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的写信给被要求撤换的本人,却被指责成了“阴谋诡计”,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而且指责者还那么振振有词,好像对上级有看法闷在肚子里反而是对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后来的诸多弯路都是必然的,这是宿命?不,是这种官场作风导致了一切的不正常,黑白颠倒始于人们眼中的黑白不分,只惋惜全中国跟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据林彪当时的搭档聂荣臻回忆,他曾质问林彪:“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们红军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并且警告这位二十九岁的军团长:“你不要乱来。如果你擅自下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令部队不执行。”
这大概属实,但林彪并没有理睬,事实上林彪写信建议撤换的是前敌总指挥,也不是什么总司令或者统帅,自古以来,统帅这级别的人还能有兼任前敌总指挥的必要?
几天后,林彪还是写了一封给中革军委新三人团的信,要求朱、毛随军主持大计,让彭德怀在前敌指挥作战,迅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至于一些人们现在分析:“很明显,这封信的中心意思,就是要毛泽东下台。”――这就有点睁眼说胡话了:随军主持大计就是下台?那么不久毛泽东就主动辞掉了前敌指挥,难道还是主动下台了?
据载,林彪把信交给聂荣臻看后,请他签名,被拒绝了,但林彪还是把此信上交给了党的总负责张闻天。
张闻天拿着林彪来信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因为同时三军团的政委杨尚昆、政治部主任刘少奇都反映来部队官兵的普遍看法――林彪的意见代表了不少人。
这时的彭德怀反而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这大概让毛泽东觉得不正常,所以内心认定:小林的背后有老彭!红军需要再开会整顿思想,统一认识了。
(请看下篇:七十九、会理会议:说话的无罪,观风的不饶)
七十九、会理会议:说话的无罪,观风的不饶
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便踏上了当时的西康境内,这是川军刘文辉的地盘,但刘文辉在川军“二刘相争”的内战中损失了10余万人马,被侄儿刘湘打败,元气大伤,就退守西康偏安养息去了。
刘文辉对红军的态度与刘湘近似:过境不留,但红军如攻城略地欲安家,就以死相拼!
结果还就是死拼上了,战事发生在小城会理,当时由刘文辉的侄子刘元瑭镇守。
这刘元塘日前刚在通安镇吃了红军的一次大亏,也是运气不济,刘元塘的一个团在龙街与林彪的一师对峙成功,红军终于没有在此搭建起浮桥,而刘元塘本人在正驻守在据金沙江边二十里的通安镇进行帷幄指挥,突然间红军就到了眼前!
更要命的是,面临的是陈赓所率领的干部团!
陈赓接到军委严令:必须迅速解决驻守通安镇的川军,以掩护军委过江,顿时急了眼,立即出动了特科营的重机炮连,首先去夺取通安四周山头,倾刻间韦国清指挥的迫击炮和重机枪向山头据守之敌猛烈射击,陈赓令吹响冲锋号发起攻击,一时间营盘山附近杀声震天,刘元塘的川军终于招架不住匆忙逃出了通安。
红军干部团的士兵挺着刺刀、挥着马刀,一路呐喊追击,冲得最快的已经冲到刘元瑭的身边,差一丁点儿就把刘文辉这位骄横跋扈的族侄给抓了俘虏,刘元瑭在左右的簇拥下连滚带爬好容易才躲过了大刀片儿的追杀,其特务营第二连连长陈跃然因为跑慢了一步,还是死在了红军的乱枪之下。
这一仗干部团仅伤亡12人,却拾掇了刘元瑭几百人枪,在通安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十年后还有老者津津乐道这些“戴铁帽子(钢盔)的红军”,说那些红军战士看起来都是十几岁,还是“奶声奶气”的娃娃,打起仗来却“硬是一个都打不倒”,身上挎的不晓得是哪样枪,一拿下来就“哒哒哒……”连起响。
而逃出了追杀的刘元瑭一屁股坐地下便放声嚎陶:折损了几百人马,回头啷个跟“幺爸”交代?
而中革军委却产生了误会:原来刘文辉的川军与刘湘的川军战力不是一回事啊?所以迅速决定打下会理。当时也没拿攻克会理当回事,意图无非是为了筹粮。
没想到,刘元瑭旅虽然吃了通安城的亏,但现在不同了,跑是死,不跑也是死,不是被红军打死就是被军法处死,那就不如对红军的强攻死守,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收拢部队,一把火烧光了城墙外房子。一面大肆宣传围城的是“打家劫舍、共产共妻”的红脑壳,一面残忍杀害了被红军放回的几十个俘虏,谁讲红军好话就杀谁。
于是乎,红军一攻城,全城百姓不分老幼敲盆打锣、呐喊助威,那同仇敌忾的场面煞是壮观。
仗着高大的老城墙,刘元瑭战法原始但有效:红军一爬城,城头上煮沸的开水、稀饭就往下泼;红军一打洞就灌水,使炸药作用大打折扣,几天的战斗中,城墙也曾两次被红军炸坍,刘元瑭满脸是血提着指挥刀总在最危急的地方督战、堵缺口,以千余残部人枪硬是死扛住了彭德怀勇猛的红三军团,打得有声有色。
会理城地处较大的“坝子”,地理上远不如通安和狮子山重要,不是北上所必争,刘元瑭龟缩进城里,并不影响红军大队休整、通过。红军辗转万里,缺少攻城重武器,大概一路来也没见过那么“军民齐心”的对手,无心恋战,打了三天啃不动,即撤围北去。
会理保卫战,刘元瑭一战成名,蒋委员长亲自派飞机战场空投嘉奖令,火线官拜国军中将。刘元瑭知恩图报,屁颠屁颠跟着中央军尾追红军一直到丹巴。
此役,红三军团对阵川军一个不满编制的杂牌旅,并受到较大损失,据说战后彭德怀和林彪有个对话:“为什么中央会决策打会理?白白牺牲了三军团不少长征走过来的骨干。”
会理战役其间,中央政治局还在城外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
说说会理城下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接到林彪的信件,阅毕全文,吃了一惊,但很快便镇定下来。毛泽东主观本能的认为:这封信是林彪的语言、彭德怀的思想,林彪是在比他年长八岁的彭德怀煽动下写出这封信的。
5月12日,中央听从毛泽东的建议,在会理城外一个铁匠铺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指名道姓严厉批评彭德怀对中央“不满”的错误。
彭德怀有点莫名其妙,对这飞来之祸采取了不抗辩、不申明、日久自然明的态度。因为之前毕竟数次去电反对过“新三人团”的决策,没有必要申明自己建议对了或是不对,更没有必要在受批时把林彪推出去。
彭德怀绝对不会想到:毛泽东对此事耿耿于怀,在以后的二十四年之中讲了四次之多,在日后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没做什么”也成了罪状之一。
会理会议时的林彪也是被批判者,内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干脆来了个一言不发,毛泽东批评林彪的口气并没有批评彭德怀那么严厉:“这段时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对的,毋容置疑。渡过金沙江后,我们不是摆脱国民党的追兵了吗?不是实现了原定的计划渡江北上了吗?”
毛泽东接着解释:“下一步棋,就是研究如何同张国焘、徐向前的部队会合了。为了实现总的战略目标,我们多跑点路,走了一些弓背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打仗就是这样,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值得发什么牢骚?讲什么怪话?”
毛泽东最后作了定论:“天下的事,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这样作,却偏偏一下子办不到。但转了一个圈,事情又办成了。总之,遵义政治局会议后,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要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