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荆山寺主持释果德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看份介绍:荆山普安禅寺始建于汉,隋开皇十年,文帝(公元590年)复建为“无相寺”,时至金大定三年,因金世宗生太子,普天同庆,鉴于本寺有恩于朝庭,大定皇帝下御旨重修无相寺,并御赐碑文,改名“普安禅寺”;大定皇帝御赐的石碑文两块,现保存完好。始兴于汉,隋唐鼎盛,于金元时期香火兴旺,普安禅寺僧人多达五百余僧,时“南有少林,北有普安”之称。据本寺最后一位僧人回忆,历史上曾有任尚书毁寺耙僧,观音打罗汉,十八罗汉买烧饼之传说。这座千年古刹,由于历史之因素,历经沧桑风雨,以往面目存见无几云云。

我看完后扑哧一笑,这介绍也太牛X了,要说寺庙为了吸引更多香客把自己历史说的久远一些无可厚非,但是白纸黑字说金世宗生太子普天同庆才改名普安禅寺,就有点唬人了。历史上金世宗完顏雍的真实身份是我们熟悉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公元1161—1189年在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被南宋朱熹等人誉为“小尧舜”。大定三年也就是公元1163年,“生太”子——这个“太子”是谁呢,金朝皇族世系上,金世宗下一代皇帝是金显宗完颜允恭(1146——1185),还是金世宗的二儿子,这个“太子”指的是金显宗吗?这样一来大定三年生的太子一出生就是17岁,岂不是笑话?

“鉴于本寺有恩于朝庭”更有胡扯之嫌。金世宗对佛教采取有节制的保护政策,积极整顿教团,防止僧侣逃避课役,并严禁民间建寺。其间由于财政困难,曾仿照北宋政策,利用佛教教团对于社会的影响而公卖度牒,以助军费,所谓有恩,是否积极给金国交钱充作军饷呢?这样一来,把历史还原到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当时的南宋来说,可看做是“汉奸”之嫌了。

至于最后的传说,倒是有意思的很,尤其是“耙僧”这种故事,很多地方都有流传,说是该地僧侣们占田霸市,欺压民女,做些违法乱纪的事,当地县令不敢追究,从朝廷来了个大官为民做主,故意把皇帝说的“罢了”传成皇帝口谕,把这些目无法纪的僧侣们埋到地里只露出头,然后用牛拉犁“耙了”,一时大快人心等等。但是这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的目的不是纠缠于荆山寺的“说明书“,而是来看一下这个地方被发现文物的价值,看看有没有被保护需要。

随同的文化局官员说,好像是个石狮子,附近村民在埋设电线杆时挖出来的,一块挖出来的还有几坛子金元宝。现在金元宝已经上缴,只剩下那个大石狮子。

哦,石狮子?这个很普遍啊,怎么,连寺庙里也弄个狮子把门吗?

据说狮子是汉朝时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

石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强悍威猛;元朝时,瘦长有力;明清时,圆润温顺。现代石狮子,则是五花八门。一直以来,民间关于石狮子流传有四说:

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

其二,预卜洪灾。在民俗传说中,说狮子有预卜灾害的功能。说如遇有洪水泛滥或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这是征兆灾害就要来临了,人们可以采取应急避难。在这里石狮子俨然成了灾难的预言家。

其三,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其四,艺术装饰。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的东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不仅桥两头华表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有的石狮子身上还负藏着几只小狮子。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所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俗语。

但是不管怎么说,佛寺出土了石狮子,应该不会是彰显权贵和预卜洪灾的吧。那么只剩下避邪纳吉和艺术装饰,究竟这个被发现的石狮子属于哪一种呢?

鉴定保护历史文物,讲究一个真实证据,没看到实物就瞎猜,也就是我这种半桶水的人做的事。赵老师一言不发地朝荆山寺东面的山坡走去,山风浩浩,山石嶙嶙,四周的草叶已经经略显苍黄,远远就看到一个地方拉着警戒线,线外围着一大圈看热闹的村民。

很快我们就到了现场,一个大约7深的大坑里,赫然蹲踞着一头大狮子,大体一打量,狮子大约通高3米左右,雄壮有力,强悍勇猛,一头波浪卷发披散开来,张着大嘴,下面爪子下按着一个——哎,等等,不是绣球,也不是小狮子,而是——一个骷髅!

我以为没看清,赶紧转到正面再看,没错,是一个骷髅!时近中午,阳光下彻,照的石狮子很清楚,再抬头一看,啊,居然,石狮子的眼睛——血红!

(十八)荆山寺考古

这个大坑,位于现在荆山寺东南的山坡上,距荆山寺大雄宝殿的遗址大概150米。

当时一看之下我大吃一惊,石狮怎么会是这样一个造型?

扭头一看,赵老师正在低头仔细查看那个石狮子。论造型,这尊石狮应该不是宋元时期的,那时候的造型主要以瘦长为主;更不是明清的,明清时期的造型是圆润温顺,而不是这样夸张强悍。那么会是什么时期的呢?

其实,每一个朝代的雕刻艺术都与当时的综合国力、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文化认同感有莫大关系。夏商周三代时期,国力有所发展,但刚刚脱离了神话传说的蒙昧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只能局限于本乡本土的小圈子,一些艺术造型也就只能是本土人物的夸张变型,比如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只能是巫主或当时国王的形象。秦汉时期,国力发展,国家昌盛,文治武功都足以傲视群邦,民族自信心空前强大,故而这一时期雕塑浑厚重朴,雄悍威猛;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时期,四方臣服,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最为强烈,所有雕塑基本上都是丰腴而瑰丽,平和壮丽;宋元时期战乱频发,人们开始不自信,雕塑瘦长雅丽,但是变得拘谨,犹若困兽;明清时期,犹若帝国日暮,大中华为世界中心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强烈挑战,自欺欺人的状态下,脾气没了,口气软了,雕像也变得圆润温顺;到了当代,则更悲哀,国力强盛了,信仰却没有了,文化认同感也消失了,雕刻出来的石狮千篇一律,线条精细,但有形无神,变成了一个摆设,不管怎么看也不会引起心灵震撼。

这是什么朝代的呢?我心里盘算着,同时把我国各朝代的基本艺术造型在脑里快速过滤了一遍,好像没有这种夸张又怪异的造型;哎,等等——这种风格,隐隐约约,倒是契合喇嘛教里一些做法——

我见闻的怪诞奇事真相记录(outdoor)——蓝莲花》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马鸣风萧萧999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我见闻的怪诞奇事真相记录(outdoor)——蓝莲花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