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蝎子行为做事有些太大胆,吃完早饭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县长带来的一帮子文职官员每人发一红包,那些官员看县长的态度,见县长微笑着点头,也就毫无顾忌地将红包收下。可是县长的红包却没有收,嘱咐张蝎子代为托管。当年国民政府官员视察民情向地方政府官员索要贿赂已经成为惯例,国民党南京政府参议院屈先生上任以后所提的第一个议案就是惩治**,他痛心疾首地言道,**已经病入膏肓,再不及时惩治就会亡党亡国!可是当年国民政府四分五裂,军阀割据、政府要员都在精心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屈先生人微言轻、孤掌难鸣,议案一提出就被打入冷宫,连讨论的机会都没有。四七年屈老先生告老还乡,哀叹:国民政府是被自己打败……
扯远了,言归正传。县长带领这一班子文官来到郭团长的官邸勘察现场,只见鬼子五的尸体仍然摆在院子中间无人料理,郭团长夫人的房间里残留着斑斑血迹,被杨九娃打死的三个人还在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县长回头问道:这几个人的家属为什么不见来收尸?
话未说完就见几个穿白戴孝的男女哭哭啼啼而来,跪在院子中间要父母官为他们伸冤。郭团长官邸四周的屋顶上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屏住呼吸,看父母官怎样了结案情。有几个泼皮上来找县长闹事,刘师长带来的士兵把那些泼皮驱散。百姓们再无人敢上来闹事,勘察工作得以开展。
验尸官上来验尸,验完尸体后县官下令受害者家属先把自己的亲人抬离现场,可是没有一家动手,那些家属声言,不给一个说法绝不罢休。县长宣布,上午的验尸程序结束,然后带着官员们来到他们下榻的张蝎子家门口,县官被大门上贴着的两块不规则的红纸吸引,下令将那红纸剥去,张蝎子上来阻拦,早有配合县长侦查的士兵把张蝎子逼到一个墙角,那两张红纸揭开以后真相大白,原来张蝎子正是打死鬼子五的凶手……
郭团长在刘师长和屈志琪的陪同下重返瓦沟镇。郭团长重回瓦沟镇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谁算账,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张蝎子被五花大绑关进了一间黑屋,死到临头他仍然不服,几个兄弟和三个妈妈齐刷刷跪倒在县长面前,祈求县长绕过张蝎子一命。县长有一种旗开得胜的感觉,特意带领他的一班子文职官员来到村口迎接刘师长归来。
人有时百密一疏,张蝎子完全有机会把大门前的血迹消除,可是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陷害别人上,根本就没有想到他自己会身陷囹圄。其实这算不了一件多大的命案,即使他明目张胆打死鬼子五也不会偿命,可是张蝎子心思太重,他想白白地占有那一幢宅院,因此上就想到了栽赃陷害。雪里送碳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瓦沟镇的人看郭麻子日暮途穷,因此上就产生了墙倒众人推的冲动,张蝎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瓦沟镇掀起了驱逐郭麻子的骚动。
现在,张蝎子后悔了,可是他并没有认输。刘师长回瓦沟镇后首先提审张蝎子,张蝎子也算一条硬汉,在大堂上死不认账,反而倒咬一口,反诬有人故意栽赃陷害他张蝎子,在他家的大门口抹上血手印。县长一拍惊堂木,要对张蝎子大刑侍候,张蝎子破口大骂,说县长和他的一班子官员吃了他的贿赂……县长理直气壮地说,你行的贿赂全在这里,我们分文没动。
刘师长冷眼旁观,知道张蝎子死猪不怕开水烫,拿不出非常过硬的证据张蝎子不会认账。大门上的血印算一个疑点,肯定还会找到张蝎子害死鬼子五的蛛丝马迹。
县长宣布退堂,张蝎子被重新关进黑屋,这时候一个村民主动来报案,说他捡到了一条血迹斑斑的口袋,口袋上写着“张记”。可能是张蝎子装了死人以后顺便扔了,让这个村们顺便捡到。刘师长感觉这物证还不足以让张蝎子心服口服,于是跟县长商议,决定连夜提审张蝎子的三个弟兄。
那三个弟兄一上堂就显得心神不定,县长一拍惊堂木,喝道:张蝎子人证、物证俱在,这起案子已成定局,根据有人举报,你们弟兄三个就是害死鬼子五的帮凶……县长话还未说完,噗通一声,弟兄三个全部跪倒,从头至尾述说了案发的全过程,并且声言他们没有参与杀人,祈求县长网开一面,放他们弟兄三人一条生路。
张蝎子知道三个弟兄出卖了他,难免一死,感觉到让人家光天化日之下绑上法场、执行枪决有点窝囊,于是趁士兵看守不严之际,触柱身亡。
杨九娃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为之感慨,人怎么死也是个死法,能像张蝎子这样死得硬气也不枉活人一场。他特意驮了两驮银元,来到瓦沟镇抚恤被他打死的死者家属,那些家属们得了杨九娃的财物,感觉再闹事已经不值,这一场风波宣告平息。
刘师长派了一个连队来瓦沟镇换防,郭团长就把那幢院子移交给刘师长。无人时刘师长对郭团长说:老兄,那幢院子的产权仍然归你,我替你保管着,你凯旋回师之日就交还给你。
郭团长神色暗淡地说:不会有那一天了。
瓦沟镇群众骚乱事件平息以后,郭团长的队伍就在簸箕掌暂时驻扎,准备东渡。
那一年腊月打春,正月黄河还没有解冻,但是浮冰已经很薄,不可能踩着浮冰过河。几百老兵在树林里边集结,等待黄河浮冰融化。杨九娃尽了挚友之谊,每日里管好将士们的吃喝,
别看郭团长的军营里尽是一些老兵,武器装备并不差。东北军撤离前留下一些轻重机枪,刘师长又给排长以上军官每人都装备了美式卡宾枪,连长以上军官每人一支二十响,加之杨九娃从财力上倾力相助,可以说杨九娃东渡之前兵强马壮。
老兵有老兵的好处,留下来的老兵思想稳定,经验丰富,大家二十年没有打过仗了,东渡之前虽然显得悲壮,士气不减,有一种杀敌报国的**。
这支部队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拖累太大,连以上干部几乎全部娶了本地老婆,有些老兵虽然娶不起老婆,却有相好,按照郭团长的布置东渡之时不准带家属,可是郭团长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无法说服自己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