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8、18、19、21、22、23、24、43、44、45、46、47、48、49、52、53、54、55、56、57、65、82、83、91、92、93、95
四口水井
在《追寻彭加木》一书中提到,彭加木在几日前曾跟马兰基地的参谋张占明闲谈时,说起这样一件事。
在1980年1月,cctv和nhk联合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的摄制组就曾经在一个叫“八一泉”的地方加过水。而这个“八一泉”所在的位置,正好就是疏勒河故道北岸,库木库都克北约30公里处。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八一泉”呢?张占明说,“是因为50年代时,兰州部队的战士经过那里,发现底下有水,于是挖坑取水,坑里的水可以没过膝盖。为了纪念解放军功绩,便命名为‘八一泉’。”
对于彭加木来说,这是一个有那么一点希望的线索。
而另外一方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张彭加木对之抱有很大希望的前苏联地图。当然,这张所谓的前苏联地图原件扫描件复印件我们全都无法看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下面这张手绘图想象一下。
彭加木发现这张地图上,在库木库都克以东的疏勒河南岸,羊达克库都克附近位置,居然标注有4口水井!
这张前苏联地图是40年代绘制的。这是另一个线索。
这两个线索,一个发生在20年前,一个30年前。一个是道听途说,一个是一张不知真假的前苏联地图上的标记。或许都是谣传,然而,身为科学家的彭加木却似乎非常坚信按这些线索会找到水源。
图为一张不知来源的罗布泊手绘地图。
八一泉
1980年,《丝绸之路》摄制组,“八一泉”。
有没有觉得眼熟?
如果没记错的话,再翻回彭加木的第二次罗布泊探险,我们找到的时间是1979年。更进一步,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
没错,在新浪网提供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个很微妙的说法:“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
1979年,1980年。又矛盾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段信息产生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同样一个摄制组,却在不同的时间都到达过罗布泊附近?而一个是有彭加木跟随的1979年,而另一个则是在没有彭加木跟随的1980年?(之所以知道彭加木没有跟随是因为上面提到,《丝绸之路》摄制组遇到“八一泉”的事情彭加木也是听别人说的)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把它理解为摄制组在79年底和80年初都一直在丝绸之路上转悠,但是79年时有彭加木的探险队跟着,而80年因为彭加木的先遣探查任务已经结束,熟悉了路线,所以提前走了。
然而仔细回想一下,彭加木在第二次探险中的任务应该是作为排头兵先行,开路探路。按常理说,摄制组应该走的是彭加木他们走过的路线才对。那么如果真有“八一泉”的话,应该也是彭加木一行人先碰到,摄制组才看到。可是为什么摄制组却在与彭加木分开后的1980年独自看到了?
其次,之前忽略掉的彭加木第二次探险时间,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在这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和”?是1979年11月5日出发和12月20日出发的分别两次,还是1979年11月15日到12月20日的一次?如果是两次的话,丝绸之路摄制组后来的行程为什么跟彭加木不在一起了?
晚饭
在罗布泊科考的那一段时间,探险队帐篷里挂着的气温计数值一直居高不下。最低时也有42、43度,最高50度。地表温度一测,居然有接近75度的高温!
当天下午,找水结果不尽如人意。水井没有找到,八一泉也并没出现。
最后一桶油桶里的水已经发臭浑浊,探险队员们又累又渴,也没有心思再找水。现实已经十分严峻,无论是向罗布泊继续前进,还是返回,对于他们来说都已不可能。没有足够的饮用水,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基地求救,原地等待。
晚上探险队员们回到营地,彭加木又与众人讨论。最终还是在众人的要求下,向马兰基地发出电报,请求救援。电文由彭加木起草,内容如下:
我们已到达库木库都克以西约10公里,我们缺油和水,现在的水只能维持到明天。
根据闫鸿建的回忆,当晚成功发出电报后,除彭加木以外的所有队员都长舒了口气。而彭加木却似乎一直对没找到水井耿耿于怀。
为了欢庆离回家不再遥远的旅途即将结束,他们将野骆驼肉割下来,准备饱餐一顿。吃晚饭时,彭加木一言不发地往篝火里加柴禾,替大家分肉。然而,直到凌晨2点,所有人都回到帐篷里休息,他也没有离开。
当晚所有队员都依稀记得,彭加木并未回帐篷里。
再次提议找水
前面是来自cctv的说法,而另一说来自新浪,彭加木的电报内容为: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980年6月17日,清晨9点,马兰基地回应,同意救援。汪文先拿着电文跑出去给彭加木看,彭加木并没有多高兴,而是再次向队员们提出去找水井的计划。然而这一次,他的提议再也没有人响应。请注意,知道上午9点,彭加木还是在的。
正午12点,马兰基地再次发来电报:飞机十八日送水,不能送油。不要动,原地待命。
汪文先再次拿着电文兴冲冲地跑出帐篷找彭加木,却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影。副队长汪文先猜想彭加木可能出去方便了,于是回帐篷里等待。
下午1点,司机王万轩回车上取衣服,在车上拿起一张地图,发现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另一说是拿起一本地图册,发现其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字,是彭加木的笔迹:
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17/6,10:30
图为彭加木。