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出击江东,林彪的一纵是主力,但对远征江东,包括林彪在内的许多红军中层将领是有意见的,在此期间,林彪一连写了三封信,要求辞职,表面上是林彪和与党代表熊寿祺不合。

朱德主持的前委专门开了一次会,解决两人的矛盾,据说由于朱德一句:“不要再吵了!”便停息了一纵军政主官之间的争吵。――临战辞职,事情决不是这么简单,这应该与要求毛泽东归队有关,也与不满江东远征免不掉干系。

事实上红四军此时出击江东战机已失,上海的党中央是鉴于两广互斗,才指示红四军去江东地区开辟江东梅岭地区新的根据地,但来信到了闽西时,“两广战争”已经结束了,粤军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红军,再加上遇到的肯定是强敌19 路军,机械的执行上级军令不见得就是好部属。

但究竟还是去了,红四军几乎全军出动,由林彪的一纵开路,开向了江东松源。

此时一纵队已经扩编为三个支队,纵队司令林彪,党代表熊寿棋,参谋长萧克。一支队队长王良,党代表李赐凡;二支队队长龙普霖,党代表粟裕;三支队队长龚楷,党代表刘万清。

东江第一战,林彪松源一仗打掉了蒋光鼐师一个营,缴枪 40 多条,是一次以众欺寡的完胜。

第二仗就不同了,刘安恭指挥二纵队进攻虎头沙,这里也是驻守着蒋光鼐师的两个营,在峰市炉下坝两军遭遇,打得相当艰苦。最后仗虽然打胜了,国军败走,但红军却属惨胜,部队伤亡甚大,纵队长刘安恭战死。

两场小胜,使四军的领导层对战局乐观了,于是集中了主力,扑向了梅县,开始也挺顺利,红四军长驱之势南下,10月24日到达蕉岭,在探明梅县无正规敌军,仅县警备队相当于一个营的兵驻守后,便立即直取梅县。10月25日,四军主力进占梅县,县警备队没有正经抵抗,纷纷溃逃。

就在红军兴奋地与东江特委、梅县、蕉岭县委筹划成立各种群众组织和东江革命委员会之时,其实蒋光鼐师的主力3个团已经逼近了。

26日下午红四军正准备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东江革命委员会,突然发现梅县城内已经扑进了蒋光鼐的正规部队,全城战火突起,军民惊乱,19路军一部仗着人地熟悉竟然突入城内!

仓促之中,四军只好从南门江抢渡,全军退入梅南山区的马头。

但是随后探得梅县只留驻了一个教导团,于是军部决定趁夜再袭梅县,结果却大出意外:林彪的一纵凌晨突袭虽然得手,突击队冲入了城内,却在巷战中抵挡不住粤军,留守的粤军手提机关枪全面反击,火力处于绝对下风的红军被迫撤到城外。

这时已经探明,梅县守军不止一个团;而且粤军有巷战训练,这点红军却生疏。

吃了亏的红军却没接受教训,反而当晚包围梅县,开始强行攻城,结果战至清晨还是未能破城。情况已经十分明白了:粤军有战力,而且有韧性。

这时蒋光鼐已经指挥该师主力远远围了上来,红四军无奈下决心主动撤围,向赣南转移,最后还是回到了闽西。

出击东江时全军五六千人,回来剩下四千多,在上杭编入的一千多俘虏,大部分开了小差。

这是一次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出击!看来远在上海的党中央遥控指挥的确大有弊病,就算是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等到指示到了前线,肯定已经时过境迁,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未必就对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语是有其道理的。

四军回到闽西后,根据中央的最新指示,毛泽东在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谢汉秋的陪同下,心情舒畅地从蛟洋到达汀州,向朱德、陈毅等前委委员表示诚恳地接受中央的批评,(“九月来信”中对毛泽东的工作方式也有批评),表示愿意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

当然,朱德、陈毅都免不了诚恳地向毛泽东当面作检讨, 28 日在长汀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 代表大会,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永放光芒的“古田会议”。

在福建上杭古田廖氏宗祠召开的红四军“九大”,一举稳定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地位,从而也就间接的稳定了林彪在红军中的地位,“九大”使林彪被选入十一人组成的前委,从此进入了红四军领导高层。

(请看下篇:十八、把“铁军”交给了林彪)

十八、把“铁军”交给了林彪

《古田会议》后不久,便发生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林彪以四军特委委员身份写给特委书记毛泽东的信,林彪在信中谈了对整个军事形势的看法,毛泽东其实也清楚,这实际上代表了红军中大部分官兵的看法,所以才不惜耗时五天时间,给林彪回复了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的长信,说是长信,是因为长达六七千字,这就是那篇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

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是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观点错对且不论,总比闷在心里不说出来好些,上下必须保持表面一致,未必是什么好现象。

事实上毛泽东本人也曾有林彪信中的看法,这从他《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形势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马日事变后招募“暴徒”最多的第六军也是这样。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

不同的是,现在毛泽东是上有中央支持、下为“民主选举”的前委书记,对全面形势的看法当然有了不同,至于说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其实谁都没有丧失,只是对时间的判断及采取方式看法不同而已。

毛泽东的回信被印发各纵队、支队党支部,展开讨论,这是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而且回信中不无当时中央负责人李立三的影子,这时的毛泽东与中央其实保持了一致。

一般认为,这时毛泽东思想初步开始形成、发展,其实“毛泽东思想”本来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毛选》中就可以看出,几乎全部提法都能找到之前出处,是毛泽东把这些经实践验证了对错的观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再强调一遍而已,或者说综合在一起更为准确,毛泽东最大的智慧在于善于采集众人及前人的火花,聚在自己手里,就成了照亮革命前途的火把。

这些火花也未必全对,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之类说法,1930年中国革命到了转折点,中央认为全国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全国红军应该集结整编为大兵团作战,腐朽的国民党统治快要垮台了。

事实是毛泽东也这样认为,证据就是这封长信的结尾:“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其实这婴儿从出生到成活、长大、成人,还早呢。

毛泽东自己也未必不明白谁的看法更准确,别管信中怎么说,诗意如何浓,具体实践还是好像奖励或者说是重用了“怀疑革命大好形势”的林彪:在赣南、闽西地区的红军整编为红军第一军团后(开始时称为第1 路军),毛泽东、朱德担任了红一军团军政领导,而威震中国一方的红四军,军长成了林彪,并且兼任总前委委员,时年林彪年方二十三岁。

这段“公案”,毛泽东再不愿意提起,1948年,该信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敏感的林彪致电要求不公布自己的名字,毛泽东不惜删节史实答应了林彪,删去了林彪的名字和信中对林彪的批评部分。

再后来,1968年林彪重返井冈山时,于感慨中填词《西江月•重上井冈山》,并送呈毛泽东阅:

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

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

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

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子金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第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