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听完了笑得前仰后合,说兄弟你别逗了,你跟人家刘秀叫什么劲呀!第一,人家刘秀说这话时虽说是还没当皇帝,但人家是汉朝宗室,咱这成分跟人家比不了。第二,人家刘秀是念过太学的人,太学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学府,而且招生人数非常少,比咱们一千年后的哈佛耶鲁都牛,就是不当皇帝也是纯牌的高级知识分子。你呢!咱爹死得早,教你那两个字也早被你当馒头吃了,你说你跟人家差了多少?再有,我听说刘秀是当时出了名的帥哥,他往地中间一站,什么快男超男的都得靠一边儿,再看看你,也就是咱们家穷,买不起镜子,你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心里头不知道难受,可你哥我天天看着你还能有勇气活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快歇歇得了。
朱温虽然受了打击,但是他并不气馁,只是不好意思再对人说这件事了,就把那个张小姐的名字放在自己心里,早晚念三遍。本来这件事也就这样了,两人的条件差得实在是太多,再说那张小姐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许多年后朱温真的发迹了,而这个张小姐的家却在兵慌马乱中败落了,朱温在乱军丛中将她找到,果断的向她求婚,成功地重复了一遍当年光武帝的故事,后来张小姐做了后梁的皇后,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到了朱温二十六岁这年,黄巢大军正在围攻宋州,宋州离朱温的家不远,他听说此事,便对二哥朱存说:“大丈夫人生一世,自当横行天下,而今天下大乱,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久闻王仙芝、黄巢天下英雄,四海仰慕,不如你我二人前去投军,以咱们兄弟这般武艺,又何愁不能搏个功名富贵?”朱存也不甘心终老一生,听完当即表态:“好,那咱们说走就走。”接着兄弟二人拜别了母亲和哥哥,去了宋州投奔黄巢。关于朱温的事迹,以后还要大讲特讲,反复得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先说王仙芝和黄巢,两人自宋州一战后,再度分道扬镳。黄巢继续留在河南山东一带,王仙芝则转战于湖北安徽,各自攻城略地,表面上没什么变化,但这个时候,战争局面已经悄悄地向有利于唐朝政府的方向发展。首先,在乾符四年初,浙西起义军首领王郢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南)被唐军射杀,浙西大起义失败。王郢本是唐朝军官,因有战功而朝廷赏赐不当,激起王郢等人不满,随即率众发动兵变,进而演化成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郢起事是在乾符二年的四月,比王仙芝稍晚一点,但规模也很大,和王仙芝黄巢成南北呼应之势,有效的分散了兵力。他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唐朝国内的混乱局面,给王仙芝和黄巢的造反事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同年,唐朝政府于乾符四年初,同南诏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西南边境已经不再是唐朝的重点军事区域,使它能够集中精力对国内的农民起义进行武装镇压。不久,唐朝便将镇守西川的的高骈(pian音便)调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加强长江中游的防务。但对于起义军最致命的打击,还是要说诸道招讨草贼使宋威的离任。
宋威是草军的老朋友了,自从王仙芝和黄巢刚一起义,宋威就是唐军讨贼的主帅,但这个主帅是爱好和平的人士,一般情况下,只要草军不惹他,他也不会主动去找草军作战,往往是草军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草军要停下来,他也停下来,绝不主动惹事,能和这样的将军作对手绝对是草军的福气,可惜偏偏这样好的将军被朝廷给免职了。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宋威比较爱好和平,引起了宰相郑畋(tian音田)的极度不满。郑畋是僖宗朝里绝对的忠臣,眼看着宋威一天天的尸位素餐,坐视草军做大,忍无可忍,当即上书僖宗要求将宋威罢黜,还揭发宋威“欺罔朝廷,败衄狼藉。又闻王仙芝七状请降,威不为闻奏。”郑畋说得很有道理,但宋威是卢携保荐上去的,要是换下去不就证明卢携举荐的人错了吗?所以卢携当然要保。
郑畋和卢携虽然同为宰相,但卢携是田令孜的人,而郑畋没那么硬的后台,所以说话没卢携管用,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到了乾符四年的十一月,招讨副使,监军杨复光派人再度游说王仙芝投降,王仙芝鉴于当时革命的形势比较严峻,也没有能认真阅读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革命巨著,思想上产生了动摇,随即派尚君长等人去长安请降,这件事恰好被宋威知道了。
此时的宋威正为郑畋的弹劾而发愁,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感觉到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随即派人在颖州将尚君长等人劫获,然后扭送到长安,声称是自己在战场上擒获的。杨复光当然不会同意他的说法,上奏朝廷称尚君长等人是王仙芝派来请降的,两家各执一词,僖宗派人去查,也搞不清真相,没过多久,竟然稀里糊涂地把尚君长给杀了。
尚君长是最早跟随王仙芝起义的重要将领,立下战功无数,他的被杀引起了王仙芝的极大愤慨,立即对荆南(今湖北江陵)发起猛攻。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是个文人,根本不懂军事,人家向他禀报草军来攻时,他竟以为是妄言,丝毫不加准备,当时是冬天,汉水水浅,草军顺利过江。乾符五年正月初一,王仙芝率军突至江陵城下,一举攻下外城。杨知温这才得知已是大祸临头,吓得躲在府里不敢出来,在手下将佐们的一再要求下,这才出来巡视一圈,好在江陵城防坚固,山南节度使李福又亲自赶到救援,才把王仙芝赶跑。
江陵是长江中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他的几乎失守,使唐朝政府大为震惊。这回朝中百官纷纷把责任归咎给宋威骗杀尚君长等人身上,众口一词,卢携也保不住他了,正巧招讨副使曾元裕刚在申州大败了王仙芝,斩首万人,朝廷即命曾元裕替代宋威为招讨使,以张自勉为副使,组成了新一届讨伐草军的领导班子。
草军马上因唐朝政府的这次人事调整而付出惨痛代价,新官上任三把火,乾符五年二月,曾元裕在蕲州的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找到了草军主力,双方在此处展开决战,官军大胜,斩首五万余人,王仙芝突围不成,战败身死,从此草军正式进入黄巢时代。
日期:2008-7-3017:23:18
(9)
王仙芝的死对于草军的革命事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对于黄巢而言,这件事还得辩证地看。王仙芝死后,他的手下大将尚让并没有自立门户,而是率余部赶往毫州与黄巢会合,推举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设官置属。尚让的这一举动,不但壮大了黄巢所部的实力,更明确了黄巢在起义军中的领袖地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所产生的意义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黄巢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王仙芝既然已经死了,黄巢又称了王,那么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唐朝政府的重点打击对象,所以这件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全是好事,可以说既是压力又是挑战。
在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双方的实力。先从经济上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朝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绝对的第一阵营。但是,由于经过唐朝最后几位帝王的不懈努力,再加上连年的战乱、水旱、蝗虫,到了乾符五年的这个时间段,诺大个家底已经基本上败得差不多了。当时主管财政的兵部侍郎、判度支杨岩面对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无计可施,只好“辞极哀切”地连续三次上表请辞,表示自己“才短,不能济办”。要知道不管是在哪个朝代,主管财政的官儿都是肥缺,是多少人打破脑袋都要去抢的位子,可是此时的杨岩却这么坚决的要求辞职,可见唐朝的财政问题已经到了什么样的恶劣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形,唐僖宗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对杨岩的请辞“皆不准”。而黄巢这边,经济上的压力基本没有,这倒不是说他有钱,而是他不怎么需要钱。黄巢此时虽然也设置了官署,但没有根据地,基本上是属于走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打到哪儿又抢到哪儿。他手下的这些官员也都是带兵的,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搞福利,交医疗保险,有能耐抢去,没能耐死去,比较容易管理,所以他虽然没钱但是也没赤字,情况要好得多。
再对比一下兵力,这上面黄巢就和唐朝差得太远了。唐朝最早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相当于现在的义务兵,由朝廷从年满21岁到60岁成年男子中征选,分为十二卫六率,全盛时期有68万人之多。但那个时候当兵不比现在,不但不给安排工作,就连马匹,衣服,兵器都要自备,到了唐玄宗时代已经没有办法实行下去了。天宝八年,唐玄宗废除了府兵制,该为募兵制。即由中央下达征兵指标,由地方上自行招募,而到晚唐时期,藩镇的权利越来越大,可以截留中央税收,募兵人数也是节度使来说了算了。这样一来,人数上就不固定了,但是,由于募兵是要花钱的,所以兵员总数不可能有府兵时代多,也就是上限不会超过6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