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这是林彪首次独当一面,一心打个漂亮仗的心思是自然的,而且任务越重,对手越强,林彪越感到兴奋,但是有一点:林彪战前的兴奋都发挥在了部署慎密上,这点林彪保持了一生,大概唯有最后一次莫名其妙地例外了。

桂军一个团出动奔袭,把主力放在了前面,两个营闷头直进,后面跟着一个营保护着全团辎重给养。这阵势似乎在林彪的预料之中,战前就命令放过敌军前锋,集中兵力专打后卫辎重,敌军后路被抄,下一步还能作甚?

这种伏击战虽具突然性,敌易混乱,并可趁敌未及组织有效抵抗的瞬间大量歼敌,自己的伤亡也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是,打这种仗,既要隐蔽好部队,伏兵又不能距战场太远,否则打响后便不能迅速接敌,使敌人不能就地组织起有效抵抗。

问题是要在眼皮底下把敌人大队放过去,这对部队的素质要求极高,那些没经过军事训练的农军能不能沉住气呢?一旦暴露了目标,则反可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这只能赌一把了,部署战事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道理,要是计划就能确凿无疑的打胜仗,那就用不着前敌指挥官了,光雇上一帮参谋就能百战百胜,准备需要细心,作战需要胆大,其实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胆大细心都是要素,关键在于把握好之间的关系与尺度。

至于对火力进行周密的分布配置,使自己全营火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是军校教程上的必修课,这点林彪游刃有余;谈不上什么火力的农民自卫军也有两大法宝:梭镖利于近战肉搏,另外还有一种独门兵器:松树炮。

松树炮类似于北方的“大抬杆”,射程极近,装药麻烦,但是威力并不小,一炮轰出,三十米内呈扇面状扫过,几乎没人能幸免。从炮口里灌入的火药一般都掺些破犁头、铁沙子,而且声音颇大,能有效的震慑敌胆。

实际战斗的发展几乎完全吻合林彪的设想,奔袭之敌的前锋顺利扑出了伏击圈,后卫营刚全部入伏,林彪就指挥集结的神枪手们一个排子枪干掉了敌后卫营长。

有前面的部队打头阵,后卫营做梦也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营长一阵亡就等于事实上的群龙无首,失去指挥的士兵顿时乱作一团。还没等弄清是怎么回事,林彪便指挥部队发起了冲锋,前后围堵的革命军士兵与手持梭镖农民自卫军一起扑入敌群,开始了梭镖队擅长的白刃肉搏战!

三四百人的后卫营比起林彪的一个营再加上三千农军这个对手来说,居于绝对劣势,又是军中无首,除了零星的抵抗没有造成多大的麻烦,一个营的敌人糊里糊涂地被消灭了。

首战成功,林部士气大振,顺势追打前面过去的敌军,正在急行军的桂军两个营听到后面枪声大作,还能敢继续前进?还没做出该如何反映,后面的攻击到了,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只能绕路撤退,先占领后面大路两边的制高点吧,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

谁知,不明所以的爬山士兵碰到了克星:松树炮!

随着李天佑一声令下,几百门松树炮迎面开火,将国军轰得人仰马翻,那动静硝烟几如满山闷雷!陈团余部调头跑向山下,又与林彪率领的起义军迎面相撞。

双方杀作一团,农民军漫山遍野加入肉搏,不足一个多小时,陈团一千余人竞悉数被歼。

两团统帅李力闻报前方有战事,全军出动接应,却是来晚了一步,赶到战场,只见漫山遍野躺着的都是陈团士兵的尸体,战场上,除了地上的死尸,竟然没有一个活人。

正在李力诧异时,突然间,松树炮像一阵骤风,喷射到面前,数不清的士兵从道路两旁和丛林之中钻出来,三面枪声大作,眼见是朱德的主力部队向他们包抄过来,李力只好急忙下令撤退。

原来是林彪在虚张声势,硬是把李力一个集结完毕的正规团给吓回了耒阳

就这样林彪也未满足,没给敌人从容整顿再战的时间,身先士卒乘势一路掩杀,敌军溃败之势已成,惊慌失措的逃进了莱阳县城。

此时的林彪异常冷静,认为敌人虽然还有一个团的兵力,但刚打了败仗,正值惊慌失措之际,已是惊弓之鸟。桂军来湘南是客军,地理民情不熟。自己手下虽然只有一个营,但士气高涨,关键还有三千多地方农军的配合,趁势吓走敌人再给予击溃是完全可能的。

还有一条:连续作战,等于还是在执行先前的军令,不用重新请示,此战机林彪不想错过。

林彪紧急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围攻敌人,制造声势,混乱敌人,自己则率领全营主力担任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同时派一部分农军随同李部败兵混入莱阳城,在城内到处放火,李力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林彪乘敌混乱,经过一夜激战,重收耒阳。

这还没算完,在巩固城防的同时,又派出了一个连恐吓追击逃敌,在追歼战中又消灭了部分敌军。

三战耒阳,林彪威振三湘!

朱、陈二位怎么也没想到,留在前敌阻击的一个营能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狼狈不堪,而且歼敌过半,朱德没有看错人,林营中的怪话自然也就换了调子。

不过,耒阳战事是否也可能使林彪对朱、陈引起一点轻视?这就不好揣度了,反正后来在朱、陈与毛泽东的争权论战中,林彪毫不犹豫的支持了毛泽东。

砻市龙江书院,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龙江书院胜利会师了,史称“朱毛会师”。这天是1928年4月28日。

这是几乎所有正史记载的“朱毛会师”时间及地点,但是诸多“会师”当事人的回忆录都证实:实际会师的地点为:酃县的沔渡;时间为1928年古历闰二月二十八日(即公历4月18日),一周后在砻市召开的庆祝会师和四军成立大会,也就是4月24日。

在新中国革命史上,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这天,两个巨人把两双巨手握在了一起。

当然,握在一起对敌力量肯定会大些,但是,却也免不了时常较劲。

(请看下篇:五、开天辟地第四军)

五、开天辟地第四军

这时在井冈山“占山为王”的是日后成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乳名石三伢子,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家境小康偏上,自幼接收的是孔夫子系列基础教育,却是生就的叛逆天性,在接触了传到入中国的马列学说后,如得天书,书生立志报国,却经事实领悟到笔杆子不如枪杆子,于是开始致力于武装革命。

1927年9月,毛泽东被改组后的中共中央委派为中央特派员,回老家湖南发动农民起义,当月组织“秋收暴动”成功,后历经磨难,几经外剿内叛,终于把残部拉上了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从此如同虎踞深山,已经折腾出了几分气候。

只能称为“几分气候”,是因为从军事角度说,现在井冈山这点武装实在算不了什么:毛泽东上山时仅数百人枪,迎接他们上山的袁文才、王佐部也就是几百以梭镖、大刀为主要武器的农军,合编后虽然号称下编两个团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其实也不过千余人、数百支枪,依仗井冈山地利勉强存身而已。

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的罗霄山脉中段,全境方圆五百余里,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进山唯有五个山口(后来彭德怀上山后查明为九个),地形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五大哨口。

清人陈方中有咏井冈山诗句之《鹅岭》:

才说登临便是仙,扶黎屈曲到山颠。

逍遥绛关无多路,睥睨红尘几点烟。

万卷书中探豹略,三生石上试龙泉。

相将砥柱云霄外,撑起东南半壁天。

这位清代人了不起!竟能预言般留诗断言:井冈山将“撑起东南半壁天”!事实上又岂止于撑起东南半壁?简直是撑破了中国的“青天”,戳落了“白日”!

这都源于井冈山中的这粒不起眼的火种。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子金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