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部关于西夏的作品,可一直没找到适合我的方式,当有一天看到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我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当年明月写了三年,我也看了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一边看《明朝那些事儿》,一边在构思自己的西夏史书,现在,我想是时候动笔了。
老实说,我对自己的计划的难度还是有充分认识的。西夏于公元1038年建国,先后与宋辽、宋金鼎立,立国近两百年(实乃190年),直到公元1227年才被新兴的蒙古帝国所灭。这么长历史的地方割据政权,一直以来却是我们历史研究的弱处所在,何则?因为与西夏相关的史书实在太少。西夏长时期与辽、金、宋鼎立,元朝人在纂修前朝史书时,只纂《辽史》、《金史》、《宋史》,唯独不给西夏写一部地位相同的专史,只在三史中各以少量篇幅专门记载西夏史事,例如《辽史》中只有《西夏外纪》一卷,《金史》中只有《西夏传》一卷,《宋史》中只有《夏国传》上、下两卷。正因为如此,国内关于西夏史的研究困难颇大。
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想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夏历史都有困难,更别说一般人了。我想要尝试做的,就是把我所掌握的西夏历史,用尽量通俗、诙谐的语言来告诉大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了解一点西夏历史,仅此而已。
本文主要参考的史料,除上面讲述的三史中的相关史料外,还采用了《元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相关史料,以及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吴广成的《西夏书事》、戴锡章的《西夏纪》等史书。
为了对读者负责,本文为正说历史,所采用的史料可信度都很高。为充实本文内容,我在充分利用现存史料进行直叙的同时,也会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加以合理的推测和揣摩,这一点有必要说明。
本人才疏学浅,接触历史的时间虽然不短,但是系统开始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是很短的,因此,文中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帮我指出来,我在此诚挚感谢!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王国,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历史文献中对党项族的最早记载始于南北朝末期,《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都对党项族有专门的记载。党项族曾长期居住在今青海、四川、甘肃境内的部分地区,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隋开皇五年(585),党项族大首领拓跋宁从率领其部落至旭州(在今甘肃临潭境内),请求定居下来,杨坚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大将军的官号。
李唐代隋以后,党项族加快了归附的步伐。唐贞观三年(629),党项族首领之一细封布赖率部归附,大受优待,其他党项部落闻风而起,纷纷归附。但是一个叫拓跋赤辞的党项族大首领和吐谷浑王室通婚,相互关系密切。贞观八年(634),唐朝大将李靖等率唐军进攻吐谷浑时,拓跋赤辞帮助吐谷浑作战,进行顽强的抵抗。后来实在打不过李靖,才率部投降。唐太宗赐其姓李,设置静边州等州用来安置拓跋赤辞的部落。拓跋赤辞死后,他的侄儿拓跋思太继承了他的职位,任静边州都督。思太死后,继承他职位的儿子守寂被唐玄宗封为西平公。安史之乱,守寂因战功被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死了以后还被追赠为灵州都督。守寂的孙子拓跋乾晖曾经担任过银州刺史。
唐咸通十四年(873),乾晖的孙子拓跋思恭占据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自称刺史。思恭因镇压黄巢大起义有战功,唐僖宗升他为夏州节度使,复赐其姓李,封夏国公。从此以后夏州拓跋氏便称为李氏。夏州地区也获得了“定难军”的称号,统辖夏(今陕西横山西北)、绥(今陕西绥德县)、银(今陕西省榆林市南)、宥四州地方,成为了藩镇,这是夏州政权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夏州李氏政权为保存实力,避免卷入内战,在名义上先后对统治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各政权保持着臣属关系。后汉乾佑二年(949),后汉政府把静州(今陕西米脂县北)隶属定难军,夏州政权的辖区增加为五个州。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当时夏州政权的统治者李彝殷随即表示归顺。李彝殷之后,他的儿子李光睿(后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光”为“克”)和孙子李继筠都曾为北宋立有战功。李继筠死了以后,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任定难军节度使留后(留后,即代理)。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李继捧的这个代理定难军节度使,其实当的比较郁闷。
按说李继筠死了以后,这定难军节度使该由他儿子当,可李继筠的儿子当时还太小,实在难以担当如此重任。众部下一合计,那就让他弟弟继捧来当吧。就这样,李继捧就被推举为代理定难军节度使了。
可是李继捧当定难军节度使,有些人是有意见的,比如李克远。
李克远是李继捧的族叔,生性彪悍。宋太平天国二年(977)宋太宗亲征北汉的时候,李继筠派当时任银州刺史的李克远和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蕃汉军队向太原进逼,以张大宋军的声势。虽说一路上没打什么仗,光打酱油了,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谓的军功还是有的。他在李氏集团内部算是一个强权人物,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李克远自己想当定难军节度使,他觉得李继捧嗣位不能服众,于是和弟弟李克顺一合计,干脆反了算了!俩人当即整顿兵马,准备偷袭夏州。
当时夏州算得上是李继捧的统治中心,他本人就住在夏州城里。李继捧的情报工作搞得比较好,李克远兄弟俩准备偷袭夏州的计划被他事先知道了。他当时听到这个情报吓了一大跳:好不容易当个节度使,屁股还没坐热,叔叔们就起来造反,这还得了!吓完了,点集兵马到城外去打埋伏。
叔叔们要造侄儿的反,叔叔们不仁,也别怪我不义了!
可怜的李克远和李克顺兄弟俩,以为自己的偷袭计划能够成功,这个时候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朝夏州城赶。
这是一场标准的伏击战,战斗过程我就不讲了,讲了也没啥意思,直接讲结果吧:此战,李克远和李克顺率部进入了李继捧设置的伏击圈,俩人战败而死,其部下也或死或降。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八月的这场叛乱就这样结束了,李继捧虽然取得了平叛的胜利,但是仍心惊不已:连叔叔都不值得信任,何况其他人?
不过总算平定了叛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一段好日子了吧。
可能李继捧要失望了,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李继捧的族父、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向宋太宗上表,说李继捧不应当承袭定难军节度使的职位。
李克文也想当定难军节度使,他在给宋太宗的表章里请求朝廷派一个皇使,和他一起到夏州,诏令李继捧离开节度使的岗位,到京师朝见天子,这样就算李继捧不想去,也不得不去了。
收到表章,赵光义很高兴。正想着怎么解决夏州这个藩镇呢,机会就来了,机会来了岂能让它溜走?他立即下了道圣旨,命令李克文和宋将尹宪同知夏州,李继捧入朝觐见。
李继捧实在不想去,他就想当个土皇帝,好好过几年安稳日子,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愿望,如今也实现不了了,这叔父李克文和朝廷使者天天催着自己赶紧启程,看来不去不行了。无奈之下,李继捧只好率领家属,跟着皇使到汴京面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