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东西了。
考虑到自己对汉代与唐代的历史比较喜欢,因此准备先从汉代的历史写起。而汉代的创造者汉高帝刘邦又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人物,所以汉唐氏决定从汉高帝写起。
但是,汉高帝这个人又特别难写,因为阉人司马迁的缘故。司马迁被阉割后,心理扭曲,用笔杆子对汉帝国的领导核心进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项籍成为了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则成为了侥幸取得天下的无能之辈。还有司马迁的顶头上司汉武帝,他也被司马迁黑得一塌糊涂。如果仅看司马迁的《孝武本纪》的话,汉武帝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定是一个荒唐透顶、愚昧至极的昏庸形象。他总是被方术欺骗,骄奢淫逸、劳民伤财,凡是历代昏君有的特点都能在其身上看到。而读过班固的《武帝纪》,诸君会得到一个与司马迁作品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在班固笔下,汉武帝虽然有些挥霍奢侈,但展现更多的是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一面。
为什么会如此矛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武帝阉割了司马迁。而司马迁不仅“阉割”了汉武帝,也包括大汉帝国以前的历届皇帝,尤其是汉高帝刘邦。如果不是刘邦,司马家族两位优秀的代表“塞王司马欣”和“殷王司马卬”就不会失败,司马迁的曾祖父就会投靠他们,进而司马迁也不会遭受宫刑这样极具侮辱性质的刑罚。总之,司马迁认为自己遭受腐邢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于是,刘邦成为了继汉武帝之后,被司马迁黑得最厉害的人。、
在下文中,汉唐氏将尽力还原秦末汉初这段真实的历史。从那些不被大多数人注意的枯燥记载中寻找真相,比如《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樊郦滕灌列传》、《傅靳蒯成列传》、《郦陆朱刘叔孙传》等等;对于其他记载中带有的小说性质的描写,比如人物间对话、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刻画,则批判性的加以吸收与采用。
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殷王司马卬,却没有提到同时代的塞王司马欣。很明显,司马迁在刻意回避与司马欣的关系。
司马欣原来是秦军的长史,与主将章邯共同投降反秦联盟后,被项籍分封为塞王,而司马迁家族的祖籍所在地夏阳县正好位于塞国。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司马迁的高祖父司马昌与司马欣极有可能是兄弟或者叔侄关系。
汉王刘邦平定三秦时,打败了塞王司马欣,司马欣于是投降了汉国。后来,刘邦在彭城被项籍打败后,司马欣又投降了项籍的西楚国。汉军再次打败司马欣率领的楚军后,司马欣自杀。可以说,像司马欣这样反复投降的人在历朝历代都会被当成反面典型。他的子孙后代自然会积极地与他划清界限。
让我们先从一份资料说起:
姓名:祁邦
氏字:刘季
基因类型:O1-M117或O3a2c
国籍:前256年-前225年,梁国;
前225年-前206年,秦国;
前206年-前195年,汉国;
籍贯:梁国大梁或梁国丰邑
方言:魏卫宋地区
家族成员:曾祖刘清,梁国大夫;
祖父刘荣,即丰公;
父亲刘煓,即太上皇,母亲刘媪,继母李氏;
兄刘元(字伯),兄刘喜(字仲),姊刘氏(谥号“宣夫人”),弟刘交(字游);
堂兄刘贾,族弟刘泽;
曹夫人、吕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等;
子肥、女鲁元、子盈、子如意、子恒、子恢、子友、子长、子建;
出生日期: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
逝世日期: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
谥号:高皇帝(前195年,高帝十二年,上谥号)
庙号:(前157年,景帝元年,上庙号)
职业:皇帝、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经历:前209年-前206年,起义,灭秦;
前206年-前202年,称王,灭楚;
前202年-前195年,称帝,平叛;
主要成就:灭秦建汉,从形式和精神上统一了中国;
最大遗憾:未能改立太子;
代表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一、刘邦的姓氏名字;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理不直,理不直则气不壮。如果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称呼都搞不正确的话,那么他是没有资格讨论历史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刘邦的姓氏名字。
汉以前,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姓是判断男女双方能否结婚的重要标准之一,同姓不婚,同氏不同姓可婚,比如刘邦的父亲属于祁姓刘氏,母亲属于姬姓刘氏。
氏是判断身份的重要标准之一。氏可以随着时间变化,但姓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刘邦的先祖士会,曾先后被晋国国君封在随地、范地,所以他先是被称为随会,然后是范会。又比如秦始皇的先祖非子曾被周孝王封于秦地,所以为秦氏。被封于赵地的造父是赵国国君的祖先,而非秦国国君的祖先。秦人的祖先或许短暂的为赵氏,但自从获封秦地后,就改为了秦氏。所以秦始皇是秦氏,而非赵氏。
氏代表一个男人的尊贵程度。读者诸君可以这样理解氏的变化,比如一个官员是科长,可以称其为科长某某,后来该官员级别提升为处长,再喊其为科长某某,对方一定不高兴,此时应该喊处长某某,再后来该官员犯了错误,降级为科员,再公开喊其为处长某某,则不合时宜了。正如刘邦的祖先曾用过陶唐氏、刘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士氏、随氏、范氏等氏,最后又恢复为刘氏,就是因为失去了原先尊贵的地位。一个家族氏的每一次变化都代表着该家族权势的沉浮。
根据《礼记》,周人出生3个月后,由长辈命名,男子20岁加冠时才有字,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才取字。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如果两人地位相当,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但是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可称名而不称字,因为这样亲切。名是为了分彼此,字是为了明尊卑。古人避名讳,但不避字讳。比如刘邦称帝前,秦国的国务院总理当时被称为“相邦”;刘邦称帝后,那就要避讳了,于是称之为“相国”。抚顺市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秦国制造的青铜矛,上面的铭文就是“三年相邦吕不韦造,上郡守…”。而汉代的典籍,比如《太史公书》以及《汉书》等则称吕不韦为“相国”。
刘邦的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邦”在甲骨文、金文以及小篆等古文字中的写法为——左丰右邑,而刘邦的祖父刘荣被称为“丰公”,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当时楚国人习惯把县令称之为“公”,比如刘邦得到沛县后,被称为“沛公”,项籍受封薛郡鲁县后,被称为“鲁公”,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而丰邑,或许在某年已经升格为丰县了,由于靠近楚国,受楚地风俗影响较大,因此人们也把丰邑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