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天要过节了,我想说几句过节的话。
未来,中国Les的前途是光明滴~~~~~!(这句话够喜庆吧?:-))
我不善于鼓动造势,我还是说理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这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由有因有果的,都是由发生的根源和发展的条件的。Les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个我学问不够,我说不清(有待有识之士来给我们长长学问啊——求教育)。我能说清的就是这个“发展条件”。
你要是翻那些古代典籍,你就会发现,这种中国古代的女同现象,多数都是发生在几种条件下的:一、深宫或大宅;二、青楼或梨园。总之有这么一特点:这些地方女子扎堆儿,而且都不是靠常规劳作去谋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古代,农业社会,基本上是靠体力谋生的。就是男子,也是贩夫走卒居多,衣冠缙绅是少数。所以,不仅是不给女子自立的机会,也根本没有什么女子靠常规劳动自立的可能。
不仅中国,就是外国,也差不多。很少的古代女同性恋名人,那也都是文学家、艺术家什么的。
所以,古代的女同没有给社会历史留下太多深刻的痕迹。(倒是在春宫技术上有很多记载、图片,也是贡献。)
可是现代社会变啦。
如果你认真钻研一下英国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小说,你就会发现,那些小说里有很多“疑似”女同关系的情节,就连阿加沙?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也有。这里面有个缘故: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男人毁得够呛——青壮年少,而且经历摧残之后,质量差,然后呢,女性在战争中被迫从事许多以前专属于男人的工作,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提升了自信和自觉。然后,Les就有了发展的条件。
那么我们现在呢?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没有战后、男人少这种情况),但是,总的形势相似: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抚养孩子变得十分昂贵,使得教育孩子变成家庭第一任务,使得新生代变成一个家庭的唯一精神和情感去向。
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男女平等。
你不信你看,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的女孩子,那哪有个女孩子样儿啊?不管是外国的淑女风范还是中国的传统闺范,我们的姑娘们都一脚踢开,大踏步走向个性张扬、“野蛮女友”状态。社会风气一定程度还吃这套——《我的老婆是大佬》!
而且你会发现那些结了婚的小两口儿,过年也有“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现象——谁都是一个,谁比谁金贵啊?
你会发现,你的周围,不管是女孩男孩,家里都玩命栽培,就想成龙成凤呢。
如果你到那些高中的名校里面转转,尤其是城市里的那些,你会发现,无论文理,那教室里绝对阴盛阳衰。你翻翻这七八年的报纸,那各省各直辖市的高考状元,男女比例绝对均衡,可能有的地方女生还占了优。那名牌大学的社会活动里,女生声音大、活跃,男生都“低调”得多。
然后,你还会发现,你的工作依托电脑、智能化的工作越来越多,需要卖力气、出大汗的越来越少。你会发现女白领们个个儿巾帼不让须眉,在名利场上,那也是“一‘妇’作难,众男俯首”。男人常常不得不在上电梯的次序啊,争论时的嗓门啊等问题上用“谦让”表现自己的胸襟;在换纯净水啊、搬单位发放的福利奖品啊等时候用“力气”表现自己的雄性特质。——而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需了。
女人,越来越可以脱离男人生活了。
房子——中国人心头最大的疼痛。法律基本的态度是 “谁买的归谁”(这么说粗梳了一点儿,当然有很多具体的操作限定和解说,继续求教育)。这就意味着,生一儿子和生一女儿,只要家里经济够水准,那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反过来,没有经济依托,男人也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女人,如果有足够的生活资源,那么没有男人,也可以生活得好。
在教育上的平等,使得男人在社会劳动的竞争中,不再具有垄断性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男人缺失了垄断性的优势,使得女人有了选择的权利。
还更别说中国的社会正在越来越开放,什么的。
没错,现在和未来,中国男人比女人多很多。从个体层面看,这当然意味着有更多的男人来竞争“女人”(就像有些T担忧的那样),但是,从生活实际看,并不是“是个男的就成的”,不然就不会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的“剩女”了。而且,这会让那些真正爱女人的女人留下来,那些“因为没有男人”而转向的女人会减少。
没错,现在就业领域还有很多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所以,我说的是“未来”。
现在社会上多少反对各种“歧视”的声音啊?现在哪哪儿不要求个“权利”啊?就连小区里老头老太太,还为了谁使用太阳地儿的权利争呢!(老头要求在太阳地儿下棋,老太太们要求在太阳地儿晒被子和自己,结果,老太太们胜利了。)
反对着,反对着,要求着,要求着,事儿就好了。
我说“未来”,还有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