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很多人都喜欢出去玩。我却选择留在家里,哪里都不去。陪伴家人,和亲朋好友叙旧,附近爬爬山,打打球,喝喝茶,唠唠嗑。
三十五岁以前,憧憬欧洲,膜拜美国,在国内的旅游,要不就是新疆,要不就是西藏,再次的也要到敦煌,漠河。离我们的生活越远越好,如果不是这样,好像显示不出个人的志向和品味。
其实,有句话说得也挺好:熟悉的当方没风景。四十岁一过,感觉最好的生活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安健康,能吃能睡,能说能笑,这已足以。至于年轻时渴望的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财色兼收早就呵呵,呵呵,呵呵了。
昨晚,带着几分酒意,陪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看了红色经典的老电影《柳堡的故事》,踏遍千山万水,见惯春花秋月,最终发现,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不外乎就是:真实…善良…然后才会美好。
小时候,看老电影只关注哪个是英雄,哪个是坏蛋,战斗场面的激烈程度。对于人性和情感是完全无视的。
《九九艳阳天》这首歌打小就很熟悉,因为当年我们村还没有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压力还没那么大,我的父亲也算上是半个文艺青年。他上过初中,断文识字,稍通乐理,会自己动手做竹笛,能把这首旋律优美的曲子吹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记忆中那年我才六岁多,不够年龄上小学。家里没人管我,只好跟着父亲到一个林场“干活”。(他是场长)白天混在来自十几条村抽来的三十多个男女青年中间,看他们在一起建棚搭架,伐木砍柴,割草放牛,闲暇时常常有人来逗我,玩得不亦乐乎。
吃过晚饭,大部分人都走了。山谷里一片安静,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拿出他自己做的竹笛,吹上几段。《东方红》、《浏阳河》、《红星照我去战斗》,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九九艳阳天》,尽管那时还小没有太多的感受,可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在山谷里飘荡的时候,在我幼小的心里总会荡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的涟漪…
直到出来工作好几年以后,看了崔永元拍的纪录片《电影传奇》,里面详尽地介绍了一段美好真挚的爱情故事,才渐渐明白人世间往往是真实、淳朴、含蓄的感情才是最动人的。
尽管是拍于1957年各种电影技术都处于非常简陋粗糙的年代,尽管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的第一次执导,尽管是画面模糊情节简单的黑白片,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影片带给观众的那份真挚淳朴,含蓄隽永的美好。
看看,这里杨柳低垂,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小河弯弯,无声地蜿蜒向远方;简易的木桥,疏落的村庄,悠然的风车,九九艳阳映衬着蓝天白云,还有那河道纵横,阡陌相连,蛙唱蝉鸣…多美的一幅江南水乡淡彩画(可惜是黑白)。
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在一众高大全的主旋律电影中显得弥足珍贵,犹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格外夺目。
影片的最大贡献在于以革命为主题的战争年代,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战争的激烈场面,弘扬革命军人的英勇果敢,而是从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展现了年轻人青春勃发,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
一个是会写字描花,杀敌勇敢,英气勃勃又善解人意,还会唱“九九艳阳天”的副班长。
一个是眉清目秀,身段婀娜,性格温婉,恬静秀美,插秧薅草什么农活都会干的房东女儿。
风景如画的村庄,温暖灿烂的艳阳天,年纪相仿同样情窦初开的花样年华,两个年轻人就这样相遇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生手生。大半年不写字了,坐在书桌前,只感觉眼睛发涩,看不清字迹(老花),手对笔的控制也差了很多。寇海洋,你是不是忘记了你好歹也做过老师的啊!
有位哲学家说过:只要你愿意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读书写字,不是一辈子的事吗?关于学习和锻炼这件事,你应该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