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长同志想到的
其实,这个所长同志,真的不算是个相好,顶多就是炮友而已。
关于这个所长同志,和我确实也有些渊源。
因为和他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纠结的思想斗争过程。
人是群居动物,孤独寂寞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可以互相取暖,互相慰藉。
辞职回老家好些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前的同事和朋友渐渐疏远。
中国人总喜欢感慨“人走茶凉”的无奈,其实这是自然现象。
人除了血缘带来的天然关系之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形成的关系,这些关系会随着彼此的利益密切和重要程度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利益当然不仅仅就是物质上,也有很多是情感上的,彼此互相利用,或者彼此需要。
人是感性的动物,自然有一种情感保护的免疫系统。为一切不幸发生的事情找到最好的借口,寻求自我安慰。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坚强勇敢地活下去。
老家是个县级市,很小。
人口不多,自然资源也匮乏,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感觉周围的一切变化依然不大。
街道还是那几条街道,人也还是以前那些人。
人不多自然竞争就没那么激烈。工业不发达,外来人口也就少,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的原居民。人们也习惯了这种缓慢的生活节奏,尽管中国很多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而这里始终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这是不幸,也是幸运。
因为商业程度不高,赚钱的机会少,有本事的本地人走了,有本事的外地人不会来。
人少污染不重,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好很多,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反倒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温馨。
刚开始,我就像贾宝玉刚搬进大观园一样,感觉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
偶尔认识新朋,偶尔拜访旧友,有时读书写字,有时爬山打球,或者品茶观雀,或者种菜养花,老少亲人围绕在身边,在外漂泊近二十年,好不容易放下一切,有了共享天伦的时间和闲情。没有工作上的种种焦虑纠结,似乎一切都心满意足,从此不再像从前那么寂寞了。
就像很多一线城市的精英阶层,觉得大城市压力太大,快要把人逼疯了。当年龄渐长出现职业倦怠,事业发展难以突破瓶颈,并且有了一定物质基础,有一部分人选择了逃离北上广深,到处寻找一隅远离尘嚣俗世的桃花源,渴望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无情的,大城市虽然竞争激烈,但意味着有更多公平的机会。大城市的房价高是因为这里的房子有更多的附加值,假如在沙漠里有一个孤独的大城堡,你愿意去住吗?
小城市虽然竞争不激烈,但是讲究的是人情和人脉,规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远远不及大城市。如果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你晋升的机会将会微乎其微,因为好的资源早早就被这些被这些人霸占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有权有势的官一代和富一代很早就未雨绸缪,为他们的第二代铺好前途了。
最好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博物馆,最好的医院,甚至最优秀的人群都在大城市里,只有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变得更优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小城市小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这里的情况可能远比你想象可怕。甚至连看个感冒,做个小手术,你都被迫跑到大城市的医院去。
关于下一代的教育,你肯定会因为小地方的落后教育而抓狂。没办法,优秀的老师是不会留在经济落后的地方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再正常不过了。最近一篇《私立高中是如何一步步绞杀公办高中的》文章刷爆了各大网站,触目惊心的教育现状再一次证明寒门难出贵子的残酷现实。
大城市和小地方。
得失之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丛林法则在人群里同样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世界上,或许没有什么感同身受这一回事。
很多事,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那种滋味才会刻骨铭心。
曾经有一段时间。
不知道是身体出现问题还是心理出了状况。
万籁俱寂的深夜,尤其是凌晨时分,时常会被噩梦惊醒,只感到心跳得异常快,快到跳出胸腔,身体似乎悬浮在一个黑洞中,周围茫茫一片,连灵魂都无所依托,一种巨大的恐惧吞噬了全身…
黑暗中,摸索起来打开台灯,昏黄的灯光亮起的瞬间,依稀能辨别自己还尚在人间。
尽管,旁边的房间睡着已经是耄耋之年的父母。
但,那种被世界遗弃的孤独和恐惧依然强烈地包裹全身。
无数次曾经想过,万一在某个深夜突然猝死的情形。
脑梗,心梗,中风…这些人类健康杀手从老年人群慢慢过渡到中年人群甚至青年人,身边熟人年纪不大猝死的案例让人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老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许留人到五更。
对于死亡的恐惧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再到坦然接受。
让自己理性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似乎心有不甘,人到中年,总感觉还有很多事还没有做,还有很书没有读,还有地方没有去,还有很多人没有遇上,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
忐忑之中,
致电给已经皈依佛门的大学师兄,请求指点迷津。
“不要将自己包裹得太紧,多接地气。”
“要我去约炮吗?”
“人的身体和情感都需要慰藉。”
因为师兄的一番话,我认识了一个炮友—所长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