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夜
龙斌说的好地方其实是他老乡开的一家琴行。
他的老乡四十出头的样子,姓汪。我管他叫汪老师,个子不高,留着一头披肩的卷发,很有艺术家的风度。听说他原来是龙斌老家一个市级歌舞团的乐师,各项乐器都玩得很溜。因为嫌弃团里的工资低,演出市场又低迷,一气之下就跑到广东来发展了。
刚开始是做培训班的老师,后来有点积蓄就自己开了这家琴行,平时也开班上课。生意还可以,工作也很随意,日子过得挺逍遥的。
“小寇老师,平时也喜欢唱歌吗?”
“还行,因为唱得不好,所以平时一般只喜欢唱给自己听。”
“嗯,这就对了。唱歌就是应该是这样。职业鼓手才是唱给别人听的。一个普通人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真喜欢唱歌的,那就应该唱给自己听。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情趣,满足自我。而不是为了比赛,拿奖,演出,挣钱。”
哈哈哈哈!
“你老小子就知道扯淡,说得那么高尚,那你还跑出来干嘛?”龙斌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汪老师的话。
“嘿,你丫还别不信,等我挣了点钱,什么都不要。马上回老家去,在乡下买十几亩地,建几间大瓦房,房前屋后,种菜栽花。天天看书喝茶,弹琴唱歌…”
汪老师年轻时在北京上学,所以话音里常常出现些北京方言词,听起来很有意思。
“挣点钱?这点到底是多少啊?两百万还是五百万?”
“这个嘛?要看具体情况啊!”
“哈哈,具体情况就是你老小子挣了五百万,又想着一千万了,这世道谁会嫌钱少啊?”
“那…也是,那就不管了,有钱就挣,有酒就喝,有歌就唱!”
“哎,这就对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唱歌!”
看龙斌和汪老师斗嘴的样子,真的有趣。
龙斌的交际能力确实不错,私底下就喜欢插科打诨。和别人开玩笑,总能把握分寸,既能逗乐子,又不伤别人面子,难怪他那么多朋友。
“小寇老师,来,我先试试你的嗓子。”
汪老师坐在钢琴前,很随意地弹出了一串音符,他让我跟着音乐发声练习。
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
“来,你自然站好,放松身体,尤其是你发声时,要注意收紧小腹,尽量打开口腔,让声音共鸣。”
我反复试了几下,不得要领。
“你没有经过发声训练,找不到感觉很正常。没关系,这不是一年半载的功夫可以练就的。但是如果你真喜欢,那就要掌握方法,持之以恒坚持练下去,那就会有效果。”
“那,我的声音主要问题在哪呢?”
我有点沮丧。
“第一,你的声音比较单薄。基本没有共鸣腔,只有中音区,高音区上不去,低音区下不来。”
“那要怎么改正?”
“首先要学会打开口腔,然后用腹腔联合呼吸,接着发声的时候要做到三腔共鸣,口腔、腹腔、鼻腔,高境界还要加上脑腔。”
“哗,好难哦!”
“当然难啊,全国十几亿人口,有多少人会开口唱歌,又有多少人可以靠唱歌出名,又以此为生的?一学就会,那人人不都是歌唱家了!”
龙斌看我说,“对啊,就像中国的书法一样,多少人会写字,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写得好,靠卖字为生呢?”
嗯,说得在理!我做老师的怎么还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吗?
任何一个技术性的领域,要能成为里面的佼佼者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除了正确的方法,还要三五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不断地练习才能学有所成。
很多行业都有一万个小时定律,说的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里花上一万个小时以上,那么你就基本上掌握了里面的专业技能了。
“不过,唱歌嘛,不要求有多专业,你喜欢唱就好,来我给你伴奏,你挑一首喜欢的歌。”汪老师望着我,眼里有鼓励的意思。
“嗯…平时,我比较喜欢唱民歌。要不,来一首民歌吧!”我迟疑一下。
“没关系,挑你拿手的唱。”
“好,那就来一首《草原之夜》吧!”
“呦呵,有点眼力界啊。《草原之夜》这首民歌堪称中国的小夜曲,很有味道。来…试试啊!”
汪老师的钢琴真弹得不错,比以前的冯丽丽最起码好上两个档次。所谓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由于《草原之夜》这首歌我平时听得比较多,练得也多,在节奏的把握上还是有基础的,所以能基本上按照钢琴的旋律唱下来了。
一曲下来,我的脸涨得通红,明显气息不足。
龙斌看着我直乐:“不错,不错,挺好的。”
汪老师也点头称赞:“小寇,看不出你还有点唱歌的小天赋。乐感很好,模仿能力挺强的。”
“是吗?”
“那当然,你看啊!很多人没有乐感的,张嘴就唱了。基本不会跟着音乐的旋律走,前奏和节奏过门也不会听,更不会踩点了。你虽然第一次听我的伴奏,但最起码没有差多少,把整首歌还是大致顺下来了!这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就很不错了。”
“哈哈,孺子可教也!哈哈哈哈!”
龙斌一听到这个表扬,高兴地在我脑袋上翻来覆去地揉了几下:“怎样?小子,我这老乡有水平吧?”
“专业水准,确实是!”
“那啥,老汪再来指导一下,更上一层楼,呵呵!”
龙斌带点潮热的手掌落在我的脖子上,顺势还不忘捏了好几下。
妈的,搞得我好像是他大侄子一样。
“嗯,小寇你的声音偏单薄,所以上高音时要注意,不能扯着嗓子来喊。越是高音声音越要小,通过气息来发声。而且,头不要扬起来。来,你跟我做。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汪老师耐心地教我。
我提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学,感觉被专业老师指导就是不一样。
龙斌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他那眼光里仿佛包含着许多情意,随便一瞥就能感觉到,这让我心里暖洋洋的。
暂且不管是出自哪种感情,能被一个人这样关心着就是莫大的幸福。
他在乎你的喜怒哀乐,在乎你的一举一动,愿意照顾你,逗你高兴,难道这还不够吗?
汪老师还给我讲解了有关《草原之夜》的一些资料。
《草原之夜》是1959年拍摄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也是中国民歌经典,至今久唱不衰。这是一首深为群众喜爱的中国式的“小夜曲”。词曲作者曾于拍摄影片时同去新疆一个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军垦农场深入生活,一天傍晚出去散步,听到草原的篝火旁传来维族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深受感染,立即写成歌词,并根据当地流行的蒙古民歌素材编曲,成为蒙古民歌的经典力作。
《草原之夜》的作曲家田歌,《草原之夜》使他一举成名,这时他才21岁。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田歌参与其中,从而与此片的导演张加毅相遇了。
张加毅带着包括年轻的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了新疆,他决定要在这部新的名为“绿色的草原”的纪录片中,记录兵团精神,弘扬军垦文化。
张加毅在考虑如何给这部记录片配上一支相宜的主题曲,因为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呢?
在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里,张导演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他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够真正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于是导演自己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写完之后,张加毅把歌词交给了田歌。年轻的田歌欣喜不已,四十分钟以后,田歌就把词填好了。当着张加毅的面,田歌反复唱了四五遍,深深地打动了张加毅。
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片子的主题歌,1985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教材,并称它为“东方小夜曲”。
“李双江是这首歌的原唱者,但是我并不喜欢这个版本。年代关系吧,政治味有点浓,阎维文版本我也不太喜欢,过于阳刚,缺少人情味。我最喜欢版本是关贵敏唱的,虽然他的名气没有他俩大,但是他唱出了那种小夜曲的味道。来…我给你唱唱我的《草原之夜》。”
房间里格外沉静,汪老师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好一会他才缓缓睁开眼,两手一扬然后轻轻地落在琴键上。
伴着水波似的音乐他那把沉实的男中音响起来了: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耶.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哎.
等到千里冰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耶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当房间里的琴音的最后一个音符悄然结束时,我清楚看到了龙斌和汪老师一样,眼角里都渗出了忘情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