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看见记忆里的那些女孩,她们伸出有力的手掌,试图紧紧握住命运的根芽,却始终会有人,像浮萍一样,飘来飘去。
到那座山,唱哪支歌。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支歌,是为这些女孩而唱,唱她们飘散在岁月里的流年,流淌在时光河里的命运?
++++++++++++++++++++++++++++++++++++++++++++++++++++++++++++++++++++++
(一)李苹果
17年前,李苹果的到来,就像这个秋天不经意多收获的一亩麦子一样随意。
作为这个家庭的第五个孩子,而且是两男两女后的另一个女孩,李大奎和王芬芳夫妇早已没有了初为父母的喜悦。同样,四个大点的孩子——其实也没大多少,老四只是刚刚进化到直立行走的阶段,老三尚处在没羞没臊穿开裆裤的年龄——也丝毫没有对这个小妹妹的盼望。李苹果的到来,既没有为这个家庭增添性别上的多元化,也没有带丝毫计划内的科学严谨,就这么不咸不淡的来了。
裕子村的每一个妇女都是生育高手。王芬芳生到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就基本没有接生婆的事儿了。生李苹果的时候,更是像拉屎一样轻松。本来,按照李大奎和王芬芳的默契,是两年一个,八年封顶,一是纪念抗战,二是两儿两女,好事成双。结果李苹果的到来,打乱了两人心中的美好寓意。不过,怀孕对于生产高手王芬芬来说,并不是件难事。挺着肚子下地,做饭,哄孩子,拔草,给老母猪接生,一样活儿都不耽误。只是在生了李苹果之后的坐月子,似乎才算是这次生育带给她的额外福利。
李家的四个孩子,分别叫李海亮,李娟娟,李海鹏,李茉莉。老大和老三是男孩子,随了海字辈,女孩子不需排辈,取个好听的字眼就行。娟娟和茉莉都算是比较俏丽的名字,可惜到了李苹果这儿,王芬芳和李大奎已然失去了耐心,据说起名字的时候,王芬芳一眼扫到了墙角的一兜儿苹果,于是就有了李苹果这个名字。后来,李苹果曾数次感叹,幸亏当年母亲看到的是苹果,不是鸭梨,大枣,黄瓜之类,这才让自己的名字多少算作能够入耳。
(二)李海亮
像李苹果家这样高产的家庭,在大裕村显然不算少数。事实上,这种情况,在70年代初期的广大农村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多子多孙多福是雷打不动的理念,堪称物质精神领域的传家之宝代代传承。从这点来说,一举得男的王芬芳是大裕村的成功女性——而这一点也确实让她在村里扬眉吐气许多年。然而生活总不可能永远顺意,两个让她挺直了腰杆的儿子,老大李海亮和老四李海鹏,在长成半大小子之后便成为了她心中的死结。
在李海亮小的时候,曾经令王芬芳夫妇非常骄傲。往往就是,在李海亮迈出家门玩儿的三五分钟内,总能响起其他孩子嘹亮的哭声——而这哭声,往往让王芬芳夫妇心头一喜,自己儿子的战斗能力让两人无需为儿子的安危担心。但不幸的是,两人只注意到了儿子的战斗力,而儿子的绝杀技在于他直奔主题的挑衅力。李海亮的挑衅很有特色,从不拖泥带水,往往奔到某个小孩旁边,双手扳直对方肩膀,目光直视对方眼睛,坚定清晰的吐出四个字:我操你妈。一般来说对方很容易便被激怒,激怒的后果就是几分钟内被李海亮轻松拿下。
如果王芬芳夫妇能够早一些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或许后来的问题就会少很多了。无人管教的李海亮很快成长为村里一霸,并且毫不忘本的把自己的亲弟弟李海鹏扶植成了接班人。两兄弟的威慑力不仅面向全村的广大百姓,也义无反顾的网罗进了自己的亲爹亲娘。
在大裕村,已经26岁的李海亮算是当之无愧的大龄青年了。毫不夸张的说,不光整个大裕村,十里八乡的女孩子,都没有哪个愿意下嫁于他。纵使李海亮生的人高马大,也架不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合力,斗胆来相亲的女孩子,往往在几个回合的过招之后,便哭哭啼啼的败下阵来,媒人一边在心里骂自己不开眼,一边把姑娘追着赶着哄回家。
又一次相亲失败后,王芬芳忧心忡忡的说,“海亮,你这个样子,一直娶不到媳妇可咋办?”
李海亮秉承了干脆利落的战斗风格,“爱咋办咋办。”
王芬芳对儿子的风格习以为常,“你这都26了,眼瞅着30的人了。要还是娶不上媳妇,我和你爹临死都抱不上孙子,死了可都闭不上眼呀。”
李海亮依然言简意赅,“关我屁事。”
一旁的李大奎不乐意了,“你他娘的怎么跟你娘说话呢你?”
李海亮:“我乐意。”
李大奎怒了,“小兔崽子是不是你娘的找死?”
李海亮清脆嘹亮的蹦出一句:“我日你娘!”
李海亮是照顾了自己老子的特殊情况的。李大奎祖上是山东人,对“日你娘”的说法显然比“操你妈”更敏感。在与自己老子的多次战斗中,李海亮早已掂量清楚了两句话哪个更有杀伤力,富于斗争经验的他会选择最具侵略性的那句一招制敌。
在以往的战斗中,这招绝杀技出马后,李大奎要么丧气的垂头叫骂,要么蹦着跳着把李海亮追打出家门去。但今天显然有些例外。李大奎在毫无意外的得到了儿子这句言语馈赠后,突然平静的对李海亮说:“你他娘的跟老子滚出去,老子有话要对你娘说。”
李海亮以得胜者的姿态微笑出门后,李大奎点燃一根烟,重重的叹了一口气:“他娘,不行就给海亮换亲吧。”
若是翻开词典,“换亲”一词是作为一种古老的陋习出现在词条里的。在以往,有的偏远山区没有女子愿意嫁进来,而恰巧家里又有娶不上媳妇的哥哥或弟弟,便会以交换的方式成全两家男孩子的亲事。之所以说是陋习,着实是因为这种方式与包办婚姻无异,而又完全是重男轻女的体现。在90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这种陋习已然不多见。但对大裕村这种农村中的“二线”地区,又偏巧碰见李海亮这种老大难的情况,“换亲”这种方式还是时有被采用的。
但听说归听说,猛一听见李大奎说到换亲的事,王芬芳还是禁不住吸了一口冷气,转瞬间眼泪已经扑哧哧掉下来:“他爹,你当真这么狠心?要真是换亲,茉莉和苹果,你舍得哪个?反正我是哪个都舍不得。”
王芬芳心里清楚,换亲换亲,谁家的男娃若不是条件差到了极点,也没哪个当娘的舍得豁出闺女还换亲的。都是当爹娘的人,就算男娃能延续香火,但女娃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谁不想让自家娃能过上好日子?思来想去,王芬芳说,“要不,从外面买个女娃回来,给海亮做媳妇?”
李大奎狠狠吸了口烟,眉头蹙成一团:“买媳妇,俺也不是没想过。可咱家这个情况,就算倾家荡产,能买得起谁个?现在没个几万块,哪里去买个女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