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雷鸣的妈妈是村里卫生室的医生,也就是文丨革丨时有名的“赤脚医生”,没有正规卫生院校的文凭,但多次参加过培训,且雷鸣的外公是中医生世家传人,在省中医研究所工作退休,对妈妈也有指点,所以妈妈也名声在外,90年卫生室已经作价划到他妈妈个人名下,表面上诊所生意虽然好,但诊所以中医为主,中医药利润低,所以收入也不高,村里一些穷人看病没有钱,他妈妈也让他们欠着,多年下来,别人欠的数已经不少,但他妈妈对穷人从不开口追债,所以别人越欠越多,诊所现在是惨淡经营。

雷鸣下车后径直去老屋,老屋就在村委边上,只隔一条小巷子,曾祖父接近90岁了,雷鸣首先要去太爷那里。

听村里人说雷鸣他家当年可辉煌了,开商号、贩盐、布,生意做到临省,可是后来到太爷手上,就家道中落,田产商号也卖光,土改时,只被评为中农。

家里人从来不谈这事,幸亏只评为中农,文丨革丨中没怎么被批斗迫害,一家人倒平平安安过来了。

从雷鸣记事起,太爷就已经赋闲在家了,整天在家看书写字,与人无争,但村里人和家里对太爷都十分敬重。

跨过院门,院子不很大,主屋三开间,一楼一底,左右各一排小厢房,是三进的老院,太爷住在中间主房楼下左厢房。

分田到户后,雷鸣爷爷、爸爸和几个叔叔都另外建了房子,所以现在这个房子只有太爷一个人住,虽然爷爷有时也过来陪他住。

太爷虽然已经90岁,但耳聪目明,能读书看报,生活也能自理。

见到雷鸣,太爷显然较激动,但别人看不出来,他停下来抽烟,倾听雷鸣讲话,就表明太爷很重视了,平时别人找他,他一般都不理,至少不会停下手中的活。

雷鸣也只是讲他毕业了等分配的情况,然后问:“太爷,您有什么要吩咐?我应该怎么办?”

太爷也不讲话,拿出一张小宣纸,写了几行字,递给雷鸣。雷鸣双手接过,只见上面有几行字分别是:

“致长房长孙

名鸣字靜

一鸣惊人

鸣静合度

进退有踞

乙亥年仲夏”。

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字就很难看,没有力度,但风骨犹在。

雷鸣一看内容,就知道太爷的意思,他知道太爷的担心与希望,为此还给自己取了表字,心中激动不已,跟着就跪下,给太爷磕了三个响头。

太爷慈祥地笑着,许久,才说一句话:“世易时移,我的观点可能已经落伍,但先人数百年总结的道理,定然有其根据”。

雷鸣连连点头。

说完,太爷就靠在圈椅上抽烟,雷鸣一动也不敢动。

太爷有几次欲言又止。大约过半个小时,雷鸣才对太爷说:“太爷,您的教训我记住了,我一定把工作做好,把家当好,不让您失望。”

雷鸣又拿出五百元钱递给太爷,太爷见雷鸣钱不少,思索一番,又说:“我在家用不到钱,你爷爷他得养我呢,有件事,大队两个院子以前都是我们老雷家的,当年我急着用钱,把它给卖了,现在听说村里要处理西院,如果你们有能力,就不要让别人占了。”

“好的太爷,我一定办妥,请您放心”。

太爷象迷一样,从小到大都没有要求雷鸣做过什么,眼看太爷已经90岁了,能帮太爷做一点事,都让他很激动。

第十一章西院

从太爷那里出来,雷鸣就奔村委西院去。村委西院其实就是雷家的地盘,爷爷的小卖部、妈妈的诊所、二叔的供销店都在西院开的,三叔的农用车平时也停在西院。

东院是村委的办公和住宿用的。

东西院本来都是雷家的院子,民国时卖掉了,后来那个买家被专政掉,吃了枪子,院子充公,修建武县到宾县公路时,道路从大院穿过,将大院分成东西两院。大队在两院临近公路一侧修建房子,西作经营用,东院作办公用。东院大约占地一亩,西院占地要宽多了,大约四亩,临近公路边是文丨革丨时修建的大瓦房,除开大门,还有12间房子,正西面是民国的老房子,共16间,当年是关四类用的,多年没有人进去了,阴森森的,两侧是矮房子,据说是当年是马厮和下人住的,

西院的经营户都在文丨革丨起的房子中经营,除了雷家,还有兽医占了一间,这些人都是免费使用,现在村小学需要修缮,经费无法落实,村两委就打西院的主意来了。

村支部书记的认为,这些房子收不到租金,每年还得修缮,不如卖掉。

这也难怪,这几年政府财政收入少,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来。

也难怪,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不可能那么顺利的。

爷爷早就在经销店门口等候雷鸣,刚才小婶已经告诉他们说雷鸣回来了。

爷爷虽然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不错,还经常骑单车去县城进货,爷爷每个月还有五十元退休村干补助,小店收入也还过得去,他私下告诉雷鸣,他的收入不比那些去打工的青壮年收入低。

雷鸣照例把他的毕业分配情况对爷爷说一遍,当然不可能说他申请回到原籍工作的事。

然后雷鸣问候了村委西院的事,爷爷也不太清楚,听说是要处理了,但爷爷和雷鸣父亲、雷鸣叔叔几家都已经在公路边修建了房子,本来就是想用来做生意用的,把这几个店搬回家去更方便管理,所以也没有关注这件事。

雷鸣直接把太爷的意思说出来,爷爷思考片刻,就叫雷鸣去找三叔商量。

雷鸣的妈妈知道雷鸣回来,直接把诊所关门回家煮饭去了。雷鸣见诊所关门了,就直接找三叔去。

三叔正在村委值班,就把事情介绍清楚。

西院要处理,镇里五金厂的罗厂长是始作俑者,他要办一个电线厂,看中了村西院,正好村小教学楼的天面因为质量问题,漏水,多次堵但无效,需要重新浇筑,需要资金两万元,所以顺便就要处理村西院,罗厂长出价一万元,村干部内部大部分接受这个价钱,有的村干提出要一万两千元,但还没有开会表决过。

这个罗克厂长有些来头,他是宾县人,但他有个表哥是武县副县长,而且他来办企业,是好事。所以也没有人反对他。

雷鸣把太爷的意思告诉三叔,三叔沉默许久,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三叔告诉雷鸣,这些房子如果全部拆除下来,最多能卖五六千元,而且他们四家每家都有两个小孩上学,根本没什么钱,就是他爷爷可能有一点钱,但最多也就两三千元,很难筹到这笔钱。“我还欠信用社三千元贷款呢,要是有这么个院子,我可能就卖了还贷款,我都被这贷款快逼疯了”。

雷鸣只好对三叔说:“反正我们一起想办法,我没同意前不能卖给别人,不然太爷不高兴。”

天下父母心都一样,就是一心想要孩子好。这不,雷鸣一回到家,就闻到了菜香,他十分喜欢的煎荷包蛋。

妈妈已经煮了一锅大米粥,炒了一个牛肉苦瓜,三个荷包蛋,还在煮一个鱼汤。

雷鸣把毕业分配的事说完,就问妈妈:“要是西院卖掉了,诊所怎么办?”

其实妈妈早就想把诊所搬迁到家里来了,但是西院是村委的,好象给人一种正规的、公家的感觉,所以一直没搬过来。在家里办诊所,又可以做家务,轻松多了。

雷鸣妈妈也是娇贵的主。她出身中医世家,父亲在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母亲是研究的后勤人员,高中毕业时,父亲被下放,她来到纳怀村上山下乡,碰到高中同学也就是雷鸣的父亲雷德生,就迅速恋爱成家,落户在那怀村,直接就做了赤脚医生,基本上没做过农活、没吃过苦。

奶奶也过来了,三个人边吃饭边聊,孙子就要工作了,奶奶当然高兴。

吃过饭,雷鸣决定去找罗厂长,他去三叔家,叫三叔带他去。

叔侄两人骑着单车,去到县郊的农机厂,农机厂生意惨淡,只有十多个工人在干活。

罗厂是个矮个子,不到一米六身高,他对雷鸣的到来很意外。

雷鸣开门见山地说:“这个院子是我们几家吃饭的本,又是我们家太爷亲手建起来的,太爷交代我们要盘下来,当然我们可以合作,你可以租我们的场地,租金好说”。

罗厂长称他需要考虑,把叔侄俩打发走了。

三叔下午还有事,先回家去了,雷鸣想到资金的问题,就往县城跑。

雷鸣有不少同学已经参加工作,有的是顶职进单位的,有的是考干进去的,有的是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的。

雷鸣想自己资金缺口好几千元,一般人没有那个能力借的,除非是在银行之类的职工才有可能从贷款上解决。

雷鸣有三个同学有可能帮得了他,一个是县人民银行的王德敏、一个是县建行的梁根、还有一个是信用社的马香英。

可是王德敏出差了,梁根表示没有能力,他刚刚参加工作一年,不好提出来,主要是因为雷鸣没有抵押物,但他说,要是都不行,等王德敏出差回来了可以找他帮一下,王德敏管着几个商业银行,贷这点款应该没事,如果太急,梁根个人可以先借两千元给他,其它可以帮他找高利贷应急。同时建议他不要去找马香英了,前几天他刚刚见到她,她也是为帮亲戚贷款一事闹不开心。

雷鸣想想梁根说得有道理,就到邮电所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要他晚上回家吃饭,然后就回家了。

晚餐很丰盛,鸡鸭鱼肉都上了,几家人都一起来吃饭,开了两桌,太爷还破例多喝了一杯米酒,雷鸣也喝了几杯酒。饭桌上大家谈了雷鸣毕业分配的事,大家都希望他去公检法,太爷同样是一声不吭,至于买村委西院的事,大家都不提,因为太爷没交代他们事,他们提都不能提。

吃过饭,天还没黑,雷鸣送太爷回老屋后,就回家洗澡看电视。

刚刚看见新闻联播,就听到门外有人大叫他的名字,只见雷鸣的高中同桌黄新龙空着公丨安丨制服坐在三轮警用摩托车上,正朝他笑。

黄新龙二话不说,直接叫他上车:“快上来,我带你去开开荤”。雷鸣和父母说一声,就随他去了。

黄新龙已经从丨警丨察学校毕业一年,就在城关镇派出所上班。黄新龙听梁根说雷鸣回家了,值完班就过来接他去玩。

黄新龙直接带他到县城,回到宿舍换上便装,又叫上梁根,一车三人直奔仙湖方向去。

第十二章初见王莹

在长坡矿区和城关镇之间,有一个仙湖村,处在交通要道国道上上,是个三不管地带,那里属于城关镇辖区,但长坡矿的很多工人和家属,因为无房子居住,就在附近山上违章建房,长坡矿自己有公丨安丨处,但管不到城关镇的辖区;城关镇警力不足,而且那些人是长坡矿的,不好管,所以两头不到岸,仙湖一带成了三不管地带,也成为江宁市的“金三角”,黄、赌、毒、违法犯罪无所不有。当然也是找乐子的好地方。

进入仙湖路边饭店集中的地方,他们把车停放在一家商店门口,就走路过去。黄新龙熟门熟路,直接进到一家叫“唐宫酒家”去。

唐宫饭店不大,三个开间门面,一楼两个包厢,二楼四个包厢,三楼两个包厢,三个房间,就三层楼,还顶用水泥瓦盖了一排小房子,俗称“鸡窝”,专门给小姐接客用。

律政风流》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伯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律政风流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