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的七月,位于北京静安庄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都会举办一场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大型、专场人才招聘会。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四面八方无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些刚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怀揣着激情和梦想,在火一般的日子里,火一般地赶到首都,寻求着发展的机会,渴望着人生的改变。尽管最近几年网上招聘发展迅速,但七月的这场面向全国应届大学生的招聘会,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发展而陷入低迷;非但如此,因为它能提供给外地大学生一个不多的、在北京的择业机会,近些年反而变得越来越火爆了。
作为全国环保领域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就设在北京的东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人事部门当然不可能对这一情况熟视无睹,因为公司人事总监丁光明本身就是一位精干、专业的人才专家。
早在大学读书时,丁光明就是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裁叶文凯的学生,所以他在东方公司深得信赖。丁光明的一切计划和设想,基本上都会在叶总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随着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东方公司近年来也得以迅猛发展。因此公司急需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在关于人才引进的总裁办公会议上,丁光明力争参加今年的应届大学生大型专场招聘会:
“公司要发展,人才是第一因素,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要网罗到适合公司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就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北京,而是一定要放眼全国。另外,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我们还应有长远眼光;概括起来,就是关键部门的人才,我们要立足于自己培养。所以我建议参加下个月,也就是七月份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一来,可以面向全国招聘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活力;二来,可以从中筛选出好的苗子,并加以重点培养。”
“招聘应届毕业生我没意见。但是现在网上招聘不是很火吗?周期短见效快,而且费用又低。干嘛非要费那么大周折去参加招聘会呢?”公司财务总监夏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夏青是叶文凯的老婆,同时也是丁光明的大学同学。早在二十几年前,叶文凯在沈阳的一所大学教书,丁光明和夏青都是他当时的学生。
“我赞成夏总的观点。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像招聘会这样的原始招聘形式,已经日渐式微。在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投递简历,早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没必要参加什么招聘会。”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总监刘斌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但你们别忘了,我们这次是面向全国招聘。网上招聘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些优点,但问题是招聘双方不能面对面交流,这对于外地应聘者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们总不能在网上收到简历后,要求所有外地应聘者都来北京面试吧?那样的话路费谁出啊?”丁光明据理力争。
“好了,别吵了。”见夏青还想再说什么,叶文凯制止了她:“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公司在各个岗位上,大概也需要引进十几名员工。但是这次招聘,我们不求员工能够给公司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而主要是从长远考虑来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所以,我同意光明的意见。”然后他转过脸对着丁光明说:“会议结束后,你立刻着手制订一个参加招聘会的计划。我建议你亲自到招聘会现场,与应聘者面对面交流,力求从中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人才来。”
“好的,我一定照董事长的意见办!”丁光明很坚定地回答叶总。
2)
和成千上万应届毕业生一样,张秉辉尚未拿到大学的毕业证书,便开始忙着四处投递简历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求必须有从业经验。“难道从业经验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什么事情还不都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张秉辉常常这样忿忿不平。但牢骚归牢骚,经过两个多月的折腾,早已经精疲力尽的他,至今依旧住在学校宿舍里,依旧早出晚归地到处跑着找工作。
张秉辉来自辽宁省西部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家里能供养他在省城读完大学已经实属不易,哪里还有什么力量来管他的就业!家庭有背景的同学早早地找门路走了,家里有钱的同学也静静地安下心来考研了。眼见暑期已到,全班像他这样既不考研也没有找到工作的越来越少,张秉辉这才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现实的残酷,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但他又是一个倔强的、不轻易服输的孩子,他暗暗发誓:一旦踏出校门,就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存下去,决不再依赖其他任何人。
又是一天的无效忙碌。傍晚时分,张秉辉拖着疲惫的脚步,沮丧地回到了学校宿舍。这样的场景,两个月来他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对此,张秉辉似乎早已麻木。但学校到月底就该清理宿舍了,如果到那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就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留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张秉辉感到了后背一阵阵地发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得尽快解决工作问题!他在心里给自己下了一道死命令。
正当张秉辉焦躁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时,和他同样来自辽西农村的同学王向东过来找他:
“别郁闷了,走吧,出去喝啤酒去。”
“不去,没心情。”张秉辉仍躺在床上,背对着对王向东没好气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喝得下去呀?”
“光发愁有什么用?再说了,这才是喝酒的好时候,走吧。”王向东笑眯眯地看着他说。
“看你的意思是,你找着工作了?”张秉辉转过脸瞅了他一眼,又重新转身对着墙壁。
“没有,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想告诉你。”
“什么办法?说说看。”
“不行,你得先陪我去喝酒;喝完了酒我再告诉你。”王向东卖着关子。
张秉辉这才转过身来,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了一下王向东:“你小子能有什么好办法?不就是想骗我陪你一起喝酒嘛。”
“起来了!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王向东一边说,一边用双手使劲儿地拉起了张秉辉。
俩人一起说笑着、缓缓地来到校园门口的一家小餐馆。等点完了菜,看到两扎诱人的、布满小气泡的冰鲜啤也端了上来,张秉辉说道:
“说吧,什么办法。”
“来,先走一个!”王向东端起酒杯,故意磨着张秉辉。
“快说,不说不喝!”
“呵呵,小样儿!瞧你这猴急猴急的。”王向东自己先喝了一口啤酒,放下杯子接着说:“沈阳这地方忒小了。你算算看,整个沈阳城能有几家像样的单位?我们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找工作一直绕着沈阳做文章。我们有必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些。”
(待续)
3)
王向东的话张秉辉不是没有考虑过。他知道,就在几天后,北京将会举办一场面向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大型招聘会。但张秉辉根本就没敢往那儿想,主要原因就是缺钱。从沈阳到北京的路费不说,即使到了北京,也不会马上就能找到工作。这中间的吃饭、住宿,哪样不花钱呀?北京的物价水平又那么高!张秉辉每每想到父母那张因操劳而布满皱纹的脸,就再也不想向家里伸手要钱了。
“你不就是指北京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嘛。我还当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呢,原来就这个呀?”张秉辉揶揄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