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池州地区老干局的介绍,雷鸣他们在一个疗养院见到了当年的老大队长,当老大队长听完谢副局长的介绍,眼泪就流了下来,他为乡亲们为此而流血死亡感到悲哀,他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据他回忆,当年八队和十一队在那个放牛湾都有地,互相穿插,俗称“插花地”,那个水塘是大家共用,不过八队离放牛湾近一些,管理方便,当年就在那地方种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而十一队则是种两季玉米。
得到这个证词,雷鸣就兴奋起来,为了保险起见,他干脆用老人家中的录音机让老人又把情况口述一遍。
回到武县,雷鸣重新找那些老人,特别问了是否有插花地的事和种植情况,10几个老人中,有三个老人保持沉默,其他人坚持原来的陈述不变。
司法局迅速把事情向县领导汇报,带队的县委副书记专门找雷鸣了解情况,还听了老大队长的录音。
但是问题又来了,生产大队是1958年我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时设立的,年岁已经久远,谁还记得哪块地是谁的呢?那些老人无一例外地都不清楚了。
县领导指示,继续找老人们,让他们回忆当时哪块地属于哪个队的。
于是,雷鸣他们又到池州地区去找老大队长一次,但这次一无所获,回来找那些老人们,也都没有进展,调查处理又一次进入了僵局。
第四十一章县委扩大会议
新生村纠纷案件有新进展的报告,第一时间送给了县委于书记,但雷鸣所拟写的报告中也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确定哪些地块是属于哪个村的,所以还是不能对土地权属进行划分,但聊胜于无,进步已经非常大了。
县委于书记很焦急,想马上解决这个纠纷,虽然省委省政府下了几次督办通知,县里都不能按时完成,省里和市里也没有追究责任,但现在有了新的进展,他就想进一步推进,争取最后解决问题,因为再往下查已经很困难了。
很快,县委扩大会议召开了,四家班子领导,公检法司领导,法院几个业务骨干,下桥乡两个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司法局是主要调解单位,局长带谢副局长、黄福星和雷鸣参加。
会议首先由司法局汇报情况,苏局长亲自汇报,但县委书记在汇报中几次提问,有些东西苏局长和谢副局长都没有掌握,只好叫雷鸣来解释。
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会议,雷鸣很紧张,但一进入案件中,他就镇定了,书记所问的问题他都能一一解释清楚。
县委于书记是个空降干部,从省委办公厅直接下来任书记,官场上是千人过独木桥,有人过了,就会有人不能过,所以,他来了,县里就有不少人给耽误了,于书记肯定是一些人的眼中钉,在工作中,本地派给他使了不少绊子。
这个案子也不例外,有的人就不喜欢顺利地在于某人的手上给结了。
于书记听完汇报,眼睛就往在座的司法局四个人脸上扫过,问道:“刚才听了你们的汇报,似乎也没有了往下查的可能,那你们司法局想下一步怎么办?有什么建议?”
苏局长整个一个门外汉,谢局长也好不到哪去,况且还顾虑别的常委的意见,所以都摇头。
于书记不甘心,就问雷鸣:“司法局那个新来的同志,就是刚才回答问题的小同志,对对,你叫什么名字来的?”
苏局长说:“他叫雷鸣,刚刚从东方政法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局的,这个案子现在是他主办”。
于书记就说:“你也说一下意见,主办人是要有处理意见的,这是办案的规定吧。你说说。”
这句话也打了司法局一个嘴巴,领导不出意见,要一个小兵来出,言下之意是你们司法局领导业务水平低。
权衡再三,雷鸣就说:“各位领导,我刚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既然领导要我说,那我就随便说一下。我觉得,调查虽然已经很困难,但也还调查下去,还应该到市里省里请教这方面的专家;其次,也要按照目前已经明确的插花地的事实,展开一些调解工作,尽量让他们达成协议。两种准备,万一调查没有进展,也可以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解意见”。
于书记觉得雷鸣的思路和办法都不错,大为赞赏,说:“好,两条腿走路,不错,一边调查,一边调解,两不误。各位发表表一下意见,人太多,有意见就发表,没意见就算同意了,节约时间”。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也参加会议,他第一次见到雷鸣,发现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在这么大的会议上也不憷,敢说话,看来这小子胆子够肥。
其实他不知道,雷鸣是无知,所以无畏,要是他知道这种会议的规格,他就不会这么从容了,他看到自己的股长也参加会议,就没把会议看得那么重要。
没有人反对于书记的意见,于书记特意点了法院等几个要害部门的名,他们各怀心思,也提不出意见。法院是怕揽事,况且雷鸣的建议已经没有什么问题,政府的领导巴不得于书记出事,所以也没意见。
最后,于书记拍板:司法局继续调查,只要需要,可以到省市咨询相关专家,各单位全力配合;工作组主持调解,找双方代表谈,拿出真心,工作做到人,尽量拿出双方能接受的意见,让双方接受。
散会以后,司法局马上向市司法局求援。市司法局提供了一些调解方面的专家名单,还建议他们到省市两级档案馆查找资料。
但是,几天过去了,雷鸣他们很失望,省、市、县档案馆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唯一的收获是省高级法院一个资深法官建议他们去省测绘局找航拍图,也许会有收获。
雷鸣他们兴冲冲地赶到省测绘院,但很遗憾,西江省在1966年以后才进行航拍工作,而雷鸣他们需要1958年以前的图才有用。
航拍图上航空摄影机在空中对地面摄影成像,其成像过程与一般摄影(照相)是一样的。即通过快门瞬间曝光将镜头收集到的地物反射光线(可见光)直接在感光胶片上感光,经过一系列处理,获得与地面地物亮度一致的(正像)像片,即航空像片(航拍图)。
在测绘院,他们见到1966年的航拍图非常清楚,可以分辨地上一只狗的影子,可是图不能用,否则真的可以定案了。
雷鸣陷入绝望之中,打了一个电话给唐培,把情况给唐培说了,希望唐培帮他问一下东方政法大学的权威专家,有没有什么就的途径。
这时,工作组的调解工作惹了大事,因为当年的老大队长姓潘,所以梁家就以为是潘家故意搞的套,坚决不承认插花地的说法,一天晚上,梁家组织了几十个青年,围攻过路的潘家青年,双方打了起来,双方多人受伤,幸亏工作组及时出来,才没有让事情闹大。
一时间,各种流言满天飞,最多的是说工作组被潘家买通,专门为潘家说话,连市委都过问此事,为了避嫌,谢副局长和雷鸣从工作组撒出,田副局长主持调解工作。
同样是无知者无畏,大家都为雷鸣捏一把汗,但是雷鸣却没有这种想法,上班半个多月,他终于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上班了。
雷鸣只上两天班他就腻了。第一天上午,他做办公室卫生,一间30多平方的办公室,两个实木文件柜,五张桌子,四个木沙发,四个窗户,两个门,他足足忙了半个上午,文件档案少提可怜,另外半个上午他就翻阅完了,反正股里就三个人,两个下乡,就他一个人在办公室,也没有人管他。下午,他又继续整理办公室,然后买了一些办公用品,他不知道办公用品是由办公室供应的,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反正他现在不缺钱。
第二天就没事可干了,他就看起书来,但是办公室临街,街道上的叫卖声、车行声都传到他耳朵中,实在让他没法看下去。
这时,他想起来,政工股股长说帮他办的一些手续,不知道办得怎么样了,他就过去问了一下。他的态度很客气,唐九山股长也没多说什么,把他的一些材料都拿出来,由他自己去办,雷鸣用两天时间就把所有手续办好了,他特意通过黄新龙为自己办了一个独立户口,没有和局里办集体户。
第四十二章西江救美
国庆节的时候,雷鸣没有能够回家,也没有安排公司员工福利,眼看后天就是中秋节了,雷鸣就交代李玉梅,按每人50元的标准,发水果和月饼,也可以发钱,由她自己定,然后每人再发100元现金,但不能放假,因为这几天是生意旺季,他就不过去和大家过了。
接着又交待李玉梅、李二强做好大客户和关系户的慰问工作。
1995年,生意还是很好做的,特别是靠近中秋节以后,市场就旺了起来,营业额和利润都上去了。第一个月雷鸣的门面赚了一万多元,第二个月刚刚过一半,门面就赚了一万多元了,所以雷鸣发奖金也慷慨,其实司法局只给他发四斤月饼,大约值20元钱。
家里的中秋节雷鸣全部包了下来,包括叔叔几家人,雷鸣都各买了葡萄、苹果、雪梨和月饼各一件,还给太爷买了两瓶茅台酒,听太爷说,当年他曾经到茅台镇做过生意,喝过那里产的赖家酒,雷鸣打了半天,没有那种酒卖了,有人说茅台酒就是赖家酒。
妹妹雷燕也回家了,吃过晚饭,雷鸣就在西院摆了一个大桌子,一大家人就在那里吃饼赏月。罗少武和技工师傅也放假回家过节了,雷鸣自然也给他们发了福利。
大家在一起,大多都谈雷鸣的事,二叔老是感觉雷鸣分到司法局是亏了,没有油水,雷鸣也不置可否,笑而不谈。
三个婶婶都说雷鸣做生意厉害,雷鸣就笑着说:“好卖不见钱,欠银行里10万元贷款,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还上,”她们也知趣地转移了话题,三婶说:“雷鸣,你是老大,现在老太爷还硬朗,要是你快点生个小孩,咱家就五代同堂了”。
事实确实如此,现在五代同堂太少见了,雷鸣也很心动,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的太爷眼睛闪了一下,就假装没听到,自顾自地喝起茶来。
大家坐谈一会,太爷就站起来,雷鸣马上过去扶他回去休息。
太爷虽然硬朗,但大家都不敢给他一个人走夜路,必须要一个人扶着他。太爷进了屋子,就拉着雷鸣坐下。
待雷鸣坐定,太爷才开口问道:“租那么多地,花不少钱吧?”
雷鸣租下了,临近生产队的五百多亩地,还有新家后面的十多亩熟地,每年要花一万多元钱。
雷鸣就老老实实地告诉太爷,自己在江宁市又开了一家门面,收入还可以,西院的生意也能维持,现在租下来是有一些困难,但也没什么问题。
太爷仔细听了雷鸣说的话,说:“做生意不影响公家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