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个命令,刘聪的感觉就像雨一下子停了,天一下子亮了,浑身一下子就轻松了。
他当即率刘曜等人一起北撤平阳,而王弥则率部南下。
之后,王弥一直在豫州一带发展,连下颍川(今河南禹州)、襄城(今河南襄城)等郡县,声势颇大,还派其部将曹嶷东进,攻取自己的老家青州。
与此同时,河北的石勒也战果累累,他先是攻下了冀州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州),接着又南渡黄河,突袭甄城(今山东甄城),杀晋兖州刺史袁孚,随后又再次北上,攻掠河北各郡县,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刘聪、刘曜当然也没闲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与晋军大打了一仗,大大地巩固了汉国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看着将领们在各地战果累累,刘渊信心满满。
他就像孩子期待长大一样热切地期待着辛未年(公元311年)的到来。
那是上天安排他的帝国攻克洛阳、灭掉西晋的日子。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等到这一天。
NO.15
公元310年7月,刘渊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就一病不起,几天后就去世了,后被谥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渊的知名度也许并不高,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正是他一手开创的汉赵帝国最终灭亡了西晋,把华夏大地带入了持续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但这也许并一定不是他的错。
事实上,虽然是匈奴人,但他汉化程度颇深,满怀儒家理想,深信仁义道德,目光长远,爱惜民力,算是个不错的领袖。
然而,天往往不遂人愿,有人奋发向上最终却每况愈下,有爱情刻骨铭心最终却草草结局,刘渊一心想做明君最终却开启了乱世的潘多拉盒子!
想播龙种却收获了跳蚤,如果刘渊地下有知,不知他会有怎样的感想?
刘渊死后,按照惯例,太子刘和继承了皇位。
刘和是刘渊的长子,汉国建立后他一直留在都城,先是被封为梁王,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刘和这个人,能力不见得强,猜忌心却极强,对他的几个弟弟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刘聪非常不放心。
刚一登基,他就和几个亲信密谋,想要诛杀楚王刘聪、齐王刘裕(刘渊第三子)、鲁王刘隆(刘渊第五子)、北海王刘乂(刘渊幼子)等亲王,以绝后患。
刘裕、刘隆两人很快被杀,但刘聪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他事先已得知了消息,严阵以待,随后反戈一击,率军杀入皇宫,将刚当了6天皇帝的刘和杀死,控制了朝政大权。
群臣纷纷请求刘聪登上帝位。
但刘聪却是一副忸怩作态的样子,推说刘乂是单皇后所生,应该继承皇位。
刘乂也算识时务,流着眼泪极力推辞。
如此这般,单曲循环了N次……
直到群臣肚子开始打鼓眼皮开始打架嘴里开始打哈欠的时候,刘聪才半推半就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封刘乂为皇太弟,自己的长子刘粲为河内王。
在刘渊的儿子中,刘聪的确是最出类拔萃的。
他自幼熟读经史,对兵法尤为精通,同时又武艺过人,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可谓文武兼备,当年西晋重臣王浑曾对他赞不绝口:这孩子前途不可估量!
刘渊起兵后,刘聪一直领军南征北战,独当一面,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现在,刘聪大权在握,自然渴望大展宏图。
首先当然是要实现父亲未竟的遗志——攻克西晋都城洛阳。
对这个地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经作为主帅两打洛阳,尽管两次都铩羽而归,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用新的战略:先扫清洛阳外围,将其孤立,然后乘其疲敝一举拿下!
公元310年10月,刘聪任命自己的儿子刘粲为主帅,率始安王刘曜等人领兵四万南征,石勒也率两万精兵从河北前来会合。
在顺利渡过黄河后,汉军并没有直接进攻洛阳,而是转战于洛阳附近的梁(今河南开封)、陈(今河南淮阳)、颍(今河南禹州)、汝(今河南汝南)一带,先后攻陷了百余座城堡。
而石勒则挥师南下,先后攻占宛城(今河南南阳)、江夏(今湖北安陆)等地,在江汉大地纵横驰骋。
被汉军这么一闹,洛阳几乎成了一个孤岛,由于难以得到各地的物资支援,人口众多的洛阳城很快陷入了饥荒的困境。
无奈,西晋太傅司马越只能派使者传檄各地,还在檄文上插上羽毛以示紧急,让他们火速派兵勤王,入援京师。
皇帝司马炽更是可怜巴巴地对使者们说:你们替我转达各方镇,动作一定要快,早的话京城还有得救,再晚就来不及了!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司马炽和司马越的心也在一点点地变凉。
各地的勤王军竟然一个也没来!
NO.16
勤王的檄文都是相似的,不来勤王的方镇却各有各的原因。
青州刺史苟晞和司马越不和,自然不愿赴援,而此时王弥的部将曹嶷正在青州一带作乱,让他更有了拒绝的理由;
坐镇关中的南阳王司马模最近有点烦,秦州(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等地都有人叛乱,腾不开手;
驻在襄阳的征南将军山简倒是派了兵,可惜战斗力实在是渣,走到半途居然被一支流民武装打败,灰溜溜地回去了;
并州刺史刘琨向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这次也不例外,他特意向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猗卢借了两万鲜卑骑兵,想要派他们援救洛阳,但司马越考虑到这些鲜卑人不好控制,居然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