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上日本对外不间断的侵略战争,使得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深化。我们来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多少次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犯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39年诺门罕日苏之战,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频繁地发动过如此多的战争。可以说从1894年开始,日本战争的车轮基本没有停止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以国运为赌注,前期每赌必赢。国虽富军虽强,但长赌必输,多战必亡。日本军国主义也在不断地“淬火”、“磨砺”之后,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1.2甲午战争
1.2.1“牡丹社”事件
实施“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与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类似,日本急需对外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云南差不多大小、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日本国内本身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对外抢占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市场,也为了转嫁国内因为维新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逐渐把目光转向海外,急于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寻求出路。
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和英国在欧洲的位置极其类似,不同的是前者四个岛,后者三个岛。但与英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海权国家不同,日本从根本上选择的还是一个大陆国家的思路。站在日本四岛往外看,东边是太平洋,挺辽阔,以日本当时刚刚起步的孱弱海军劳师远征极不现实。往北看是传统强国俄罗斯。虽然此时的北极熊已开始略显疲态,不过在日本人眼中还是十分强大的巨无霸,不敢惹。往西看,海那边就是朝鲜,这是个可以捏的软柿子,可惜身后有亚洲第一强国——大清做后盾。往南看,台湾也属于大清的地盘。盘算一番的结果是,不管往西还是往南都必须与大清为敌。
我们通常一般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始自甲午战争。其实早在甲午战争前20年,就在明治维新之初,羽翼未丰的日本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尝试,这一次的目标是台湾。
凡事皆需理由,即使没有合适的理由也要编造一个出来,方显师出有名。对于强盗而言,这样的理由俯首皆是。这次日本找到的理由出自琉球,现在名字叫冲绳,日本的对外侵略也就从这里开始。80多年后的1945年,在这里爆发了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最惨烈的一场血战——冲绳岛之战,冲绳岛也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攻占的最后一个岛屿。起于冲绳,终于冲绳,这就是所谓冥冥中的轮回。如果这篇文章我能够写完的话,等大家再次看到冲绳岛出现时,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
早在中国的隋朝时期,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令出海,见到这一岛屿“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随即将之命名为“流虬”。唐朝改名为“流求”。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改名为“琉球”,——石之有光为“琉”,磨圆的玉石叫“球”,意思是海中发光的美玉。公元1372年,朱元璋对琉球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喻示着从那时候开始琉球已成为明王朝的藩属。从此琉球就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满清灭明之后的1646年,琉球使节再次来华觐见大清顺治皇帝。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庆贺。1663年和1756年,康熙和乾隆分别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以上历史事实童叟无欺,如假包换。
日语中“冲”是海上的意思,“冲绳”的含义就是排列在海上的岛屿像漂浮在海上的一根绳子。在日本闭关自守的年代里,这个群岛也是中、日、朝几国之间贸易、交往的重要桥梁。因此日本虽然一直对琉球抱有觊觎之心,还允许其居于相对独立地位。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武力迫使琉球王国向日本屈服,等于琉球王国同时向中国和日本称臣进贡,一个姑娘有了两个婆家。日本一直想让琉球王国跟中国离婚,单独跟他过,并最终完全吞并琉球。可惜一是实力还不够,二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琉球往南就是宝岛台湾。虽然今天我们始终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给予台湾充分的重视。大清虽然在1683年将台湾纳入版图之中,可是对于台湾的态度却一直犹疑不定,对于台湾的治理也仅仅局限于已经开发的区域。对于尚未开发区域则以划分界线的方式限制人们越界开垦,并不纳入统治范围内。这一短视猪头行为竟然成为后来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
1871年12月,两艘琉球的贡船在回国的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南端。其中一艘名为“八重山”,船上的45人全部获救。另一艘“太平山”触礁沉没,船上69人溺死3人,有66人幸运登陆。后来他们闯入台湾原住民住地牡丹社、高士佛社,双方发生冲突。冲突中船上人员被杀死54人,幸存的12人则在当地汉人帮助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后转往福州乘船归国。放在今天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可在信息闭塞的当时也不能算成是多么大的国际事件。
1873年,大清同治皇帝大婚并亲政,邻国日本也派来了祝贺使团。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在总理衙门官员例行会见时,出人意料地提起前两年发生在台湾的那次事件,要求清政府给出一个说法。当值官员毛昶熙一开始说话很像回事:“琉球是中国的,台湾也是中国的,这是中国内部纠纷,跟你没啥关系,一边歇着去。”双方就此开始争执不下。被日本人纠缠的不耐烦的毛昶熙最后竟以“台湾生番为化外之民”为由进行搪塞。化外之民,意思在我地盘上但不是我的人,——至少日本人是这样理解的。这就成为了日本人出兵台湾的最好借口:你不管我来管。其实当时大清从骨子里看不起蕞尔小国日本,也根本想不到日本敢就此借机闹事。
日本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马上就着手向英、美等国租用轮船,雇用美国军事顾问准备对台湾出兵,征讨那些被清廷认为不是自己人的“化外之民”。1874年4月4日,日本正式设立侵台机构台湾都督府,并组成征台军。最初,西洋诸国驻日使节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做法没有提出异议。但到出发前夕,英美等列强顾忌到自己在台湾的利益,忽然转变态度表示反对。英国驻大清公使威妥玛甚至将日本准备出兵台湾的消息告诉了李鸿章。李大人的态度是,这事根本不可能,再给他个胆他也不敢。
日本内部的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顾忌到大清的实力以及列强的态度,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也就是我们后来需要多次提到的裕仁天皇的内大臣、甲级战犯木户幸一的爷爷,就坚决反对对台用兵。之后日本政府向台湾远征军下达了“出兵延期、等待后令”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