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有时候,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璀璨耀眼的明星的过程是很有戏剧性的。在振奋鼓舞的以色列人眼里,基甸是从天而降的统帅、横空出世的英雄!鉴于多年受到外族的欺压,有人建议:推选基甸为以色列人的国王!

对此提议,基甸拒绝了。基甸不是一个被胜利和荣誉冲昏头脑的人。他实在太明白自己是谁,为什么会如今天这样。作为一个头脑不那么灵光、胆子也不那么大的人,庄稼汉基甸的每一步的决策都取决于对上帝的祷告。既然如此,他又何德何能来面对万众的敬仰、有何本事来掌控务上的王权呢?因此,基甸断然拒绝了人们的推选,而是如他那些前辈一样,安安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庄稼汉,同时还是一位排忧解难的士师。

与基甸同时代的以色列年轻人是幸运的,对于他们来说,基甸的成功有重要意义。他至少给了许多在社会底层过着平庸生活的人们一个改变生活的榜样和信心。

基甸发展出一个大家族。凡是英雄总有美女崇拜和热爱。基甸一生娶妻甚众。无论是以色列人还是其他民族的女子,一共为他生了70个儿子!

基甸的功绩,使得以色列人和平了40年。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做了几十年的士师。这是一个公正而又没有什么野心的长者。作为一个来自于小支派的普通人,能够带领以色列人战胜敌人、成为士师,耶路巴力已经十分满足。他实在不敢奢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国王。因为如果要建立王国,耶路巴力要面临的绝对不是作为士师要面临的问题。首先,成为国王就必须要有效忠于自己的职业军队,其次还要有对自己负责的各级官员,再者为了维持这个体系需要有明确的国家法令和税收制度。而此时的以色列人显然对这种制度并不感兴趣,对于纳税这件事情更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接受领导和缴纳税收总不能是一种纯义务,需要以此为代价交换点什么。比如说:和平的生活、更加自由的社会环境、经济上的进步等等。后世人们总结出来的“社会契约论”基本上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朴素的思维基础上并且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如果没有什么好交换的,又何必建立一个政权体制?此时的以色列人以宗族支派为组织单位生活。四海升平、安居乐业,除非有一个强大的统治者硬要用武力来夺取他们的自治与自由,他们可是实在不愿意头顶一位君王,毫无疑义地给对方纳税来换取根本不存在的额外保障。

基甸很清楚局势,也对于征讨和压迫自己的同胞丝毫不感兴趣。正因为此,他获得了各个支派的广泛认可,许多支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基甸为妻。另外,通过与外族通婚,基甸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以色列人与周边民族相安无事的局面。可见,做个领袖实在不容易。而且如果妻子众多,这个领袖做起来就更难了。

没有资料表明基甸到底有多少女儿。也许他众多的妻妾已经具备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基本可以认为:他的女儿大致也是70--80名的样子。一个人拥有140--150个儿女,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我们这么说,并不是无聊地在探寻基甸的私生活秘史,而是通过这些对当时以色列人的情况做一个粗略的了解。

首先,基甸要拥有大量的财产来供养这么多妻妾。我们知道,基甸来自于基层,是典型的草根领袖,即使是他成为士师之后会有一定的财富,可是彼时并没有确立起税收制度,基甸额外敛财的途径基本没有。那么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基甸的大多数妻妾都是来自于富有显赫的家庭,由此给基甸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另外,并非所有的妻妾都生活在基甸家里,迦南本地的许多当地民族盛行“夫访式”婚姻。也就是由男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上门,生育的孩子留在妻家。大多数迦南人过的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当然,如果像基甸这样特殊的人物,他的儿子还是应该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的。夫访式的婚姻,实际上就是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并存的形式。类似于现在的摩梭族“走婚”。一位基甸已知的走婚妻子就生活在示剑,其家在当地极其显赫,是示剑一带的领袖。

拥有这么多的妻妾和儿女,基甸面临的除了经济压力,还有家庭问题。基甸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可是他的孩子们在养尊处优的荣耀中长大,当然希望继续这种权利与生活方式,甚至想要一劳永逸地永远拥有这种权力。于是,一方面是对外的权力把持,一方面是对自家兄弟之间的激烈竞争一直都在暗暗地进行着。其中,尤其是基甸众儿子的矛盾和竞争,在他死后迅速地转化为白热化的血腥冲突。正是在这种冲突中,繁荣的基甸家族走上了没落。

回答几个问题:

1、关于犹太人的贞操观。如果从十诫角度,奸淫是重罪,奸夫淫妇要用石头打死。而基甸的犹太人妻妾大多数来自于显赫家族,家族势力管辖甚严,估计不至于越轨。至于说他的外邦妻子们,鉴于其走婚是传统,即使是同一个女人生了不同人的儿子,这对于他们也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能嫁给基甸的女人,其家族也不可能是小门小户,生了孩子自己也养得起,所以估计也不太可能出现生了别人的孩子往基甸脑袋上载的可能性。关于一夫一妻的问题,很复杂,需要有专门讨论,这里就不多说了;

2、关于西西拉战车部队遭遇大暴雨溃败的故事,不论是在圣经中还是在《犹太古史》中均有记载。在圣经记载的见《底波拉之歌》——这是目前已知的,圣经上最古老的一首诗歌。其遭受暴雨瘫痪是有历史依据的。

实在抱歉,近来本人计算机出现问题。咨询之后是高压板的毛病。去维修站问,说是要先交钱再向总公司申请配件。看了一眼他们的目录,厦新电子高压板,给到厦新维修站是61块多,给到我手里是110,不但如此,还要再交80块钱的安装费......实在郁闷,也许只是厦新的笔记本才会有高压板的问题吧......耽误了好几天不说,还要再等。现在我是一手拎着台灯一手敲键盘,简直太搞笑了。

不过没办法,当初买了厦新的笔记本,也就必须承受这个后果吧,只好等一下。对不起大家,没有更新。我会尽快想办法的。

另外提醒大家一声,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别买厦新的笔记本了,服务不怎么好。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去世了。这位可敬的老人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同时,基甸留下的诺大家族,也实实在在地流下了无穷的隐患。

此时基甸的孩子们正在为了继承诺大家业和对以色列人的继续统治权而勾心斗角。这个时期的以色列人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反复战斗、失败、再战斗......的过程,已经开始有寻求稳定共同领袖的想法。而事实上,建立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必须要有很复杂的统治秩序。因此,从约书亚开始到基甸的众多士师只是对以色列人进行松散地管理,其对整个民族更是责任远大于权力。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基甸之前的各位士师有过征收税款、组建军队、任用官吏的行为。既然如此,做这个元首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诱惑力并不大。但是情况在基甸这里似乎发生了变化,不管他是否征过税,也不管他是否拥有庞大的机构,这个普通的庄户人确实是在士师这个位置上获得了地位的提升、家族的繁荣、并且获得了他人所没有的权力。既然如此,他的众多儿子对于延续这种繁荣、权力与继续扩大这个财富的欲望也就随之膨胀起来。作为一个没有世袭君主制度的民族来说,立长立嫡与否的概念并不深化。几十个儿子挣起来自然是难有规矩可循。既然如此,实力、尤其是武装实力就成为权重最大的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争夺大位,外戚的力量有时候是决定性的。当然,并不见得母家实力越强事情越好办。比如说春秋时期争位的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小白的母家是莒国,公子纠的母家则是鲁国;从实力来看,前者远逊于后者。从爵位上看:莒国仅仅是子爵,而鲁国则为侯爵。由于鲁国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老师,并且是周立制度制定的主要主持人,所以自古有“异姓之国宋国为长,同性之国鲁国为尊”的说法。可是在争夺齐国君位的事情上,最终胜利的却是公子小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扯远了,现在说说基甸的孩子们吧。大多数基甸的儿子都来自于以色列人各个支派的尊贵人家,这样一来就使得他们的矛盾很快上升为各个支派之间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远远没有发展到武装冲突的程度,但毫无疑问,这种相对均势的保持迟早要打破,说不定会由此发生大的民族内战。

犹太人的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生玄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犹太人的历史第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