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个兄弟回答:“鬼子们正轮番进攻时突然间纷纷撤离,一个女人带领部队突围来到这里,具体情况我们也说不清,你们朝前走吧,不远处就是杨大哥和郭团长的营地”。

东北方向的枪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样子徐司令员跟鬼子们拼上了。葛有信他们走了不远,来到一处倒塌的茅屋前边,看见杨九娃正跟一个**长官指挥部队从一处暗道撤离。

葛有信抬头看山,鹰咀就离他们不远。

杨九娃上前跟张三、牛二和葛有信握手,把三人介绍给钱营长,钱营长知道他们三个是八路军,对三人举起了大拇指,称赞八路军够朋友讲义气,假如不是八路在北边阻击鬼子,郭团长跟杨九娃的撤离不会这么顺利。

葛有信告诉钱营长,东北方向的阻击战是徐司令员亲自指挥。钱营长肃然起敬,接着问杨九娃:“你们怎么认识”?杨九娃拍拍张三、牛二的肩膀,说:“我们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

张三和牛二左右瞅瞅,问道:“怎么不见郭团长”?杨九娃回答:“郭团长负伤了,已经先行撤离,这阵子说不定已经到了河西”。

葛有信突然看见了一个白衣老人,豁然开朗,知道昨晚攀上悬崖的就是这位老人,走上前去想对老人表示敬意,猛然间惊呆了,这位老人看起来竟是那样的熟悉,这不是何仙姑是谁?看样子那些哨兵所说的女人就是这位何仙姑,那么何仙姑怎么能发现这条暗道?看样子这暗道不止一人知道,看见那些士兵们从暗道的入口处鱼贯而入,暗道的另外一个出口在那里?这暗道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开凿?自然界总蕴藏着许多无法解开的秘密。算了,想那么多作甚?葛有信想到了徐司令员,八路军的阻击部队是不是也应当从这里撤退?葛有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三和牛二,两人说应当找杨九娃商议。杨九娃听完三个人的表述,立即表示:“你们赶快去跟徐司令员联络,我负责在这里坚守,这条暗道通行的能力有限,大部队从这里撤退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狭窄的陋室放不下一张书桌,便在封闭的阳台上为自己搭建蜗居的窝,零点三平米一张小桌,刚能放下一台电脑,万籁俱寂的深夜,我坐在电脑前,一笔一划地镌刻着那些苍老的岁月。

想着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便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老婆在睡梦中说着呓语:别写了,睡吧,你的文章只能感动你自己。

仿佛有人在我的骨实里楔进一枚铆钉,开裂的骨缝里流出了殷红色的铁锈,构筑信念的积木在迅速塌垮,心的深潭里泛起一层浪花,反躬自问:这根快要蘖朽的椴木还能不能雕刻?

多少次跟机遇擦肩而过,耄耋之年才想起了要给这个世界上留点什么……是不是有点太晚?关键的问题是:你所经营的这片土地至今寸草不生,泛着灰白色的盐碱。

思绪便像折断翅膀的苍鹭,飘落沙滩。失落的魂灵在暗夜里摸索,秃废的精神靠什么支撑?

年纪大了,嗅觉却特别敏感,总希望朋友或者儿女给你一点温暖,一张笑脸。有时为了儿子一句平常的问候而激动,有时为了朋友一次疏忽而失落,反正,自从检查出来颈动脉梗阻(那一次昏倒了,被儿子抬到医院抢救。)以后,神经里边多了一种元素,那元素就叫做敏感。

我的写作速度很慢,但是用时却不比别人少,每天坐在电脑前五六个小时,常常为了一个用词一个情节而思考、反复琢磨许久,好像没有文思泉涌的现象,总是像挤牙膏那样挤出一个个字眼,然后用锤子把那些字眼钉在电脑里边。评论家刘再复在评论高行健的《灵山》时说过:生活虐待作家、作家虐待文字。虽然一生坎坷,不敢说生活虐待我,我认为,生活对我所有的惩罚都是我罪有应得!但是我却在实实在在地虐待文字,写作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隽永。

诚然,就现阶段来说,我的文章只能“感动我自己”。要想感动别人甚至整个世界,必须具备“下地狱的能力”。反躬自问:我具备了吗?还有感悟和灵性,元始天尊登坛讲道,三千弟子不知所云,惟有悟空一人能解得妙语真言,可见芸芸众生人精不多。我算什么?

是不是对自己有点苛求?非也。写文章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族群,如果不能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就不可能成功。

静思之,假如我的文章连我自己都感动不了,我还写它做什么?文学是一个人用灵与肉打造出来的胚胎,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升华,所以必须蘸着自己的血去写。不要哗众取宠、不要追求时髦,耐下心来,跟自己的灵魂对话。什么时候你能念着咒语升天,那才是你的第一次成功。

这有点玄,我能否到达那样的意境?莫泊桑说过,写小说的人不能让读者发现文章里的自己(不是原话)。不要害怕读者看不明白,只要不加修饰地把你对社会独到的感知写出来,(这种感知别人没有)你就会成功。

我始终认为,人老主要是心老,心不老人就永远年轻。我相信《古兰经》里有关“灵魂不灭”的论述,人生命的结束只是下一轮回的开始,抱着这种信念,你临死前也就不会觉得恐惧。为了给下一个轮回积聚智慧和力量,人就需要创作。

坐在书桌前,我开始做着远航前的准备。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不再刻意追求成功。成功和失败对我来说不再那么重要,只要我能直面人生、把自己那些翻新的感悟写出来,对我来说就是安慰。

我从远方归来,已经筋疲力尽,将航船停靠在你的港湾,闭起眼睛憩息。看见父皇伏羲把骨刺插入土中,转瞬间长成参天大树;母后女娲遍洒甘霖,激活泥巴制作的陶俑。黄河儿女生息繁衍,耕云播雨,把汗水交给太阳翻晒,把石头碾磨成粉末,涂抹在黛色的山脊上,装扮着虹。

那是一段不老的传说,故事里走来了你和我,我沿着河岸追逐,追赶着你的身影,你始终不即不离,让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我知道,你是河的精灵,用自己美妙的歌喉传播着春种秋收。清晨,你将爱睡懒觉的太阳唤醒,夜晚,你用露珠喂养花草,鼓励它们绽开笑容。

陶俑们不甘寂寞,用他们的智慧演绎着岁月,亿万年来,绿叶蜕变为化石,可是女娲创造的人类却把石头篆刻成一段记忆……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把誓言镌刻在骨缝里(甲骨文),记亘古不变的日月轮回;用一根木桩,测试种籽怀孕的时刻(二十四节气);把石头投进火里冶炼,把殷红色的汁液浇铸成鼎,打磨成刀、枪、剑、戟,跟狼虫虎豹争夺地盘;把河水扶起来,点缀绿色,不断在这块黄褐色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泥巴糊成的茅屋逐渐被青砖瓦屋代替,旷野里,出现了一座座城,城与城之间,连接着路……

我的灵魂里铸进了父皇的遗训,这块土地经历了数不清的刀光剑影,先辈们的血渍渗透了每一粒沙砾,每一块石头都能见证那些残酷的杀戮,一座座烽火台硝烟弥漫,烽火台下裸露着累累白骨,纪念碑上的浮雕揭示前赴后继的内涵,母亲河一刻不停地传诵着将士们暴怒的吼声……

黄土高原上的寡妇村》小说在线阅读_第2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来日无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黄土高原上的寡妇村第2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