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围城 一
秦彥进入扬州后两天,他们的对头杨行密也赶到了扬州城外。杨行密这次来,排场可比秦彥威风多了,他率数千兵出庐州,先向和州刺史孙端借兵,进至天长,又与吕用之的残部会合。不仅如此,高邮的张神剑因为没有拿到预期中的分红,和毕师铎翻脸,海陵镇将高霸借口要忠于老帅高骈,都宣布站在了杨行密这边,使杨行密的兵力增加到一万七千人,与城中秦彥、毕师铎的人马相差不大了。
就这样,在扬州方圆几十里地的狭小范围内,集结了三方数万大军,即将对高骈留下的遗产展开激烈争夺:城外四郊是杨行密、吕用之阵营,他们设立八个军营将扬州团团围住,主营在城西大明寺,旗号是“捍卫淮南合法政府,营救高大帅”;城中是秦彥、毕师铎阵营,他们的旗号是“推翻吕用之的黑暗统治,开创新局面”;只有东塘的张雄露出一脸的无辜,“别瞪俺,俺们是来打酱油滴”。
六月中旬,秦彥决定出击,打破封锁,他派毕师铎八千精兵出城,进攻大明寺的杨行密主营。才一交手,大败,秦稠阵亡,出城的八千人只有两千人逃回来。这一仗把秦彥和毕师铎都教乖了好一阵子,他们俩龟缩城中,不敢再轻言出战。
但缩头乌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扬州是大唐最发达的商业都市,所以扬州人很早就将经济学家茅以轼老爷子的理论给付诸实施了:粮食生产不是必要滴,如果不足是可以去外地买滴,只要咱们不做错事,别人是不会不卖粮食给咱们滴!
现在,让杨行密的大军一围,扬州人才发现,有时候买粮并不象想像中那么容易,而扬州城中的粮食储备,又是少得那样可怜!尽管扬州人有的是钱,但被围仅仅二十一天之后,扬州城就已经断粮,秦彥的军队率开始吃人肉,稍候,这一求生技能遂渐推广到全城。
即使再灭绝人性,以人类漫长的生长周期和低下的长肉效率,人肉也不可能长期作为军队主食,秦彥和毕师铎慌了手脚,四处寻找救命稻草。应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两根。
一根在城外,正是张雄。此时扬州城只有东面还没有被围死,因为张雄的军队正驻扎在东塘。秦彥把高骈家里搜出来的委任状,挑了几个官大的,送给张雄、冯弘铎当礼物,诚恳地请求:过去的不愉快咱就一笔勾销了,现在你可要帮帮我,也请资助一点粮食。
张雄表示:俺们是维和部队,仗是不能打滴,不过,像人道主义援助这么高尚的行为,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零星记下了张雄式人道主义的价格:官员用的通天犀腰带,比较抢手,一条可换稻米五升;绵绣丝锦被,已经滥大街了,一条只可换糠五升。
这比黑市价还黑,但扬州人没办法,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没过多久,秦彥、毕师铎等人刚刚靠抢劫积累起来的不义之财,又通粮食贸易转到张雄手中,不过他们也因此多坚持了几个月。
扬州围城 二
秦彥、毕师铎找到了另一根救命稻草在城内,是一位名叫王奉仙的尼姑。
不知什么原因,秦、毕二人明明亲眼见证了高骈是怎么倒的,却仍然对神鬼之说深信不疑。只不过他们赶走了吕道士之后,或者是觉得道教不靠谱,或者是他们感已经得罪了道教的神仙(在下相信是后者),所以出门一转头,去求助于道教的竞争对手。
王仙姑的来历没有吕仙人那么清楚,但秦、毕二人对她的盲目崇拜和言听计从,比起高骈对吕仙人毫不逊色。将士的赏罚,每次军事行动的决策,无不向王仙姑请示之后,再秉承“佛意”执行。
八月二十六日,秦彥、毕师铎出动军队一万二千,出扬州西门,对杨行密的围城部队发动了一次最大规模的反攻。因为这个黄道吉日,是由法力高强的王仙姑精心推算出来的,所以秦彥、毕师铎对这次反攻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士气非常高昂!
杨行密的盟友们,如孙端、张神剑、高霸等人的军队见来敌强大,各自按兵不动,以观成败。杨行密见自己庐州军士兵开始有点慌了,干脆钻进大营寝帐埋头大睡,以示镇静,吩咐手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敌人靠近了再向我报告!”
部将李宗礼没有杨大哥这么觉着,略带慌张地建议说:“友军不出动,我军人少,我们应该坚守大营,不可出战,慢慢找机会撤退。”另一员大将李涛马上狠批了李宗礼的失败主义论调:“老兄,我们可是来讨伐叛贼的,怎么能老想着人多人少?而且到了现在这一步,又能往哪里退?我愿为先锋,保证为大帅破贼!”
杨行密笑笑,吩咐将军中所有辎重、粮食,和值钱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营中,派老弱负责保护,伏精兵于两翼,然后亲自带上一千多人出击。
毕师铎、郑汉章(秦彦本人躲在城中没出来)见杨行密出营,而且兵不多,觉得机会不可错过,立即下达了攻击令,会战开始。
一经接仗,杨行密招架不住,败退归营,接着又弃营而逃。毕师铎、郑汉章乘胜一举冲入杨行密营中,一看,哇,真让人心花怒放啊!营中有不少金银绸缎,这倒没什么,比这更多的数量,毕师铎的人也见过,而且也抢过,只可惜最近都送给张雄去了。更让人眼馋的是一袋袋大米白面,堆积如山!于是轰地一下,毕师铎军再无军纪可言,全都把兵器一扔,哄抢起来。
这时,两翼伏兵突然杀出,刚刚“败退”的杨行密也返身杀回,毕师铎、郑汉章大败,全军解体。扬州附近已是水乡,河流沟渠众多,秦、毕两军的败兵逃命心切,慌不择路,跳进沟渠,不及上岸,又被后跳的士兵践踏挤压,结果周围的每一条水道,都填满溃败的秦、毕败兵尸体。那些侥幸生还的,也不想进城去饿肚子,不是投降,就是把兵甲一扔,四散逃命了,最后,毕师铎和郑汉章两员大将,都是单身逃回城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