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已经明明白白:马昆八千杂牌据守孤城,红军尚且久攻不下,现在两万援军参战,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士气上都是敌涨我消,红军攻赣企图基本上宣告失败。
撤军肯定是上上策,但在实际上却不能行此上上策,在彭德怀以及苏区中央局眼里,撤军就是下下策:周恩来上任第一炮就哑火,以后怎么干顺当这中央局书记?项英、任弼时等人原就是攻赣的支持者,更不可能主动建议放弃攻城,这不光说明临时中央的路线没能得到贯彻,而且关乎苏区中央局面子的大问题,尤其最怕的是:给了毛泽东事后算账的口实。
至于彭德怀本人,当初本来就是老彭拍着胸脯打得包票,现在最不愿意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就应该是彭老总,第一次全权指挥方面军,哪能就此灰溜溜的认输?
实际战况也是如此:朱德率中革军委总部赶到赣州前线,以军委名义发出了“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红军、国军这次较上了真劲!
攻城部署调整了,终于调五军团参战,不过实际部署还是令人奇怪:主攻赣州的兵力居然还是没有增加!这里说的兵力是指直接参与攻城的兵力,并不是部署在外围的兵力――五军团的十五军配置到了赣州之南的章江南岸;把五军团的十四军配置在赣州之北的赣江西岸,以防敌军南渡东渡,迂回向攻城部队身后;五军团的十三军则被留作了总预备队,位于三军团军团部的后方。
还是红七军和红一师和红二师这三支部队,还是同时攻击原来的三个方向!
红军实际接战兵力没有任何变化!唯一不同的是守军方面:3月2日,援军黄维率3个团已先行入城,其后,罗卓英又亲率一个团入城,11师已有4个团的兵力进入赣州和马昆会合了,城内的正规国军已达5个整团!
红军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国军入城助守?据我军史载,是敌军“偷渡”,这令后人不大理解:国军架设的浮桥就在红军的眼皮底下!红一师几次出击想与予摧毁,都没有得手,甚至还采用了顺水放火的方法,用小船装上油点着后,顺江而下想烧浮桥,也未能奏效,怎么还能算做“偷渡”?
这意思就是说,当时指挥员不知道敌情有变。
而谁能不知道浮桥是专门走人的!知道两万敌人就在对岸,却不知道敌人能通过浮桥进入城内?事情就是这么荒唐!说是知道了不敢承认知道倒还说得通。
3月4日,就在11师3个团进入赣州城后的次日,彭德怀居然又发动了第二次总攻:还是那疲惫的一军两师,还是原来的三个方向,攻城还是老套路――以“棺材炮”炸开城墙,随后突击。
不过也有蒙上的战绩:东门红七军埋了三个“棺材炮”,第一个装置失灵,光冒烟未炸响,使本来躲在城下的守军产生了误会:莫不是就此不响了吧?国军营长就带一个连上了城墙,结果后两个突然炸响,一下把城墙上二百多守军送上了天,这是红军攻赣作战中的最大战绩。
也是近乎是损失最大的一次:口子炸开了有六七十米,守军坐“土飞机”上了天,红七军乘势突入,却突然发现突破口后,另筑有防御工事!
这是个圈套!
原来在此之前的3月2日,红军中有两个原为马昆部下的士兵投降了故主,告知了马昆三个棺材炮的位置,马昆相信了他们,在预爆地段的后面重新设了工事,结果导致红七军突击数次,伤亡惨重却仍未成功突进城内。
说不清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没有突击进去极有可能是红七军的运气,此时城里最少有3个团在严阵以待!若是红七军全部突入,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这也是这次“总攻”唯一的作战,因为另外两个方向没有形成像样的战事――红一师、红二师进攻的地段,因为火药受潮,“棺材炮”没响,少搭进去无数红军战士,倒是受潮火药救了不少生命。
第二次总攻失败,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彭德怀本应当机立断,开始放弃攻城战,尽管已经伤亡惨重,但也就是一个小败而已,但固执的彭老总没有放弃,下令红军继续准备,抢挖坑道,以便再次强攻。
还是该死的面子在作怪,作为身临前敌的主帅,不可能对战事一点不察,这时不撤军就应该是怕无法面对苏区中央局对他给予的厚望了,是啊,在新领导面前怎么交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也要继续充下去!
此时的苏区中央局呢?急切不可能了解真实的前线战况,尤其是毛泽东早就预言:打赣州很有可能是屯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怎能主动让毛泽东的预言成为现实?
不幸的是,被毛泽东言中了。
本属平常的一次战役,现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面子和赌气的牺牲品,当然,或许有人认为这已经上升成为路线斗争,此时打赣州已不是为了攻城而攻城了,这直接导致了更大的灾难来临!
国军也不是泥捏的!3月7日凌晨两点,赣州城墙上灯光突然全熄,天地顿时一片漆黑,11师两个团,突然从事先挖好的坑道中钻出,对红军展开了攻击,与此同时,章江对岸的11师一部,按事先部署突然强渡章江,从侧后向红军出击,红军的攻城部队顿时遭到内外夹攻,红一师和红二师大部,被合围在了章江和赣州城狭小的三角地带。
而守军马昆的一个团,也趁机从东门出击,出击方向直指三军团的军团部的天竺山,红军大势已去!
红军屯兵坚城之下已近一个月,已经疲惫到极点,对于守军的出击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防备,一时大乱,部队很快失去建制,只能各自为战。
国军这次出击预谋已久,而红军竟然全然无备,就算个个视死如归,也并不能改变战局了。天亮之后,战斗更加残酷,整个战场已呈胶着之态,三军团被敌人全线粘住,撤不下来了!
苦斗一夜的三军团已渐成不支之势,弹药消耗殆尽,已经开始肉搏,再无增援,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了。
关键时刻,朱德于中午时分,亲率中革军委警卫营和总预备队的五军团十三军赶到城下,章江对岸的十五军也赶来支援了。
底子为西北军的五军团,人人装备大刀,此时初上战场杀出了威风,是他们挽救了红三军团!
大刀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傍晚,红军才算借助夜幕的掩护收拢了残部,三军团撤出了阵地,赣州战役终于落幕了。
赣州之战历时三十三天,以红军惨败而告终,红军将士伤亡三千余人,红一师师长侯中英被俘;赖于五军团以大刀片的拼死相救,三军团总算没有全军覆没,但仅团以上军官就阵亡了十名。
赣州之战是失败了,但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是事实上的胜利,其后的江口战役检讨会上,毛泽东嘻笑怒骂,叹息死去的冤魂,嘲笑无知的同事,中央局包括周恩来在内自然无话可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么。
中央局虽然勉强发了个训令,不指名的反批了毛泽东一通,不过是给自己找个下台的阶梯,但是否就此给周恩来留下了毛泽东会打仗的印象?这就不好多猜测了,反正毛泽东借三军团的惨败,又得以“随军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重掌兵权,这才有了后来漂亮的漳州战役。
至于彭德怀?无疑在毛泽东内心留下了第一个死结。而林彪无疑也在此战中受益匪浅――因为在此战后,林彪才算真正的与彭德怀并驾齐驱了,193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恢复红一军团,破格提拔林彪担任军团长,这是无疑是对林彪的绝对肯定。
这年,林彪25岁。
赣州战事:有人伤,有人亡,有人辛苦有人忙,有人心中惨痛,有人脸上无光,有人适度健忘,有人趁势飞扬!
(请看下篇:三十四、北征路上的毛泽东)
三十四、北征路上的毛泽东
32年之春的林彪如同来到了“春天的故事”,一派生气勃勃的模样,新成立的中革军委对林彪的欣赏似乎不亚于毛泽东对林彪的欣赏,赣州战败,彭德怀的指挥能力无疑在人们心里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