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三镇九
答案马上就揭晓了。
九月十七日,本来应该是被讨伐的李茂贞、王行瑜联军主动进逼兴平,准备对朝廷的讨伐军发起攻击。发现敌人接近,覃王李嗣周手下那些新兵惊恐万分,人人失色。结果,还没等李茂贞发起第一次进攻,朝廷的讨伐大军就像一群窝被捅了的蚂蚁,各顾各的四散逃命!就这样,李茂贞轻而易举便做到了,兵圣孙武所追求的,但他老人家一次也没能真正做到的兵家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败兵涌回长安城,将李茂贞、王行瑜联军即将到达的消息传至城中,联想到自黄巢以来,外兵进长安的一次又一次烧杀劫掠的“丰功伟绩”,这消息立即引起了全城居民的巨大恐慌,安份守纪的善良市民们纷纷离家出走,逃往南郊远处的山区,什么法令或安民告示都无法阻止!
至于那些不那么安份的市民,则在李茂贞设在长安的地下网络组织下,再次集结在皇城门口,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示威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口号,要求严惩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
崔昭纬这回学聪明了,没有去皇城门当靶子,而是躲起来给李茂贞写去密信,力争乘热打铁,落井下石,一举将政敌杜让能置于死地:“这次用兵并非出自皇上的本意,全是杜太尉挑拨离间的结果!”
九月十九日,李茂贞进驻长安西郊的临皋驿,指挥大军控制长安周边。待布署完毕,将利刃顶住了李晔的脖子,李茂贞再以臣子的身份上了一道奏章,罗列首相杜让能的种种“滔天罪行”,请求皇上将其依法治罪!
宫中,李晔最后一次召见了首相杜让能。尽管外边无数的明枪,以及身卑鄙的暗箭,都已指向了自己,但这位五十二岁的老人却显得无比平静。这是他在两个月前就已经知道的结果,该流的泪早已流过,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代君受过,从容赴死,纡解国难,不负先人!
“陛下,臣早就说过,必有这一天!只有请将开战罪名加于臣,或许可以减轻朝廷所受的威胁。”
杜让能的对面,年纪刚好有他一半大的皇帝李晔,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哽咽了半天,才掩面叹道:“朕与卿,永别了……”
当天,李晔万分痛苦地写下了一道颠倒黑白的圣旨,贬杜让能为梧州(今广西梧州)刺史,并斥责说:“杜让能身居相位,却不知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出于私心,蓄意挑拨中央与地方的感情,酿成误会,制造灾难。我和大臣们质疑他的说法,他却越发固执己见!”
不过,在被迫让杜让能当自己替罪羊的同时,李晔仍想保住这位忠臣的性命,所以用几个自己一向不喜欢的宦官来给杜让能顶罪。同一天,李晔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枢密使李周潼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段诩流放驩州(今越南荣市)。
第二天,在得知李茂贞仍嫌朝廷的还价太低后,李晔再贬杜让能为雷州(今广东雷州)司户,又将西门君遂、李周潼、段诩三人斩首,并派使节去见李茂贞:“外人不了解情况,其实劝我出兵的主要是这三个宦官,不关杜让能的事。”
关中三镇十
但比起皇帝的解释,李茂贞显然更愿意相信自己卧底的报告,凤翔与静难联军继续包围京城,摆出准备进攻的态势,并放出话来:不杀杜让能,他决不收兵!
李晔只得再次屈服,下令赐杜让能,及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自尽,并按李茂贞、崔昭纬等人的罗织,下旨公布了杜让能的“罪状”:“杜让能提拔奸邪,残害忠良,奖罚不问实绩,只看自己的一念之私,贪脏枉法,卖官鬻爵,非法所得,逾于巨万!”
大唐政坛又一次大洗牌。朝臣方面,碍眼的杜让能终于被干掉,崔昭纬如愿以偿地坐上了政事堂头把交椅。至于杜弘徽么,为了给别人腾地方,也是该死的,骂杜让能“提拔奸邪”的崔相国,还有自己人需要提拨呢!
九月二十七日,李晔下旨任命崔昭纬的本家从弟崔胤为户部侍郎兼同平章事,晚唐的最后一个重量级宰相登场了,崔氏一门二相,一时显赫当朝。大概出于平衡的需要,李晔同时还重新起用了另一位出生名门政坛元老,就是曾出任讨伐陈敬瑄的主帅,让王建给吓回来的韦昭度。
崔胤,一说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小名倒还清楚,叫缁郎。他也是举进士科入仕(《旧唐书》说他在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及第,百度、维基都照抄,但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的错误,你见过有谁当了两年的国家副总理后,又去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但成绩似乎没有崔昭纬那么拨尖,他比崔昭纬强的,是其祖辈的仕宦经历。
崔胤祖父崔从是名相裴度、李德裕的好友,为人清廉正直,官至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崔胤之父崔慎由,曾在甘露之变后与仇士良力争,使文宗皇帝幸免被废杀,后于宣宗年间入相;他的叔父崔安潜本文曾提到过,也算一位精明能干的唐末名臣。
名门之后的崔胤是一位智商与情商双优的高富帅,外表豁达大度,善于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其实私心很重,城府极深,工于心计,有李林甫口蜜腹剑之遗风。据说崔安潜是这样评价自己这位侄儿的:“可惜啊,我父兄两代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才树立起的家门声誉,将来多半要毁在淄郎手里!”
在外臣方面,铲除“奸臣”杜让能的首席“功臣”李茂贞自然收获最大。李晔对他有求必应,撤销了对他的一切处分,承认他这几年来巧取豪夺的全部收益为合法,使他身兼凤翔、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镇节度使,据地十五州,迈入一流强藩的行列。
与两眼始终盯着地盘的带头大哥李茂贞略有不同,二号“功臣”王行瑜似乎格调更高,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简单点儿说,他想当一个特殊的大官: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