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滞留上海两个多月,按照陈毅后来的自述:几乎等于上了两个月的“学习班”,中央政治局为了陈毅的到来专门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会议委托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一委员会深入讨论,提出一个决议到政治局讨论通过。三人委员会由周恩来召集(周恩来是中央军委书记、军事部长)。
这是因为现在中央对全国的武装斗争态度已经起了变化,通过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认为现在的红四军已经成为全国红军的样板,战绩最为辉煌,成果最为突出,其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功不可没,对于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方面,毛泽东坚持的是正确的。
这时的陈毅显示了襟怀坦白的一面,他基本如实地反映了红四军的方方面面,对红四军的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政治工作、政策策略、斗争艺术都作了准确的叙述,并且按中央代表李立三的要求写出了五个书面材料:《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和《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
宁左勿右的李立三看了材料大为兴奋,于次年(1930)初把《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发表在共产党中央出版的《中央军事通讯》创刊号上,并加按语:“这是很值得我们宝贵的一个报告”,很多宝贵的经验“都是在中国‘别开生面’”。
早在8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红四军送来的“七大”报告决定由周恩来起草一信,提交政治局讨论。8月21日,给红四军的回信已经发出,8月27日陈毅的口头报告使当时的中央政治局觉得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的态度,于是就由周恩来代表中央委托陈毅起草一个“九月来信”。
从8月21日信到“九月来信”,内容中最重大的问题是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以及朱、毛红军在全国的影响。8月21日信已有“现在朱、毛红军对于全国的政治影响较对于闽西一处大得多”;“九月来信”更有了“红军第四军……在全国政治局势中有极大影响”。
“九月来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这是毛泽东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前奏曲,也是对毛泽东红色武装割据理论的正式认可。
“九月来信”彻底推翻了“二月来信”中有关红军应当分散的指示,而是戏剧性换成了“决不能把红军四军分成几路各不相属的部队,……这种倾向于红军发展及对全国政治影响有极大危险。”――这实质上等于中央对红四军在做自我批评。
“九月来信”中最重要的一段:“党对军队的指挥尽可能实现党团路线,不要直接指挥军队,经过军部指挥军事工作,经过政治部指挥政治工作。”――后来的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在这里已有了明确的界限。
“九月来信”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红四军“七大”及前委扩大会决议的缺点及其危害,并决定“毛同志应仍为前委书记”。
毛泽东对红四军的领导现在有了真正的“尚方宝剑”!
这份9月28日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的起草者为陈毅,这的确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啼笑皆非――起草者在罢免自己,在批判自己,这是否能证实陈毅对党的忠诚?
等陈毅回到红四军后,才知道10月初已经又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不在军中的毛泽东影响也是巨大的,林彪的一纵队就不用说了,原三十一团组成的三纵,从林彪部分离出来的二纵,原红五军现在的三十团、基层许多支部提议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前委工作,会议委托彭祜、郭化若起草了一信请毛回来。毛泽东回信说不能回来!
毛泽东说:不打倒“陈毅主义”他不回来。
这下轮到陈毅作难了,为了表现自己诚恳的态度,他当天夜里便召集前委会议,正式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详细作了解释,会后立即派专人把中央“九月来信”送去蛟洋给毛泽东,陈毅并附自己一信,促请毛泽东回前委工作。
陈毅一再表示:自己在主持前委工作期间有缺点错误,“七大”没有开好,需要公开检讨的话,“这个检讨我来作”。事实上,一直到文革后期陈毅临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老总也没忘了向党再检讨一番。
红四军的内部争论终于告一段落,是以毛泽东的大获全胜为标志结束的。
其实在毛泽东离开四军的一段时间中,朱德已经指挥主力向闽中地区出击,打了场漂亮的反进剿战斗;回师闽西,又打了一场精彩的攻坚战;但紧接着又遵照远在上海的党中央指示,对广东的东江地区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出击。
(请看下篇:十七、峰回路转战东江)
十七、峰回路转战东江
在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的“七大”后,闽粤赣三省国军开始对闽西根据地进行“会剿”。 三省出动的兵力为:福建张贞的第 1 师,江西金汉鼎的第 9 师,还有广东蒋光鼐的两个旅。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剿的总指挥金汉鼎是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班同学,两人义结金兰,相交甚厚,曾对朱德的南昌起义部队多次明打暗帮,给予支援,这次指挥三省联军会剿闽西,又是一次同学之间的较量,造化弄人,果然不虚。
红四军军长朱德现在代理前委书记,军政一肩挑,开始指挥部队进行反 “会剿”作战,但是部队主力官兵对毛泽东的“靠边站”都有看法,朱德此时其实面临的是内有矛盾,外有强敌。
但是闽西保卫战还是打得不错,这与有位与朱德“义结金兰”的老友担任三省剿共总指挥也是有相当大关系的。
朱德指挥的二、三两个纵队出击闽中――中央派来的军事干部刘安恭此时被任命为二纵队纵队长。战事极为顺利,张贞的第1师的先头旅已经攻占龙岩,但是随后跟进的部队却遭到突袭,主力溃退后,前锋也就慌忙撤出龙岩。
这次三省“会剿”其实成了闽军单独作战,张贞自身的兵力又一分为三,之后漳平的一个旅也被打垮,基本上处于观望状态的粤军蒋光鼐部本来就是勉强出动,赣军金汉鼎部面对的红四军主力一纵也没敢轻进,三军中闽军一路溃逃,其余两路也就自动慎进了。
闽中获胜,朱德率部回师闽西,集中四军所有主力攻克了有“铁城”之称的上杭县城。
上杭建于宋代,三面环水,城墙高而厚,易守难攻。所以自古就有“铜赣州铁上杭”说法。当时有的一首歌谣这样形容:“铁打上杭,固若金汤;南有大江,北有水塘,东有战场无退路,西有退路无战场。”
这时的上杭城由郭凤鸣混成旅的原团长卢新铭占领,郭凤鸣阵亡后,卢新铭收拾残部,自封旅长,盘踞了这座“铁城”。在城的四周增筑了碉堡、炮台,仅在唯一的面陆方向就配置了几十挺轻重机枪,之前闽西当地农军曾两攻未克。
朱德也是沙场老将,攻克这“铁城”并没有费多大气力,仅是组织农军、赤卫队于东南两面,放了一通“过山龙”、“九节龙”、“高筒”、“三把连”等土炮硝铳,便几乎把卢新铭旅的所有火力吸引过来,其实四军主力全部集结在了上杭城前方汀江上游水浅的水西渡,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迅速涉江突然出现在上杭城的北面和西面,一生呐喊便突破了“铁城”的城墙,朱德亲自率部从北门杀进了城中。
等“活捉卢新铭”、“冲呀!”喊杀声遍及全城时,卢新铭知道大势已去,仅带了二十几个随从,乘乱从西南方向逃得了性命。
此战红军毙、俘敌军共一千余人,缴获颇丰,关键是拔掉了闽西唯一仅存的一颗“铁钉”,使东西两大块苏区联成一片,这是闽西苏区的全盛时期。
红四军的“八大”就是打开上杭后召开的,“八大”后红四军开始遵照中央来信开始进军广东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