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江郎才尽的典故,也为世代士林前辈告诫后进之语,如果杨继业没有好诗出来,便吻合这一典故,传扬出去,今后杨继业的才名将受到重大打击。
文峰社这边,周新良这个举人不出现,社首不到,还有文峰社其他主要成员在这边主导,与华新社以及其他文社进行抗衡。
周学朝也是周家直系成员,秀才功名,今年才十八岁,也算是年少成名。在垣武城的文名也不小,据说诗文辞赋,样样精通。周家已经有两人在朝堂为官,品秩不低,这让周家的后人有较高的读书热情,周家对直系子女的要求和投入,自然也是比其他人家要更多。
周学朝是周新良最为有力的助手,周新良也有意将文峰社传递到周学朝手中,成为他在垣武城立足、扬名的资本。
除了周学朝,还有周芳、周山远等几个也是文峰社的核心成员,见杨继业到来,周山远冷笑地说,“就凭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孙晓君居然将华新社的名声,寄托在他身上,等会有他们好看的。”
“我猜,诗评下来,没准会哭鼻子。”周芳也在冷笑。
“我们先不管对方怎么样,主要是准备好我们的诗文。要有拿得出手的诗文,才能够稳稳压住华新社。”周学朝沉声说,“孙晓君不过是有点臭钱,钱儒龙的诗文平平,要不是秦浩然支撑着华新社,他们早就被我们踩在脚下。这一次,是我们最好的机会,我们要做到从今天起,将华新社那些人一直压住,今后再也抬不起头来……”
钱儒龙见杨继业面带自信,不知道他做的准备如何,今天的文会所做诗词,往往事先进行准备,而不是临场命题。如此,有不少人都诗词,都是来之前让人所作,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才华。
当然,文朝的诗词是优质资源,真正请枪手做出来的诗,也难以被评为优胜。
反过来说,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出传名的诗词,也不会为人做枪手。当然,对于大家大族而言,长辈给下一辈准备好诗词,却是有可能的。但真正治学严谨的大家族,却又不会为自己后代做这种事情,知道扬名固然重要,但不是真才实学的扬名,以后会有吃亏的时候。
孙晓君和钱儒龙等这边文社的人,也关注着对手文峰社,两社团的社首都不到场,彼此之间的较量,双方都有压力。
“杨咏石,文峰社实力雄厚,除了周家几个人之外,另有好几个人的诗才都很好。不过呢,我们这边也不比他们差,如今有杨咏石来帮忙撑台,就稳压他们一方。”钱儒龙比较客套地说。
“钱兄,今天主要还是你和孙兄,还有华新社的师兄们。小弟主要是来学习的,前天才从柳河县赶来,昨天都还缓过神。对于作诗这个事情,小弟只能说试一试啊。”杨继业也是谦虚,同华新社的人客套招呼,互相点赞。
巫小陆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奇和欣喜充斥,但他不敢乱说,站在杨继业身边一直在观察杨继业与人应对,这是今后他该学习的事情。
柳风社的成员与华新社、文峰社并不直接对立,但三大社团是垣武城的三方,即便没有直接的冲突和往来,柳风社对杨继业也有足够的关注。
要说对杨继业有什么敬佩,垣武城的士林确实很有争议,在柳风社中对杨继业的态度也是如此。最为主要的是,杨继业到垣武城时间也不短,却是一首诗都没写。
除了荣盛酒楼那上联,而那上联也有不少人认为不是杨继业所撰,从何而来,不得而知。因为这个联,杨继业自己也不声明版权,所有的运作都交给荣盛酒楼。
学政吴金保最早参与征联的官方大佬,他也没说出上联就是杨继业所撰的话,这让有这种观点的书生最好的证据。
对于杨继业出现在华新社阵营中,是柳风社员们之前就预料的,但真看到杨继业显得稚嫩的脸庞,又觉得压力不小。
今天,杨继业同样是一把扇,这是书生的标配。同时,这样的天气也确实热,好在沙洲上树荫好,江风也大,缓解掉暑气。
孙晓君一边介绍其他的文学社团的情况,表面了即使这些人不足为患,但依然要谨慎以待。杨继业的《咏石》诗确实大气、感染力足,这样的明志诗,从古以来也没有几篇可比肩的存在,但杨继业的诗作确实少。
打开扇子,扇面上提有字,还有几笔简笔画。那画两杆竹,穹劲刚直,点点叶脉,简笔到极致,但一眼就看出是竹画。竹根部,三两短墨,将乱石之态烘托出来。
孙晓君闲聊之际,无意中注意到杨继业的扇子,觉得新奇,说,“杨咏石,平时都没见你用扇,这次拿了什么新扇?”
杨继业笑一笑,知道自己的准备还是会起到作用的。当即将手中的扇,递给孙晓君,说,“小弟胡乱涂鸦,又题了一笔字,难以入目啊。”
书生自己手中所拿扇子,往往是自己涂鸦,也算是自己的一张名片。杨继业的字主要是前身接承而来,虽说他目前还是习惯与硬笔书写,但真的要认真写毛笔字,还是拿得出手的。
孙晓君先看了画,说,“杨咏石,你这几笔,可将咏石画活了。当真了不得啊。还有这竹,使得整幅面浑然一体,妙妙妙。”
杨继业也知道,这种画法就是师从郑板桥,他对于竹和石的认知,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基于此,郑板桥的画和竹诗都有很高的造诣。
杨继业虽然在画上面没有太深的钻研,如今神魂力要强于普通人,对于学习和模仿能力,确实比较高。
“孙兄,不过是随手涂鸦,可当不得孙兄这样抬举。”杨继业微笑着。
赞过画,孙晓君便看提在扇上的诗句。诗句是用正楷字体,却又不完全是正楷,笔力透纸,看着字给人充沛力量之感,深深撞击人的心怀。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孙晓君念着,一开始还不太在意,只是好奇心而已。可等他念到“千磨万击还坚劲”,立即感受到一股力量从扇面冲刷而出,将他带到一片山竹、怪石、飓风、暴雨、雷鸣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里,那些山竹被外力吹动、撕扯、推搡……可山竹依旧牢牢地扎根在岩石之中……
再读到“任尔东南西北风”时,孙晓君感受到一股饱受磨难,却矢志不改的绝大意志。
念了诗,孙晓君似乎呆了,站立不动,旁边的文士见他这样,便歪着头去看扇上的诗,有人大声读出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念读过后,一开始大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诗的意境,可转念间,大家都感受到诗句中的那种坚强而不屈的意志,那种在困苦面前,超越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