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祖望想,晚一年上也晚一年缴学费,反正那小子也不像个能读书的,一副人头猪脑相,生他的那一年自己喝酒喝得特别厉害,那时也买不起像样的酒,只能喝自制的,怕是伤了这孩子的脑子了。
于是乔二强又回了家,到了第二年八岁时才上一年级。如今更是不能指望乔祖望会让三丽四美上学前班了。
乔一成只能为妹妹们叹息。
三丽与四美继续在家里待着,满院子疯跑,一天天地长大。
到了夏天,三丽终于上了小学。乔祖望因为三个孩子一学期加在一块儿要八块多钱的学费而大大地着恼。
上了学没两天,三丽就出了点儿事。
那天,二强跟三丽一起放学回家,才三点钟,可能是饿了,二强突然想出了个点子,跟三丽说:现在菜场后面有人偷偷地做生意卖菜了,我们也做生意去!
三丽问二哥:做什么生意?
二强说:我们卖鸡蛋去,卖了钱我们买点心吃。桃酥,还有油馓子。
三丽乐了,说好。
兄妹俩把家里鸡下的蛋拿上出了门,一共四个蛋,一个人在口袋里装了两个。
5
二强带着妹妹三丽无畏地迈出了做生意的第一步,可是这一次勇敢的尝试不幸以失败告终。
两个小孩子一路偷偷摸摸,鬼祟地往菜场走,略看见个人影儿,二强就把妹妹往墙角一推,说:你先撤,我掩护。
他们想象着,自己是抗战时期的小八路。然而,小八路二强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口袋里藏着的鸡蛋被焐得温热了,小八路二强想,卖了鸡蛋买东西吃,还不如先吃它一个蛋,剩下来一个再去卖,肚子也饱了,零花钱也有了。二强拍脑袋,这样的好主意,怎么早没想到呢?
于是小八路二强就把一个鸡蛋在墙角一磕,磕了一个小洞,来不及地尖了嘴凑上去吸,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也没吸上什么来,二强下决心把鸡蛋在墙角上又是一磕,再吸,这一回成了,那蛋清混着蛋黄呼溜一下顺着喉咙就下了肚子。
三丽见了抓住二强的衣角问:二哥你吃什么呀吃什么呀?
二强说:没吃什么呀。
三丽尖细了嗓子说:骗人,我看见了!
二强说:肚子吃到了,嘴巴没吃到,真的,不骗你。
三丽说我也要吃。
乔一成也跳出来帮着爸一道骂,你才馋嘴猫,你们家一家子馋嘴猫!
为了这件事,杜果子一家跟乔家整有几年互不搭腔,来来去去斗鸡眼似的。
乔一成一边吵心一边扑通扑通地乱跳,原来吵架大声儿点竟然可以歪曲事实,这种认知叫他很怕,他心里暗下决心,以后绝不做这种事。
乔祖望吵得累了也做了罢,一巴掌拍在一成的头顶上:回家去,把汤给我盛一碗收好,留给我明天下面!吃吃吃!你们几个,有多少吃多少!
这一回乔祖望冤枉了他的二儿子。
乔二强一口鸡汤都没有吃。他缩成一团躺在床角,想念着他一手养大的芦花。
乔一成这一年十三岁了。戴帽子中学一年级。
乔一成是个好学生。
整个学校从小学部到初中部公认的。
他是一个整洁的孩子,在这个三流的小学里,他是一个异类。
每天上课,他认真听讲,成绩好,功课做得漂亮,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就趴在饭桌上写啊写啊。那时候,孩子们也没什么娱乐,听听无线电而已。
乔一成爱听小喇叭节目,一边听一边做事,也就不大累也不大烦了。他听一个叫孙敬修的老人讲故事,听得入神,在脑子里想象着那是什么样的一个老爷爷,这样神奇。乔一成对自己的爷爷或是外公都没有印象,很多年很多年,一提到老爷爷三个字,乔一成想到的就是他想象中的孙敬修。
晚上,乔一成爱躺在床上听无线电,一遍一遍地听《绣金匾》这支歌儿。
听着听着,会有眼泪滑落,脸上靠近眼角的一小块儿皮肤就有一点绷紧的感觉,像伤口收口时的绷紧感。
乔一成家孩子多,爸爸又没什么儿女心肠,收入也有限得很,可是乔一成的衬衫总是干净的,而且,那居然是一件浅灰色的的确良的衬衫!是妈妈生前用爸爸的旧衬衣给改的。这使得乔一成在同学中显得更加卓尔不凡。
他表情严肃,眉头微蹙,眼神饱含忧伤,老师们说,乔一成这小孩,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其实,仅在两年以前,乔一成并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他跟这所三流小学众多的小孩子一样,放学后大街小巷跑着疯玩,背上背着小弟弟或是小妹妹,在小店里两分钱买上几粒糖,糖纸都与糖块儿粘到了一起,没耐心的孩子就忙乱地一撕,连带没撕干净的纸一块儿含在嘴里,等纸被口水沾湿了再呸呸地往外吐,从不会想到成绩的问题,能够上个离家近的中学已经心满意足。
老师们也从不会想到要苛求孩子们怎样用功,他们长大了,也不过先待业,运气好的,进国营单位,运气不好,去大集体,或是干脆进街道厂子,不要再下乡插队就已经算是走运,生到好时候了。
老师们会趁着休息时间跑到附近的小菜场去买菜,然后在办公室里理好,以便下班后回家冲洗了就可以下锅,女教师们也会偷偷地掏出毛线来打,一起商量花样子。有时也读读报纸。
一九七六年,乔一成四年级的时候,他遇上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
一个叫文清华的代课老师。
第一次见到文老师,那种感觉,让乔一成震撼得半天无法动弹,他这才明白,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男人。
与他所见过的所有的男性都不同的男人。
不像他的爸,每天以赌博为乐,也不像他的邻居,一到六月就打了赤膊,穿大裤衩趿着人字拖鞋,在院子里大声地说笑吵架,也不像他的二姨父,只知沉默地劳作,也不像其他的男教师们,灰扑扑的衣着,面容沉闷,时常抱怨,用方言授课。
文清华穿着白衬衫,和一件米色的列宁装,蓝布裤,半新不旧的布鞋,衣服裤子都磨得毛了,可是,却那么整齐妥帖,他的五官其实并不英俊,周身却洋溢着一种让乔一成感到陌生的奇妙的气息,慢慢地乔一成才明白,那叫书卷气。文老师戴着宽边的眼镜,温文地笑着,用略沙哑的声音跟学生们打招呼。乔一成觉得他干净得如同刚刚从井里汲上来的水,他面对着他,也时常会有久久看着水面
时微微的晕眩感。文清华让乔一成突然间明白,原来男人也可以是这样的。
其实乔一成不知道,文清华也许还算不上一个男人,他不过是一个大男孩,还未满二十岁。然而十八九岁对于当时不到十二岁的乔一成而言,还是一个颇遥远的概念,他很少会想到自己长到那样大时会是什么样子。
从老师们私下的议论里,乔一成慢慢地知道了文老师的一些事。
文清华是来代回家生孩子的李老师的语文课的,他的父母都是解放初留学回国的大知识分子,母亲性子高傲倔犟,“文丨革丨”时被逼得跳了楼,父亲却性格绵软,终于熬了过来,他的一家下放到不同的地方,只有他跟着父亲。刚回城时文老师的父亲曾在乔一成他们学校待过一阵子,大家都知道,那个衣着破旧褴褛的微驼着背扫操场,坐在食堂极矮的板凳上帮着摘菜的老校工是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可是却没有人知道他曾是常青藤学校的博士,某著名大学的前任校长,一年以前,老头子离开了这个小学,而他的小儿子文清华一直待业在家,现在到学校来代课。
文清华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每一天他走进校园都会有无数好奇羡慕的眼光追随,而他自己却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