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物的必然规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冯谖走后田文更是颓废,整日的唉声叹气。可忽有一日,齐王的使者突然造访,宣布恢复田文的相位和封邑,还给田文增加了不少封邑。
这幸福来得实在是太突然,田文直接呆立当场久久不能言语。
最后,在田文的再三追问下,那名使者告诉田文,“这全都是冯谖的功劳。”
田文听罢大为感动,同时心里还惭愧非常,想当初自己最瞧不起的就是冯谖,从来没给过人家一个好脸子,可如今救自己的就是冯谖,自己甚至还不要脸的怀疑人家,这简直就是岂有此理。
想到这,田文走出了家门,打算去临淄王宫拜谢齐缗王。
可刚出了家门,就见自己最喜爱的四马豪车就在家门口,再看车旁,冯谖正保持着弯腰做揖的礼仪迎接田文。
田文一见此景,顿时泪奔。他含着泪,飞速跑到冯谖身前将冯谖扶起,紧紧拉着冯谖的手而不能言语。
田文现在已经将冯谖看成了自己的生死之交,一个唯一可以托付大事的忠诚心腹。
主从之间一顿寒暄后,田文长叹交心道:“先生,您是知道的,我这人一向好客,待门客从来没有过半点儿差池,所以我才有食客三千。可这些臭不要脸的看我失势就全都走了。最让我气愤的是走的时候竟然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如今要不是托先生洪福,我哪里还能重得相位?那些宾客们还有什么脸来见我?如果他们敢重新投靠我,我他X的吐他们一脸唾沫。”
冯谖一听这话,扑通一下对田文跪了下来。
田文看到这一幕,赶紧将冯谖扶了起来,忙问道:“先生这是干什么?你我乃至交,何必行此大礼?难不成你是要给那些门客求情吗?”
冯谖看着田文非常严肃的道:“主公,我并不是要给他们求情,而是因为您刚才失言了,我是要纠正您的错误才跪下的。”
田文一愣,“啊?我哪里讲错了?难道这些臭不要脸的不该被羞辱吗?”
冯谖道:“主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人还是事都有他运转的规律,有些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是不可改变的,这您知道吗?”
我去,要不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些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千年以前古人说的话,冯谖说的这是什么?这是哲学!
那田文听了这话是一脑瓜子的问号,什么运转规律,什么事物的必然性他听都没听过,只能愣的喝的道:“这个,真不懂。”
这时候,冯谖也站了起来,对田文一拜,“主公,人活着就必然有死的一天,这是物的必然规律,您富贵了,宾客自然就多,真正的朋友自然就少,这是事情的基本原理,您难道没见到那些去赶早市的人吗?天一亮,他们就肩并着肩挤过去。黄昏后,大家却疲惫的走了,甚至连看都不看市场一眼。然而他们并不是喜欢早晨而厌恶黄昏,而是因为黄昏市集上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货物和利益了。之前您相位被废就相当于黄昏,门客们都离开了您也不要怨恨,否则就会白白阻碍了门客前来投靠你的道路,您积攒一辈子爱才的名声就全没了。”
听听!听听!这说的,全都是真真儿的哲理,那田文被冯谖说的膛目结舌,深深对冯谖一拜,“先生言之有理,文岂敢不遵?”
就这样,田文的三千食客又回来了。
注:今天更的少了几百字,因为感觉继续写和下一节衔接不上,所以,所以…。
好吧,不找借口了,今儿个要和多年未见的同学出去喝酒(其中有我当初暗恋的那个她),时间来不及了,所以少更了一些,会在以后的章节找回来的,各位书友勿怪。
178齐国,你等着!
公元前295年可真是不消停的一年。在这年,沙丘惊变,赵武灵王死了。在这年,威震天下的战国四公子之首田文差一点儿便没有出头之日。在这一年,笔者最瞧不起的燕国也即将崛起了。
话说经过了上一年权之战的惨败,燕昭王终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呢?自己手下根本就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大才。您别说他了,就是燕国从古至今也没出现过什么名震天下的文臣武将。
可这又能怎么办呢?燕国地处极北,又没有经过什么像样的变革。再说,春秋战国的时候可不仅仅是主挑臣,也是臣选主的时代。天下各路诸侯王都想着法的将优秀的人才揽进国中,各种招揽人才的花花政策层出不穷。
可燕国呢?从来没听过他们出台了什么好的招人政策,他们历代国君也只知道“画地为牢”,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根本就没有一点儿野心,这也是笔者最不喜燕国的地方。
人才可不是大风刮来的,你不可能等着人才自己前来找你。
所以,燕昭王为此伤透了脑筋。到底怎么找优秀的人才呢?
燕昭王也试过当初秦孝公的办法,弄了个什么《求贤令》出来,可也不知怎么回事儿,根本就没有一个大才前来投靠。
燕昭王这个苦恼,每日都因为此事愁眉不展。
可就在燕昭王不知该如何是好之时,他手下的一名大夫找到了他,“主公,我听说咱们燕国也有贤人,这人叫郭隗,在咱燕国很有些名望,大王不如找他问问,兴许他会有办法也说不定。”
燕昭王觉着此事靠谱,遂宣郭隗入王宫觐见。
燕昭王对于郭隗姿态放的很低,非常虚心的求教道:“先生,当初齐国趁着我国内乱攻入我燕国国都,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自从本王侥幸继位以来,深知燕国之弱小,无法报仇,所以才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家,希望有朝一日能报仇雪恨。可无奈人才难寻,上一年的权之战更使我确定了这种想法。所以,今日邀请先生前来,就是想询问先生如何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投奔于我。”
郭隗哈哈一笑,“主公,这事儿好办的很,想让天下人全来投奔你,只需用一人便可。”
“谁?!”
“那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啊?!难不成先生说的是自己?”
“呵呵,正是!”
“额~~~”。
看到燕昭王表情有些尴尬,郭隗继续道:“大王,请问在下和天下顶级的能臣相比谁更优秀呢?”
燕昭王尴尬一笑,“呵呵,恕我直言,先生之才大概不如那些闻名天下的人才吧。”
“哎~,这就对了,那既然像我这等无用之人大王都能重用,天下人才还不趋之若鹜?整那个没用的《求贤令》又有什么用呢?”
燕昭王听罢大善,遂拜郭隗为师,并为其建造了豪华庞大的宫殿。还特意为天下人才建造了一座黄金台,并昭告天下,“只要有大才能带领我燕国强大,我愿与其分而治燕!”
嚯~~!这两招运用之后效果那可真是立竿见影。那天下人才如同黄河之水哗哗的往燕国涌啊。你比如说大才剧辛、苏秦,以及在齐国魏国郁郁不得志的邹衍与乐毅。(注:赵武灵王经历沙丘之变以后,他手下的那些心腹死的死逃的逃,乐毅和剧辛便是在赵武灵王死后前来投奔的)
看到这,有的朋友一定会表示疑问,因为如果按照史记来说,苏秦现在早就应该死了,为什么还会活蹦乱跳的来投靠燕昭王呢?
这个我之前也说过了,我个人偏向《战国纵横家书》的说辞,所以要按照《战国纵横家书》来分析的话,苏秦便是这时候来燕国打工的,并在次年(前294)被燕昭王派去齐国从事间谍活动,开始了他的无间道生涯。
按照《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他在齐国期间窃取各种国家秘密情报交给燕国,使得齐国在燕国面前毫无秘密可言。之后还趁着出使外国的机会破坏齐国和外国邦交,以后的联军伐齐也和苏秦脱不了干系。
不过,前面已经说了,到底是《史记》记载的正确还是《战国纵横家书》记载的正确现在并没有定论。所以,笔者虽然偏信《战国纵横家》书,但在没有确实的证据推翻《史记》之前,只能这么简单介绍一下了。(注:再次声明,本人只是个人偏信《战国纵横家书》,并没有说《史记》的记述是错的)
这些大才到了燕国以后几乎全部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尤其是乐毅,更是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让他主持燕国的改革。
如此,战国中期的最佳搭档出炉了,这便是燕昭王和乐毅。
乐毅主持变法以后,先是废除了爵位世袭制度,改为论功授爵授禄制度,并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
这还不算,他还将燕国全境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
乐毅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军法,使国家更具凝聚力。
当然了,这不可能是所有的改革,还有很多小来小去的,总之和商鞅、李悝、吴起等变法的大轮廓也差不了多少。
就这样,在燕昭王和一群大才的共同努力下,燕国即将崛起。
燕昭王站在蓟城(燕国国都)的城墙上,面对南方阴狠狠的道:“齐国,你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