沇水之战 三
李存孝、安休休、薛阿檀所率的河东军向东出击,很快便与西进的宣武军在沇水(又叫作“济水”,位于河阳与温县之间)相遇了,一队人数不多的宣武骑兵冲了过来,为首的,正是吃苦耐劳的大将张存敬。
李存孝等人一看:不出所料嘛,宣武军果然不强,只是有点儿傻大胆罢了!没什么说的,对攻!看看到底谁怕谁!双方都是毫不畏惧,奋起冲击,迎头相撞,恶战一处!
到底河东军在人数和勇猛上都要略胜一筹,李存孝的勇猛和临战指挥能力也明显高于张存敬,所以宣武军很快落在了下风,只能苦苦支撑,且战且退。李存孝、安休休等绝不放松,步步紧逼,战场在河东军的压迫下,不断向东移动。
从表面上看,李存孝似乎就要将胜利收入囊中,但在表像之外,随着战场的东移,河东军实际上已经落入丁会、葛从周的算计之中了。
突然,早就埋伏在两翼的丁会、葛从周、牛存节等一起杀出,对河东军形成三面包抄之势,李存孝等人没有想来宣武军来得这么早的同时,还能来得这么多,大为吃惊,战场形势顿时逆转!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康君立或者李罕之能率一支军队在李存孝的后边相互接应,河东军仍有机会取胜,但康君立没有来,李存孝等人出击之后,就被他当成鸽子,给放了!
激战在继续,但河东军显然要崩盘了,便刻之后,安休休部首先被宣武军击溃,他率残兵逃离战场,先是往西欲归大营,但转念一想,自己支持出战,却又率先败逃,回去岂能不被军法处置?想到这些,安休休心一寒,于是调转马头向南,投奔秦宗权去了。
再说安休休败走后,仍留在战场上的河东军军心大乱,纵然勇猛无比的李存孝拼死冲杀,想竭力挽回败局,但也于事无补了,河东军终于大败,溃向河阳城外大营。
这是五代偶像李存孝在正史上第一次露脸,可惜露的却是灰头土脸,真伤粉丝的心啊。
再说丁会一击得手,第二招马上跟进,他一面向河东围城军进逼,一面分兵北进以图切断太行径隘口,断河东军的北归之路!
康君立见李存孝战败而归,已是吃惊不小,得知归路告急的消息后更是大惧,立即放弃营垒,迅速北撤,河阳解围,张全义得救了。虽然得救,不过河阳不再是他的了,朱温向朝廷上疏,请求任命丁会为河阳留后,张全义仍旧回洛阳当他的河南尹,从今以后,他只是老同事朱温的附庸,用他一流的后勤才能,为朱温打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河阳、洛阳之地,从此纳入朱温的势力范围。
面对李克用与朱温的两份都惹不起的申请书,我真猜不出当时的朝廷究竟承认谁才河阳人民的合法代表,丁会?还是李罕之?虽然它的意见在事实上已经可有可无。
河阳沇水之战,是上源驿事变后,朱温与李克用两大集团的第一次正面较量,虽然两位BOSS都没有出场,这次战役的胜负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宣武军的胜利还是足以证明:在秦宗权、高骈两强被淘汰后,朱温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丝毫不逊色于李克用集团的唐末藩镇强权了!
“义儿”王建 一
说朝廷的意见已经可有可无,那是在下的观点,如今大唐朝廷的当家人可不这么认为,或者说,他还不愿意这么认为。他,就是刚刚继位的大唐第二十二任皇帝,后世谥号为唐昭宗的李晔。
昭宗李晔是僖宗李儇的弟弟,懿宗李漼的第七个儿子,原名李杰,封号是寿王,也就是那位陪僖宗出逃,在翻越山岭时被田令孜抽了一鞭子的少年亲王。
僖宗李儇是在结束第二次流亡,再次返回长安的两周后病逝的,时间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六日,享年只有二十六岁。虽然李儇已经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健王李震和益王李升,但无论大臣集团还是宦官集团对此都视而不见,好像认为以他在皇帝岗位的工作成绩来看,也就没资格传位给儿子了!
按大臣们的意见,认为皇六弟吉王李保在僖宗的弟弟中最为年长,而且平时的名声不坏,应该继位。但此时在朝中握有最大实权的左神策军中尉兼观军容使杨复恭不这么看:如果让李保继位,那岂不成了大臣们的功劳?破坏了中唐以来,以宦官择天子的优良传统?因此绝不能让李保当皇帝!
如此一来,拥立皇七弟寿王的事就顺理成章了。除此之外,杨复恭选择寿王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杨复恭深恨自己在宦官界的竞争对手,前“阿父”田令孜,正好寿王与田令孜也有一鞭之仇,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大计一定,杨复恭命神策军右军中尉刘季述(当年拥立僖宗皇帝的权宦刘行深养子)率神策军至十六宅寿王府,把寿王迎到少阳院,引宰相及诸大臣入殿朝见寿王,逼朝臣们就范。同时,制作一道圣旨,封寿王为皇太弟,即日监国!三天后,二十一岁的寿王李杰即皇帝位于僖宗灵柩前,然后按照中唐以来的习惯,先改名李敏,又改名李晔。
新皇帝李晔与他的哥哥僖宗李儇个性大不一样,倒很像后世明末的崇祯皇帝,生得眉目清秀,不喜欢游戏,却喜欢读书,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大唐帝国的衰败现状倍感痛心,急欲有所作为。所以刚当上皇帝,李晔就下令将皇室游幸费用削减一半,一改兄长的懒惰,每天都与朝臣见面议事,力图中兴。朝野之间,一时人心振奋,都认为大唐在经过懿宗、僖宗两代庸主之后,终于遇上明君了!
可见,就当宦官的水平而言,杨复恭比田令孜的水平差远了,一点儿也没把仇士良老前辈的谆谆教导放在心上,不用过太长时间,他就会对自己拥立这位皇帝的决定而后悔不已了。
说来也巧,急于重振皇权的李晔刚感到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来了:五月,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与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王建就联名上表:请求讨伐抗拒朝廷旨意的有罪之臣,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一看到陈敬瑄这个名字,昭宗李晔马上想起了他的弟弟田令孜,以及那刻骨铭心的一鞭子!更何况,如果能将西川收归朝廷,也必然是自己中兴大唐的一大成就。准!这样的奏章当然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