展壮大,控制了关中的定难、静难、保大三镇,从实力上看,似乎已经算得李茂贞强有力的竞争者。谁知李克用离开之后,他们的实际表现很让人失望。
897年,李茂贞将静难两镇节度使的党项酋长李思谏赶出邠州,迫使朝廷承认自己的义子李继徽为静难节度使,把昔日老盟友王行瑜的地盘收为己有。899年,李茂贞又挤走了保大节度使李思敬,立义子李继颜为保大节度使。在李茂贞的无情打压下,党项李氏的地盘被迫缩回定难一镇,此后长期偏居西北一隅,不再有扩张的举动,直至宋初的李继迁。
另一个重要的受害者,是泾原的张氏,他们与李茂贞争战至899年,张家的最后一代泾原节度使张珂被打垮,李茂贞自兼泾原节度使。
除此之外,李茂贞还在896或897年初赶走了朝廷任命的匡国节度使苏文建,夺取了同州,让自己的义子李继塘继任,完成对长安的四面包围。
在这一轮轮的扩张中,李茂贞集团的实力大为膨胀,比李克用勤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确立自己关中首强的地位!
力量就是底气,李茂贞写往朝廷的奏章,语气也很快由李克用在关中时的孙子级,回复到李克用勤王前的大爷级。稍有不满,就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横挑鼻子竖挑眼,勒令整改。
理所当然的,李晔也恢复了愤怒,但碰了这么多次壁,他也早明白了:没有实力的愤怒是毫无意义的,打铁还得靠自身硬!问题是自身不够硬怎么办?那就多补点儿钙吧。
帝落平阳二
李晔一声令下,在延王李戒丕和覃王李嗣周两位外行亲王的主持下,长安的朝廷开始了又一轮声势浩大的扩军备战。大批没有丝毫作战经验,也没有丝毫忠君爱国之心的无业游民被征入中央禁军,长安的各处军营,很快就被填满了。
由于李晔既信不过宦官,也信不过大臣,所以这新增的数万乌合之众,并没有编入左右神策军,而是组成了“安圣”、“捧宸”、“保宁”、“宣化”四支新军,全部由皇室亲王担任统帅。
对于此轮大扩军,虽然李晔没有明说,但李茂贞清楚地感觉到:这是冲着自己来的,自己决不可以坐以待毙!李茂贞拿出类似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劲头,坚决反对中央重整军备。
奏章一道接一道从凤翔送到长安,里面抗议的语气一道比一道严厉,李晔照例地不予理睬,李茂贞便下令在凤翔也扩军备战,与皇帝玩起了军备竞赛。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六月,这种军事对峙下的脆弱平衡被打破了,李茂贞上疏,表示要亲自到长安面见皇帝,诉说冤情。李茂贞又要来了!消息传来,恐慌情绪蔓延京城,早成惊弓之鸟的长安市民纷纷逃出自己的家,向秦岭的高山深谷间避难。
李晔不敢再向以往那样声明要讨伐李茂贞了,但最起码的自卫还是得做吧?皇帝下旨,命通王李滋、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等分别统新编各军,在长安近郊布防。其中,延王李戒丕的军队驻扎在长安西北郊的三桥,相对而言,距离凤翔比其它各王统率的军队稍微近那么一丁点儿。
李茂贞对着地图仔细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这一重大军情!愤怒地上疏抗辩:“廷王李戒丕无缘无故地出动大军,向我进攻,我不能自取灭亡,只有奋起还击了!”老大呀,你看的地图的比例尺还准确吧?李戒丕在距离长安仅十余里的三桥,怎么就侵扰到二百六十里外的凤翔了呢?
李茂贞才没有花功夫理睬这种低智商的疑问,他按照小学课本中老狼的逻辑,决定对在下游喝水,因而“弄脏”了上游水源的小羊的“罪行”进行清算。凤翔的军队集结了起来,向着长安方向兴师问罪而来!
大兵压境,李晔急命诸亲王率领禁军西上迎敌,两军相遇娄馆(今陕西兴平县西),中央禁军又一次毫无悬念地大败,大半年来军备的成果化为乌有,李茂贞再次兵临长安!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败回的延王李戒丕向李晔进言:“关中的藩镇,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方今之计,唯有东渡黄河,前往太原,求助于李克用了!事不宜迟,皇上请速速下旨吧。”李晔也没有别的主意了,马上就命李戒丕为正使,张承业为副使,前往太原催促李克用再次出兵勤王。
不过李茂贞就在家门口,李克用就算会来,一时缓不济急。所以等到七月十三日,李晔自己也率领百官,第二次逃出长安,北渡渭水,准备取道鄜州(今陕西富县,此时还属于保大节度使李思敬),前往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