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的话还没有说完,接着说。(请@遁地行和贵领导原谅,“大情绪”还需要少待。)
-----------------------------
有的LES伴侣是在面对一些现实的压力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冲突。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面对家人。
我前面说过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仅T有这样的压力,P也有。
我们沿着“心理”的思路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一个人多大程度上“独立生活”,并不只表现在“是否搬出来住”“是否经济上自给自足”,而取决于“怎样对待父母亲戚”。
因为就如同 @大刀客的袖子 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心理断乳期。
传统的社会形态(无论中外),传统的教育,使得女子“向家”,之所以传统社会要女子出嫁到配偶的家中去呢?其中也有一个经验性的原因,就是女子对于生养自己的娘家充满感情的偏向。这使得从上古时代“抢婚”发展而来的婚姻制度,会选择女子出嫁,这样一旦女子生育子女,会更多倾向于自己所建立的新家庭。
相反,雄性无论怎么建立家庭,其对外界的探索征服心理会常常存在,如果说“偏向”,则是偏向外而非内部的某一部分。(这些是从一个二十世纪初的人类学著作中看来的,原文不记得了,大意如此,或许不准不全,姑妄听之。)
那么女子的心理断乳期,就在于与自己的伴侣一起生活。
如果,一个女子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程,那么她就会走向成熟,否则,她就只是“mammy’s baby”(美国青少年电影中嘲笑乖孩子的话,借来一用)。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那句话:自我的判断。
不要把自我的价值维系在“被爱”这个唯一的坐标上,更不要把“是否接受你的性爱选择、生活方式选择”理解为“家人对你的爱”的标志。
一个人是不是有价值,取决于她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社会的整体需要,当然包括道德。(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政治书上的话,@_@)
无论你是不是Les,是P/T还是不分,都无所谓。你是不是为这个社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你是不是凭借不伤害他人的劳动获取自己的收益;你有没有以主动伤害别人为目的做事、你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是否影响了公共环境的舒适……这些才是判断的标准。
你如果这些方面都给自己正分数,那么你估计还不是圣人,但肯定不是罪人。
在这里面没有“是否获得父母的爱”。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出于社会伦理和血缘亲情,我们完全可以把父母“对待我们生活方式的态度”这件事抛在一边,而主动去爱他们。
杨振宁先生当初入了美国国籍,他父亲也非常不赞同,但这不妨碍杨先生继续保持对父亲的敬爱和孝心。这样涉及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大事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和谁“三餐一宿”的家务问题呢?
有的朋友说,那么你是鼓励我们出柜了?
非也。
我认为,“出柜”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是好的选择。具体的理由我前面已经说过,不赘述。(总体上要考虑双方的关系、周围人际关系、对方的理解程度、对方的心理承受程度、出柜的必要性等等。)
我至今没有向我的父母出柜。如果事情发展到了非要出柜不可的程度,我一定会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我的爱人。
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人,不是父母的头发:想长就留、想短就剪、想变色就染。
父母生我,并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我有这种取向,也不是什么人为作祟的结果;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此而已。
天要下雨,我有何辜?
我清晰自己和家人的心理界线,也清晰无论他们是否因此不再爱我,爱他们都是人伦天性,我会继续关心、照顾他们。
一旦到了那样的地步,我会不介意我父母把握的东西扔出去——无论是因为东西,还是因为送东西的人;我会不介意我父母对我态度不好——无论是因为他们心情不好,还是对我不满。
就如同很多不被接受和祝福的异性恋婚姻一样,如果到了那样的地步,我只能那么尽义务式的表达我的爱了。
当然,谢天谢地,我们现在没有到这种地步。
因为我放弃了让双方面对这种局面的可能,但,同时,也放弃了被他们接受我、祝福我的机会。我们就是这样,无论父母是否100%满意,我们都送东西、说好听话、嘘寒问暖……做我们能做的罢了。并且,我真正心存敬意和感激,即使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他们并不能接受我们的性取向。
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我价值判断的“独立”,才是真正的“自立”,才能处理妥当,也才能给伴侣信心,给伴侣安全感。而且,这,是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