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时的中央局书记、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还是派出了部分部队,将红十军接应过了信江。
苏区战局大势已经面临恶化,蒋委员长的调兵遣将已经完成,现在围向苏区的是装备精良的40万大军!
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处在了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请看下篇:四十一、国军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
四十一、国军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
1932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围剿”湘赣鄂苏区战绩辉煌,随即转兵南下,瞄向失利了三次的赣闽苏区。任命何应钦为“剿共”总司令,陆续调集了约40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准备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之所以开始改称“中央根据地”,是因为战事起时,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已经于33年1月7日正式迁入赣闽苏区,从此中央苏区成为大家习惯的称呼,一些老帅回忆时甚至把这以前也成称为“中央苏区”,这当然是由于后来积习为常的缘故。
这对此后被称呼为“中央红军”的一方面军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是树大必然招风,必然面临越来越强的强敌压境;二来上面的“婆婆”坐在炕头指挥,没有“儿媳妇”会感到幸福无比,当然,嘴头上说是另一回事,缩手缩脚也是必然的。
尤其是对于毛泽东,绝对是大大的不利,致使他想回到自己手创的一方面军去的愿望几近破灭,成了长期“病号”。
战争大势:以蔡廷锴为总指挥的左路军,指挥19路军的6个师又1个旅,威胁闽西;以余汉谋为总指挥的右路,指挥在粤北、赣南的粤军6个师由南部兵向赣南;以黄浦嫡系陈诚为总指挥,指挥12个师约16万余人为中路军,是进攻中央根据地的主要突击力量。
这路军兵力最强,并且得到散布在苏区周围各点的13个师配合。
这样,左右两路军便成为了策应中路军行动,不过策应是否尽力就不好说了,反正红军总部对这两个策应方向几乎是不设防,集中了所有兵力用来对付蒋介石的嫡系中路军。
国军的部署也很明显,是套用32年秋进攻鄂豫皖苏区的成功经验,以中路军组成左中右三路纵队的强大突击兵团,向苏区黎川、泰宁、建宁、广昌各点分进合击,意图将主力红军截断在广昌到建宁一线以北决战而消灭之,并侵占红军新开辟的“建黎泰”根据地,尔后再伺机攻取中央根据地。
反“围剿”方面的总指挥是朱德、周恩来,基本是采用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首先出兵国军重镇南丰,以期给进犯的国军一个下马威,挫其锐气,至于一些资料所说:“他们仍然沿用毛泽东同志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则纯粹是扯淡,这是给不在战场的毛泽东面子上贴金,不值分析。
大战开始之前,红军在黎川三都进行了整编,撤销了第三军和第四军番号,林彪的一军团直辖第七、九、十、十一共四个师。并奉军委命令,将第三军军长徐彦刚调任一军团参谋长,将第四军政委罗瑞卿调到军团任保卫局长。可整编还未完成,第四次反“围剿”的前哨战“浒湾战斗”就开始了,之后三军、四军两个军部被完全撤销。
围剿开始,国军主力由西北向东南,齐头并进,到了33年2月初,中路国军以10个师的兵力,分三个纵队向南丰、广昌前进。
2月9日,红军开始主动进攻南丰,主战的是彭德怀的三军团及五军团;防守南丰城的为陶峙岳的国军第8师,下辖5个团,南丰为抚河战线国军进攻中央苏区的重要据点,红军势在必得,国军也势在必守,一场大战就以红军的进攻被引发了。
南丰的攻坚战正式打响是2月12日,又一次面对坚城的彭德怀看来还是没有转过运来,陶峙岳持城据守,坚决抵抗,红三军团尽管不顾伤亡奋勇向城上突击,但激战一天战果全无,红三师师长彭鳌战死于城下。
国军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
负责战役总指挥的朱德、周恩来面临两难:国军“剿总”在得到红军确切动向消息后,已经迅速调集中路军主力南下南丰,准备与红军决战于南丰城下,红军即将面临内有坚城不能攻克,外面又遭重兵包围的宭境,就算不被包围,一旦主力被黏上,战局大势也必将迅速恶化!
这次彭德怀也没有继续固执的强行攻城,建议红军及时撤围,再觅战机。
受命担任外围警戒的林彪紧急建议:敌人为了救援南丰,寻找我军决战,已经以其第1纵队的52、59两个师,取道永丰、乐安向宜黄南部前进,建议我军迅速从南丰撤退,集中优势兵力于黄陂以南地区,然后从两翼北上包抄,目标变为敌人援军。
红军总部接受了林彪的建议,任命林彪作为此次战役前线总指挥,全军开赴东韶南部的吴村地区,伺机北上对付迎面扑来的国军。
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鉴于国民党军兵力密集,打援实在无胜利把握,便祭出屡试不爽的老招法:红十一军伪装主力,由新丰和里塔圩之间东渡抚河,将国军中路军第2、第3纵队向黎川方向吸引。
主力则交给林彪指挥,秘密转移到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南团、吴村地区隐蔽待机。
林彪此时基本属于临危受命,来敌均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并且以师为作战单位集成一坨,各师之间相距不过十数里,一旦开战,极有被黏上的可能,没有一口吞下国军一个整师的牙口,这种仗没法打。
岂知林彪的胃口还要大,竟然准备一口吞下两个整师!
虽然方面军给的任务是迎击敌军,但林彪不愿意打这种硬碰硬的仗,经过慎密的“功课”,林彪发现:由于敌人是由西北向东南行军,它的整个右侧翼就容易暴露在我军面前,部队如能及时前出,借黄陂、登仙桥一带的地利潜伏下来,便有可能打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伏击战!
现在就看国军是否配合了。
国军中路军总指挥陈诚是位实在人,当真被红十一军的行动迷惑了,以为这肯定是红军主力撤回了黎川地区,遂以第1纵队于宜黄以南地区集中,然后出广昌、宁都,堵截红军归路;第2纵队由南城、南丰出康都,侧击黎川、建宁;第3纵队由金溪地区南下,从正面向黎川方向进攻,准备三路大军合击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
据体行动也够迅速的,陈诚麾下第1纵队第52、第59师接令则行,开始由乐安地区东进黄陂,目的是同由宜黄南下的第11师会合。
林彪设想的局面顺利出现了:国军中路军第1纵队同第2、第3纵队脱节了,态势呈现孤立,尤其第52、第59师由乐安向黄陂开进所必经的登仙桥以东地区,山高林密,便于红军大兵团伏击,红军的首次大兵团级别的伏击战战机成熟了。
前线总指挥林彪做出以下部署:红一、红三军团和红二十一军为左翼队,隐蔽集结于金竹、大坪地区,待第52师进入蛟湖、桥头一线时,突然发起攻击;红五军团、红二十二军的右翼队,隐蔽集结于横石、侯坊一线,准备占领黄陂、霍源(今霍沅)地区,对付由固岗、西源(今西沅)向黄陂前进的第59师,并保障左翼队翼侧安全;以江西军区独立第四、第五师分别在永兴桥至杨坊之线和河口西北上源、下源地区活动,牵制第11师,并保障右翼队翼侧安全;以红十二军为预备队。
总的作战方针就是:集中主力,各个击破,在固岗、登仙桥以东,河口、黄陂以西地区,以大兵团的伏击战求歼国军第52、第59师。
2月26日,红军各部先后开始进入预定地域。
同日同时,国军第52、第59师由乐安分两路东进。
一切都是按照双方预定的步骤严格行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