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四)
其实我刚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非常的困惑,因为卢杞、赵赞、白志贞三人明明把德宗坑的这么惨,可德宗在面对李怀光要求诛杀他们三人时为什么还要选择力保他们?这着实令人想不通,对此我们也只能把原因归结于德宗利令智昏了,因为如果德宗不是利令智昏的话,怎么可能不会接受李怀光的正确谏言呢?事实上德宗在当初逃到奉天时,翰林学士已经婉转地向德宗提出劝谏了,虽然他没有像李怀光那样直接指名道姓,但意思也差不多,总而言之,之所以有今天的祸事,都是朝中的小人在作祟。然而德宗对此却说,这都是天意,不是靠人力所能挽回的。也就是说德宗认为之所以有今天的结果恐怕自他决定削藩起就已经注定了,绝不是区区几个奸臣小人就能造成的,这种时候非要拉几个人出来背锅并无多大意义,如果非要把这个责任推到某几个人身上,那也只不过是找几个替罪羊而已。
其实德宗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挽回点面子罢了,因为全天下的人都认为卢杞、白志贞、赵赞这三人是奸臣,可偏偏德宗却认为他们是值得信赖和重用的,那么问题来了,你说是德宗眼睛出了问题还是大家眼睛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求德宗杀了这三人其实也就是让德宗公开打自己的脸,承认自己的用人不明,很显然这是一向自视甚高的德宗所难以接受的。
况且,在德宗看来这三个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起码他们还是忠于大唐的,想当初泾原兵变的时候有多少大唐旧臣投靠了叛军,摇身一变成了伪朝的官员,而他们三人却始终不离德宗左右,在叛军叛乱的第一时间内就选择离开了长安追随德宗,奉天之难的时候他们也是一同陪伴德宗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尤其是宰相卢杞,他总是能在德宗受伤的时候及时站出来来安抚德宗那颗脆弱的心灵,要是没有卢杞这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德宗早被眼前的遭遇给整的精神崩溃了,你说德宗能离得开他吗?所以德宗在面临外界的舆论压力时,说死说活就是不肯罢免卢杞,当然随着要求卢杞下台的舆论呼声越来越猛烈,德宗还能够顶得住吗…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十五)
李怀光走后并没有按照德宗的要求前去收复长安,他在到达咸阳后就停了下来,然后频频上书给德宗要求德宗诛杀卢杞、白志贞、赵赞三人。李怀光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想要我收复长安可以,但是得除掉卢杞、白志贞、赵赞这三个朝中的奸臣,否则我绝不出兵。很显然,李怀光这近乎是在要挟德宗了,因此德宗对此是勃然大怒,因为你一个武将只管打仗的事就是了,朝廷内部的事自然有我来处理,轮得到你一个武将来指手画脚吗?然而问题是现在要求卢杞等人下台的已经不再是李怀光一个人了,更是朝中众多大臣共同的呼声,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德宗最终也只能作出让步了。
建中四年十二月,在众人的要求下,德宗只好下诏将卢杞、赵赞、白志贞三人贬官,将其发配至边远地区,使其远离朝廷,就这样,一代奸相卢杞总算是倒台了。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提德宗朝时的党争了,事实上,德宗朝时除了外部的藩镇之乱外,朝廷内部的党争也十分地激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杨炎与刘晏之争,杨炎为代宗朝时权相元载的余党,后来元载倒台,杨炎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朝廷贬官。而刘晏则是唐代著名的理财专家,曾参与过代宗诛杀元载一党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杨炎在被德宗启用为宰相后便趁机对刘晏展开报复,最终在杨炎的诬陷之下,刘晏含冤而死,但此事在朝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不光朝中有许多大臣挺身而出为刘晏鸣冤,就连当时的藩镇大佬时任淄青节度使的李正己也站出来上书朝廷要求德宗调查清楚刘晏之死的真相,严惩杀害刘晏的凶手。而杨炎也因为做贼心虚,一时情急之下居然派人到处扬言刘晏是德宗杀的,与他无关,把刘晏之死的锅全扣在了德宗身上。因此这不得不说是一出昏招,从而引起了德宗的极大恼怒。因此后来德宗就启用了卢杞为相,以此压制杨炎,而卢杞在上台之后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杨炎网罗了众多罪名,然后怂恿德宗将其发配,并派人在路上将杨炎杀死,至此朝政就为卢杞一党把持了。
不过自此卢杞上台后,大唐就一日不如一日了,藩镇叛乱的形势愈演愈烈,因此尽管他始终还能得到德宗的信任,但最终在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下也只能黯然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