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两人的生活花销方面不量入为出,那么就会捉襟见肘。不管这些钱花在谁身上,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迟早都会抱怨——你自己或者你的伴侣。
当两人感情出现问题,或者只是生活上出现摩擦,这些本来和感情没有关系的破烂事就会搅合进感情里来,把两人的关系一点点拖得千疮百孔,把爱侣变成怨侣。
年轻Les刚刚自己谋生,收入不多,这一点尤其重要。很多T要年轻的时候耍排场,然后几经沧桑之后再来抱怨自己“为对方花了多少多少钱”,这太龌龊了。
很多年轻伴侣刚刚在一起,感觉好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自己做学生、当女儿时代的消费习惯不改,彼此都觉得对方花销太大,闹崩了,再来抱怨彼此追求物质,抱怨社会太现实,这也太猥琐了。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提倡物质、鼓励消费的时代,小时候,父母也习惯用物质奖励女儿,长大了也有向父母伸手的时候。可是Les必须要“自负盈亏”,在年轻伴侣之间,彼此沟通好这一点,一起节俭起来很重要。
这种问题,处理不好关乎幸福和未来,不是P耍个小性子或T想要个面子的小事儿。
双方的经济收入很多时候不平衡——这本来很正常,也不一定就是谁无能,也不一定就应该谁多承担——一旦花销不加节制,影响了生活,就会让这种收入的不平衡变成心理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两人的关系。
所以甭管俩人收入多少,日常的开销,应该以保证生活基本质量为唯一标准。
如果两人想要为未来谋求更好的生活,或者就是谋求更稳定一点的生活(比如拥有自己的房子),那么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在国内Les伴侣的关系是不受婚姻法保护的,所以,债务问题,投资问题都要特别慎重,考虑怎么借助其他法律来处理。
如果两人感情好,一起买房子、车子,投资或者向银行贷款,那么怎么保证两人的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让这些问题伤害彼此,不让这些问题成为加剧感情裂痕的因素呢?
最好的办法:双方明确责任利益,立有文书,保留好各种契约、发票和收据。
这种问题上,有时候双方对待投资的态度不一样,有分歧怎么办呢?
还是,要“量入为出”。
我家老爷说的,三分之一用来投资,三分之一用来备用,三分之一花。
如果俩人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就谁主张投资就用谁的钱,但是严格遵守一个投资和收入的比例,不冒进,如果借贷也必须说清楚就是她自己的个人行为。这样真有了风险,也可以有一定基本生活的保证。
——有感情的时候,其实谈钱不伤感情;不谈钱,一旦有了问题,感情也会被连累。
上面是说总的原则。
接着说说我们家务的处理,作为一个例子,提供给大家思考。还是那句话:以我所知,启你所思。怎么办,在你。
我们俩收入不高(别以为吃皇粮就轻松富裕,皇粮管有不管饱),给帝都平均工资拖了一点儿后腿,还好,总算缴上税了——房子?茅房我们也买不起啊。
我们俩的生活习惯比较简朴。对现在流行的所谓奢侈品一窍不通,不感兴趣。对出去旅游有心无时间。
她对吃穿方面比较注意舒适度,衣服鞋袜比较挑剔品质,比较坚持自己喜欢类型,因此家里的采购主要是她。
所以,除了一些从我账户直接扣除的固定项目,家里日常的开销绝大多数都是她的工资支付。
那么我做什么呢?我的收入主要负责“备用”和“投资”。
我家老爷教女有方,他一直教育我要有“应急储备”,家庭收入不能全部作为投资或者花销,一定要有一笔钱等在那里以防万一,万一不发生,绝对不动。
有人会说,啊,你这是借口,你的钱等于都不用光花人家的啊!
还真不是。
因为——我们有契约,如果发生了什么,我的钱她有份。我们也都已经立了遗嘱,用这个来确保婚姻法不给我们的保障。
这个家的价值是我们俩共同创造的,不管发生什么,她的付出都会被承认。
当然,人谁没有点儿花钱的癖好呢?
她喜欢新的电子产品、相机什么的。我呢?主要就是书。看上的不多,但是书一般都比较贵。
这方面我们彼此有条件地互相鼓励。如果太贵,我们自己首先会否定掉。如果还能接受,或者在短期内我们有办法补上这个花销的话,那么就支持对方的兴趣。总之,自己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但是如果有能力,就支持对方。其实很多购买项就这样被自己给否定掉了。
我们从来不为了挣钱而撺掇对方去做对方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
我们虽然不太出去旅行,但是,每年总有几次“奢侈”的事情。比如,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赛事,或者比较难得的高档演出,我们会订很好的位置,享受一下;会去价位比较高比较小众的一些餐厅订位子二人世界一下,等等。:-)
因为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都好,所以没有太奢侈的物质欲望。
我们不能作为什么标准,大家各抒己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