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早晨,敌三师与九师急忙赶来增援,八日其先头团向温坊前进,红一军团命令一师断其归路,二师与二十四师从八前亭和马古头两个方向出击。我和杨成武政委各率领一个营作连续冲锋,交替前进。一营连续冲锋六次,占领八座山头,山头上有一些半截子碉堡,是敌人尚未完工的堡垒,现在成了红军的支撑点。三营六次冲锋夺得敌人六座阵地,从而完成了‘拦头’的任务,主力合拢,将敌全歼。
战士们乘胜追击十多里,消灭大量敌人。红四团打胜仗的消息,使红二师陈光师长很高兴,他给我打电话,先夸一通红四团的勇敢精神,然后话题一转:‘听说你把党员干部都带上去打冲锋,万一都牺牲了,损失有多大,你计算过了么?你犯了个错误,今后一定要记住,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拿老底往出拼。’我只好虚心地接受了批评,实际上那时侯,红军军长、师长、团长带头冲锋是常有的事,第五次反“围剿”中,上级有过要求,在战斗中要注意保护军队骨干力量。温坊战斗结束后,我们红四团就抓了一千六百人俘虏。
后来我才知道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各路红军都在失利的情况下,仅有红一军团红四团等少数部队打了胜仗。”
众所周知的原因:耿飚写此文章的时候不得不隐藏林彪的名字。
但还是明确指出了:这个胜仗是红一军团打的,大家也都能从耿文中看出:是林彪抓住了温坊战斗的时机,利用夜战、近战、速决战,在阵地前后成功的做了一次运动战式的“短促突击”,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的一次大胜,共歼敌四千人,俘敌两千四百人。
虽然林彪率红一军团打了一个大胜仗,但是对于整个战局却并无大助,整个中央苏区红军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控制地域一天天在缩小,此战并不能补偿之前四月份“广昌保卫战”、尤其是之后的阵地战所遭受的损失。
以惨烈著称的“广昌保卫战”几乎打掉了博古、李德等高层领导的一切信心。
(请看下篇:五十二、中华苏维埃举国大搬家)
五十二、中华苏维埃举国大搬家
广昌战败,红军各部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就地节节阻击国军的进逼,还是坚持了将近半年。
这是地道的硬碰硬,碉堡对碉堡,阵地对阵地,一方处于攻势,天上飞机,地上大炮,破坏掉工事之后便前进上数千米;一方处于守势,前面的阵地被摧毁的同时,就要赶筑后面的新阵地,其实哪个阵地都守不住,无非是起到点滞待攻方时间的作用,其代价还是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
所幸国军战术也极为呆板,并不胜则突进,还是坚持委员长的既定方略:步步为营,慢慢来就是。
实际上就是坚持步步为营的也不过唯有陈诚的嫡系国军,其它各路进剿军属于“就地为营”更为确切,基本上就是原地监视红军的动向,就等待着红军耗到最后那一刻,真到了最后时刻,一切都不好说了,一齐扑上来是可以肯定的现象。
红军不能等到那一刻,必须及早走人,往哪走?怎么走?哪些人走?就是“最高三人团”的事情了。
实际上“最高三人团”的转移决策早就作出了,准备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由于“三人团”对他们的阵地防御作战还抱有希望,所以一直严格保密,也没这么急着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实行全军大挪移。
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催促了红军的行动:在红军大学就读的原湘鄂赣军区总指挥兼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毕业”了,此时借下去巡视工作的机会,携带他事先绘制好的中央机关在瑞金的标记地图,到了兴国老营盘后,只身潜逃,投靠了国军。
蒋总裁获得中共党、政、军机关驻地位置图后,如获至宝!亲自在南昌接见了孔荷宠,对其大加赞赏,并立即决定派大批飞机,到瑞金轰炸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驻地。
共产党更不简单,竟然在蒋总裁刚口头总裁、还没有付诸于行动时便侦悉了蒋总裁的计划,抢在飞机轰炸之前,连夜将党、政、军、中央机关紧急撤离原驻地,转移到瑞金以西15公里的云石山植坑地区,并且做了很保险的伪装隐蔽。
此事对博古、李德的震动极大,才就此加快了转移进程。
自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秘密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开始,红军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周恩来就开始了突围的准备,与南线的粤军谈判“借道”问题。
在南线与红军对持的是有着“南天王”之称的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老蒋同心协力彻底消灭红军非其所愿,一旦红军不在,几乎如同“唇亡齿寒”,蒋介石的中央军大举进入广东是能够预见到的;但最可怕的莫过红军主力进入粤境,后面中央军尾随而至,如此一来,这“南天王”的王位必将崩塌。
红军的战略意图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到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湘西山大林密,便于创建新的根据地。
粤军的封锁线,设在赣西南的安远和信丰之间,由碉堡群构成,号称牢不可破的“钢铁封锁线”, 红军方面则称之为“第一道封锁线”。 9月,周恩来派专使秘密与陈济棠取得了联系,承诺“红军不进入广东,仅是借道”, 陈济棠掂量再三,认定还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危害更大,与红军基本达成了借道通过的协议。
但是这种事情是要极为秘密的进行的,就是达成了所谓协议也不敢公开向部队传达,结果,南进的红军还是与粤军个别部队有不少零星交火,但毕竟协议还是起了大作用,红军以极小的伤亡从江西赣县王母渡、信丰县新田之间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
粤军虽然遵守陈济棠“保境安民”的命令,稍作抵抗后便全线后撤,红军还是损失了3700余人。
对红军弃守苏区,蒋介石显然早有觉察,事实上红军想保密也做不到: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共计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随军还要携带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如此动静,蒋介石又不是瞎眼、聋子,焉能不知道?
但是,要准确的判断红军转移到何地?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那就是另一说了。
大致方向委员长还是判断不错的:1934年10月中旬,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有突围迹象,匆忙赶赴南昌,在红军西去路上开始部署封锁线。
11月初,当蒋介石判断出红军的意图是去湘西北与红2、6军团会合后,立即命令薛岳率中央军追击;同时命湘军何健部在湘南布防;陈济棠率粤军主力进至乐昌、任化、汝城间截击。
此时,所谓“第二道封锁线”的主角仍是陈济棠的粤军。
之前协议依然有效,红军在途经重石、版石时,与粤军一个没有接到命令的团打了一仗,俘其官兵300余人,虽于次日释放,陈济棠仍然认为红军撕毁协议,甚为不满,就此与红军中断了电讯联络。
前面就不是粤军防区了,是凶悍的湘军组成的防线,但何健的湘军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接到的命令是要他阻止红军西进。何健当然希望能一战成功;但另一方面,何健更怕与红军拼掉了老本,回头再被老蒋收拾掉。
粤军的陈济棠的表现提醒了何健,就向“南天王”学习吧,来个“保境安民”为主,追堵红军为次,只要红军早些离开湘境,就算大告成功。
于是何健把重兵集结于湘西北,在湘南与广东的结合部则安排了点象征性的兵力,指望陈济棠能帮上一把。
可是陈济棠也是如此心理,也是持兵观望,如同护送红军过境一般将红军送进了湘境。11月5日至8日,红军从湘粤交界的汝城、城口之间冲过第二道封锁线,部队减员9700余人。
至11月15日,红军又从湖南良田至宜章间突破湘军组成的第三道封锁线,担任全军左右前锋的林彪一军团、彭德怀三军团顺利突破阻击,轻松杀开了一条西进通道,但还是照成兵损8600余人。
说明一下:长途行军,减员未必都是在战斗中,红军临行前突击扩军,部队收进了大量新兵。一些体力不支掉队、甚至开小差的士兵也在所不免。
现在红军的意图已经大白天下,就是去湘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